50.8%!4月製造業PMI站在榮枯線上 這些行業回升勢頭明顯

國家統計局30日發佈的數據顯示,4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和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均位於榮枯線以上。

  • 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8%,比上月回落1.2個百分點

  • 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3.2%,比上月上升0.9個百分點。其中建築業和服務業分別為59.7%和52.1%,比上月上升4.6和0.3個百分點。

數據發佈後,三大股指應聲上漲。截至11:30,滬指漲1.3%,創業板指漲1.89%,深成指漲2%。

分析人士認為,4月PMI指數雖然較上月下降1.2個百分點,但連續兩個月在擴張區間運行,顯示出經濟保持回升勢頭。

經營狀況繼續改善

擴張力度有所減弱

4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8%,比上月回落1.2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表示,4月製造業生產經營狀況較上月繼續改善,但擴張力度有所減弱。在調查的21個行業中,食品及酒飲料精製茶、汽車製造、石油加工等9個行業PMI指數高於上月,紡織、化學原料製品、造紙印刷等12個行業PMI指數低於上月。

50.8%!4月製造業PMI站在榮枯線上 這些行業回升勢頭明顯

圖表來源:國家統計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認為,4月份PMI指數較3月份小幅下降,但仍處榮枯線上,表明經濟仍處恢復態勢,但速率明顯放緩。由於疫情衝擊使2月份生產活動大幅跌落,從而導致3月份PMI指數大幅回升,這些均屬疫情衝擊下的非常態變動。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好轉,生產活動逐漸轉向常態,PMI指數變動也趨於平穩。

“4月份PMI指數變化還表明,全面復工復產已到攻關時期。”張立群表示,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徹底打通堵點、斷點、難點,使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全面恢復正常生產經營,使經濟進入持續回升向好通道,是當前面對的最緊迫、最重要任務。

新動能回升態勢較好

投資需求有望繼續增長

以裝備製造業、高技術產業為代表的新動能保持較好回升態勢。4月裝備製造業和高技術產業PMI分別為54.1%和53.9%,指數水平較高,且連續兩個月明顯高於製造業整體。其中專用設備、汽車、計算機通信電子等製造業行業PMI均處於54%以上。

4月消費品行業PMI為52.9%,較上月上升0.9個百分點,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分別運行在56.5%和54.9%的相對高位,表明消費品市場需求潛力繼續釋放,供給加快增長,其中農副食品加工、食品酒飲料精製茶、醫藥等製造業行業穩中有增。

新動能相關行業發展勢頭依然強勁。

一是體現在線上消費持續活躍,相關物流活動表現強勁。郵政業的商務活動指數保持在54%以上,新訂單指數接近60%,較上月明顯上升,表明線上消費帶動郵政快遞需求加快增長。

二是信息消費明顯回升。伴隨著遠程辦公、在線會議以及互聯網相關活動的加快推進,電信服務業、互聯網及軟件相關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較上月均有明顯回升。

此外,建築業供需活動繼續保持活躍。4月商務活動指數和新訂單指數較上月上升幅度均超過4個百分點,分別達到59.7%和53.2%。特別是新訂單指數明顯回升至50%的臨界點以上,意味著投資需求有望持續增長。

從其他分項指數看,建築業的從業人員指數升至57%以上,業務活動預期指數升至65%以上。

“人員保障到位,企業預期樂觀,表明基礎建設投資相關活動加快推進,有利於經濟平穩運行。”中國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師武威表示,“投資快進鍵按下,有利於經濟平穩運行。”

外部壓力顯現

宏觀政策力度需加大

值得關注的是,4月份新出口訂單指數下滑12.9個百分點。張立群表示,這表明疫情對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衝擊的影響開始顯現,我國出口下行壓力明顯加大,“必須加快落實擴大內需戰略的各項舉措,儘快釋放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的需求潛力,帶動企業銷售持續回暖、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4月製造業和非製造業PMI指數都位於榮枯線之上,說明我國經濟活動進一步改善。但也要看到,目前海外疫情形勢比較嚴重,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壓力仍然較大。在全球貿易受到較大影響的形勢下,下階段我國經濟發展要更加“以我為主”,大力激發國內需求,促進傳統消費加快回補,培育發展線上消費等新模式,推動傳統基建加快復甦,加快新基建激發經濟活力,並要做好出口轉內銷相關安排。

溫彬認為,宏觀政策要以更大的力度對沖疫情影響,落實好已經出臺的減稅降費政策,通過提高財政赤字率、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發行特別國債等措施,加大對疫情防控和民生保障領域的支持。繼續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進一步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加大對製造業、新老基建、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等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激發微觀主體活力。

溫彬指出,在一系列政策的保駕護航下,預計我國經濟將延續改善趨勢,二季度經濟增速有望“浮出水面”,下半年經濟增速將繼續回升。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