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將強化中國工業第一大國的地位,全球未來將形成三大產業區

新冠疫情的爆發,使得全球主要國家閉關鎖國,貿易中斷,造成了全球產業鏈的斷裂,很多人因此擔心會嚴重影響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

而實際上,此次疫情,中國在全球產業鏈的地位不僅不會被削弱,反而會得到強化。

新冠疫情,首先在中國爆發,也首先在中國得到控制;而後歐洲和美國也相繼爆發疫情。中國的疫情防控也讓世界認識到其國家能力強大、抗風險能力高、社會穩定;相比之下,歐美國家的疫情應對能力讓全球資本更加清醒的認識到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值得安全的地方。

資本要逐利,也要避險。當前,世界處於防控疫情的關鍵階段。中國已經率先控制住了疫情,加緊復工復產。而歐美國家還處在疫情防控的關鍵階段。全球資本已經迫不及待的要求進入中國避險。新華網以《全球企業“逆勢而上”長期投資中國,一大批百億元大項目被安排上了》為題,報告了多個大型國際合作項目,我們可以看看都有哪些:

疫情將強化中國工業第一大國的地位,全球未來將形成三大產業區

1、4月22日,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與卡塔爾石油公司簽訂17.4立方米的LNG船舶訂單,合同總金額超過200億元。

2、4月22日,埃克森美孚在粵港澳大灣區總投資100億美元的廣東惠州乙烯項目建設正式拉開帷幕。

3、4月22日,在北京順義,15組共計25個重點項目採用網絡雲簽約及視頻同步轉播的方式成功簽約,投資額超過200億元。 聚焦順義區重點發展的智能新能源汽車、第三代半導體、航空航天、生物技術等多個領域,涵蓋央屬企業、日資企業、德資企業、中美合資等多種形式。

4、23日,吉林省長春市人民政府、中國一汽集團公司和美國絲爾科有限公司簽訂合作意向書。絲爾科公司將在五年內投資100億元人民幣打造紅旗S系列跑車產品及品牌,逐步實現紅旗S系列跑車產品的國內製造、組裝、交付及文化體驗。

這些項目每個都投資上百億元,其中還涉及半導體和汽車兩大關乎國運的產業;同時,來自美國、日本、德國等工業強國的企業都有參與。這說明,雖然歐美日都號稱要將製造業撤離中國,產業和資本卻很現實,選擇穩定且未來可期的市場以保證安全,追逐利潤。

中國極具競爭優勢的綜合生產成本、絕無僅有的完備供應體系、超大體量的國內市場以及日益引人注目的科研能力等因素,使中國在全球產業鏈的重要地位不會因疫情影響發生根本性改變。相反,受疫情影響,歐美國家還在就復工問題爭吵不休、懸而未決的時候,中國及時復工復產,會使得產業和資本進一步向中國傾斜。短期內,中國作為全球工業第一大國的地位將會繼續得到強化。

疫情將強化中國工業第一大國的地位,全球未來將形成三大產業區

需要注意的是,未來,各個國家必然採取各種措施扶植本國或本地區製造業:發展中國家仍然為完成工業化和現代化,爭取未來生存機會而努力;而發達國家將考慮國內就業、社會穩定、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的需要,必然也會努力恢復本國製造業。全球將會出現三大產業區:

1.以中國為首的東亞產業集群區,包括日本、韓國和越南等東南亞各國;

2.以德國為首的歐洲產業區,包括歐盟諸國;

3.以美國為首的北美產業區,涵蓋加拿大和墨西哥。

其他國家要麼沒有完成工業化,要麼體量太小,只能選擇融入或者依附。三大產業區相互競爭,相互協作,同時也互為備份。其中,東亞產業區未來發展前景最好,主要得益於產業鏈完整、市場容量龐大和中國的崛起;歐洲產業區和北美產業區能否發展起來,主要看能否解決好內部矛盾,形成高效協同的內部協作機制。全球競爭的將逐步由國家競爭走向區域競爭,能否解決好國家內部甚至是區域內部矛盾,是決定未來能否形成強大競爭力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