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國內投資新動向


疫情下的國內投資新動向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之下,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在“穩增長”中發揮了巨大的支持作用,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看到數字經濟的巨大潛力和前景。這是當前從產業政策上,越來越強調以數字經濟和數字化轉型推動經濟恢復和經濟增長的原因所在。為了支持和恢復經濟增長,中央一再強調,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抓緊佈局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推進科技創新,形成發展新動能。近期,國家發改委對於以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新基建”首次界定了範圍,包括了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三個方面。這意味著新基建、數字經濟的投資政策窗口已經完全打開。

近日有信息顯示,阿里巴巴正在加大對雲計算業務的投入,推出2000億元人民幣(合280億美元)的三年投資計劃,其背景是新冠疫情刺激了對遠程工作背後的互聯網基礎設施與技術的需求。該集團表示,將用這筆資金建設下一代數據中心,並開發半導體和服務器等相關技術。這些支出將達到每年670億元人民幣左右,較阿里巴巴最近一個財年355億元人民幣的總資本支出有顯著增長。作為互聯網企業的領頭羊,大規模投資數據中心、雲服務等業務,不僅意味著,以電子商務平臺面向終端消費為主要業務的阿里巴巴,正轉向產業鏈的更深層次,也給市場帶來一個信號,即以信息基礎設施投資為政策導向的新基建投資正將成為產業投資關注的重點。這是疫情之下的投資新動向、新趨勢、新導向。

雲服務、大數據中心等都屬於政策鼓勵的新基建的範疇,疫情之下的政策導向,會帶動行業投資跟進,而且疫情下數字經濟的發展給企業帶來了機遇。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表示:“新型冠狀肺炎大流行給各行業的整體經濟帶來了更多壓力,但同時也引導我們更加關注數字經濟。”因新冠疫情爆發導致許多人在家辦公,阿里巴巴的雲業務和職場聊天APP釘釘等遠程辦公工具得到了提振。這也是阿里巴巴繼續大舉進行投資的動力所在。

實際上,阿里巴巴近年來加快了雲計算的支出以形成國內市場的主導。數據顯示,去年第四季度阿里雲佔據了46%的市場份額,而騰訊雲和百度雲所佔的市場份額分別為18%和8.8%。雲計算是阿里巴巴增長最快的業務之一,去年第四季度收入同比增長62%,至107億元人民幣,佔總收入的7%。該公司在中國有10個數據中心,另有11個數據中心在其他國家。分析師們表示,近年來,阿里巴巴將很大一部分資本支出用於加強雲業務,該公司試圖在全球市場趕上亞馬遜和微軟。中國移動目前也表示,2020年將大幅提高5G資本開支,提升至約1000億元,較2019年公司完成5G相關投資的240億元,有了大幅提高。可見,新基建投資對於企業而言,有著推動自身發展,提高市場競爭力的動力。

當然,目前有人懷疑新基建的投資規模有限,是否能起到推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有機構計算,在公佈了2020年重點投資項目的省份中,出臺了新基建項目計劃的有19個省,其年內投資規模為1.2萬億元。而據機構梳理,在有數據可查的22個已公佈2020年重大計劃投資的省份中,年內總計計劃投資額為7.99萬億元。以此計算,新基建投資僅佔整體重大項目投資額的15%。有觀點認為新基建投資額不大,空間有限,對整體投資影響有限。但新基建同時涉及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投資,代表了基礎設施升級和產業升級的方向,其融合效應和溢出效應不可低估。

與傳統基建相比,“新基建”對經濟效率提升更顯著,涉及諸多產業鏈環節,在中國擁有較大發展空間。有分析認為,“新基建”具有蘊含技術與知識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強大的產業關聯性和滲透能力等特點,直接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質量的全面提升,有力地促進區域經濟結構優化。同時,“新基建”不僅僅是刺激製造業等“生產型”投資,而更多依賴“消費型”投資,以及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消費升級領域的信息基礎設施。這對推動中國消費市場建設,擴大市場空間具有更多積極意義。

另外,安邦諮詢(ANBOUND)的研究人員認為,和傳統基建投資所不同的是,以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新基建投資,由於其產出相對較高,更多是市場驅動的投資行為,市場積極性會比較高,政府性資金可以起到槓桿作用撬動社會投資。當然,這需要政府和企業能夠很好地協同。國家發改委表示,將要“推進政企協同,激發各類主體的投資積極性”。同時,政府方面也需要界定好自身的監管者、投資者和最終用戶三種角色,給市場參與者以充足的空間。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疫情之下,數字經濟加快發展,以及當前新基建政策進一步明確,正在給各類資本帶來產業投資和金融投資的機遇,推動信息基礎設施投資和數字產業投資增加。這不僅是“穩增長”的需要,也給市場投資者釋放了積極信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