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讀李娟

文友林老師向我推薦李娟散文的時候,她說:“李娟寫得太好了,是那種說不出來的好,她寫的小溪小河,及水中小魚兒,給人一種清新舒適的感覺,隨時想起來,都有一種通透感,輕快感。”“非常值得你讀一讀”。最後,她說。

於是,我去圖書館找。

借到了她的《遙遠的向日葵地》。

一看封面,就很喜歡,紅,黃,綠的三色塗鴉,讓人耳目一新,我懷著好奇之心打開,急於尋找林老師口中舒緩的場景。

小魚兒沒有找到,我卻記住了李娟的母親,這個幾乎每篇文章都要涉及到的女人。因為鵝喉羚的啃齧,她種植的向日葵,一遍,兩遍,三遍,全都無功而返,直到第四茬才成功發芽。這需要多大的耐心?怎樣鍥而不捨的堅持啊?這位一絲不掛穿梭在葵花林中的堅強女人,她的勤勞樂觀,她的堅韌勇敢,給了我強烈的震撼;她倔強的苦中作樂精神,樸實純粹的愛子之心,費盡心思與周折,只為帶給女兒一根又直又細的木棍作為晾衣杆……這一切印在我心,彷彿就發生在我的眼前。

我太喜歡李娟的媽媽了。

“在每天的晚餐之後,全家人一起出去散步——跟屁貓跟著去,賽虎去,膽大的兔子也跟著去,醜醜去,未上圈的雞也跟上來……”我也想跟著去呢……

――“一大隊人馬呼呼啦走在圓月之下,長風之中。”

多麼寧靜,輕鬆,溫暖而又壯觀啊!

這些就是李娟賦予我們的不一樣的生活。

還了圖書館的《遙遠的向日葵地》,果斷又下單了一本。這樣的書,是要常存身邊,隨時翻看的,因為需要不時治癒浮躁的情緒。

搜了李娟的相關信息,感覺我要愛上這個可愛的姑娘了。

——李娟,1979年出生,高中畢業,跟著母親做裁縫,賣小百貨,在偏遠寂靜的阿勒泰,與牧民一起轉場生活。曾經打過工,做流水線工人,然後辭職公務員,專職寫作。

李娟的照片,不漂亮,但看著舒服和喜歡。

陸續的,我又讀了她的《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目前,在讀《九篇雪》,聽她講述那些在山野裡的吃,穿,住,行;那些零下四十二度的寒冷……

《九篇雪》是李娟的處女作,很多人說從這本書裡可以看出寫作者的稚嫩,連李娟自己都說它的青澀與造作,而正是這些不自然的傾訴,擊中了我們的心。

“幼稚也罷,矯情也罷,無論如何,眼下的文字所對應的是曾經的一個真實的自己。

李娟的書,沒有名人作序,不論新版,再版,都是自序。從寫作的初衷,寫作的本意,寫作的艱辛,和由此帶來的回饋。是一個人真正的自我回看與剖析

讀李娟的書,不是硬讀,全是我自願自找的,真正發自內心的“在讀”。

李娟的文字自然清新,樸實又不失幽默俏皮,充滿靈性,將艱辛苦與苦難揉搓得純淨而明亮。超級喜愛這種蘊含力量的文字。

作家劉亮程說:“我為讀到這樣的文字感到幸福。”

我也是。

去讀《九篇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