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者必敬順天時,《黃帝內經》中的“治未病”

《黃帝內經》是東方醫學之根,成書於2000多年前,是以黃帝和岐伯問答的形式編撰而成的,為現存最早的中醫經典鉅作,被稱為中醫經典之聖經。《史記》稱黃帝“以土德王,故號黃帝”。傳說中黃帝是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為五帝之首。據傳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幹,成年後聰明堅毅。黃帝在位時間很長,國勢強盛,文化進步,政治安定,有很多發明和創造,如指南針、醫學、算數。黃帝被後人稱為中華醫學的鼻祖,其醫術被稱為岐黃之術。

黃帝內經強調“聖人之為道者,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合於人事”。這就是人、自然、社會三位一體的生態養生整體模式,認為人體生命活動與自然界息息相通。明確指出人與日月相應也,人與日月相參也,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是天人相應,這是整體和諧的養生思想。

養生者必敬順天時,《黃帝內經》中的“治未病”

他提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黃帝內經》奠定了治未病的預防醫學思想,告誡醫生和患者,不僅要進行有效治療疾病,更應該重視防患於未然,未病先防,防微杜漸。這是預防為先的思想。

《內經靈樞.本神篇》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如是,則辟邪不至,長生久視”。就是說,懂得養生之道的人,順應時節變化而養生,就會長壽。同時指出人的生命是“天地合氣”的結果,蘊育著四時節律:“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適者生存”,是適者健康、適者長壽的意思。這是順時養生的概念。

養生者必敬順天時,《黃帝內經》中的“治未病”

《黃帝內經》說:養生者必敬順天時。類似《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養生的核心是“順生”。以順應天體宇宙生態規律,順應人體生命規律,順應社會發展規律。人與宇宙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一切生物皆屬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之變化的影響,因而形成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這是按四季物候規律養生的概念。

古代先賢們不知花了多少心血,才大致上摸清天地運動的基本規律。於是就有了一年24個節氣的說法。24個節氣的更替,用今天的話說,是天地間磁場、氣量從量變到質變的24個大的轉折點。古人認為這就是陰氣和陽氣的交替變化。

《黃帝內經》首次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預防醫學思想。為人類指出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養生原則, 其超前的養生理論實為華夏民族之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