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誰的人生不湊合?

相比電視劇《都挺好》的大團圓結尾,小說版《都挺好》的結局,似乎更加接近生活的真相。

在小說結尾,蘇明玉感慨,親情是撿不回來了,大家淡淡如水地交往吧,她不寄予厚望,也不恨之入骨,該怎麼樣就怎麼樣。

有些情感,當時破碎了,事後雖然努力彌補,卻總有會留下痕跡。

《都挺好》:誰的人生不湊合?

就像是摔碎的碗筷,經過修補已無大礙,那道縫隙,卻成了誰也不敢碰觸的禁區。

有時候,表面上一團和氣,家庭和睦,也已經是不錯的結局了。

1 誰家不是稀裡糊塗過日子?

同樣的場景,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也有類似的呈現。

盛明蘭婚後回孃家小住,和父親在書房下棋閒聊,父親感慨,明蘭婚後變得陌生了很多,結婚之前謹小慎微,為人處世從不張揚,結婚之後氣焰旺盛,動輒打殺,這種變化著實讓人震驚。

《都挺好》:誰的人生不湊合?

明蘭娓娓道出實情,其實她從來沒有改變過,只因從前勢單力薄,為求明哲保身,一直韜光養晦引而不發,但是後來發生的事情讓她實在無法冷眼旁觀。祖母被人下毒險些致死,生母被林小娘間接害死,父親對於明蘭生母的死因假裝糊塗不再追究、害怕家醜外揚對於祖母中毒事件企圖大事化小,明蘭選擇站出來為她們伸張正義,因此不惜與父親頂撞、與姐妹翻臉。

明蘭說完心中所想,失望地離開書房,輕飄飄說出一句,我們就這樣稀裡糊塗地過下去吧。

《都挺好》:誰的人生不湊合?

父親呆坐原地,沉思良久,然後費力去撿拾落在桌角的一枚棋子,幾次嘗試,都以失敗告終,最後終於放棄了努力,一個人坐在原地大哭起來。

就像是父女之前的美好的感情,經過那些拷問良知事情的洗禮,早已不如那樣純淨美好,父親想要再去撿起拾彌補,已是十分困難。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結局,也是一家團聚的和諧場景。

那些不愉快的過往,大家選擇深藏心底,心照不宣。

只要能共同維持好現世的安穩平和,大家都會自覺默契地將這齣好戲一路演下去。

戲假情真,入戲太深,一家人的感情,有時真假難分。

2 多少人正在被所謂的“奉獻意識”綁架?

家庭和睦,生活幸福,是多少人的終極夢想?

有時候,現實卻不如理想那般動人。

多少家庭都在自欺欺人地生活著。

上個年代,有些家庭,長子、長女從小就被灌輸了“奉獻”的觀念,這讓他們覺得今後為父母、為兄妹的付出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都挺好》:誰的人生不湊合?

港版電視劇《樓奴》中,女主出身自草根家庭,父親早逝,由母親養育成人,雖然練就了高超的琴技,卻為了供養弟弟升讀大學而被迫放棄入出國深造機會,選擇在香港當鋼琴教師。本與母親、弟弟同住,卻因為弟弟奉子成婚而被迫騰出房間、拎包離開。因為沒錢支付房租,住到“迷你倉”(香港倉庫的一種,面積很小,政府嚴禁人在其中居住)中偷偷生活。

她曾經一度為自己委屈不平,但是終究經不住母親和弟弟的“溫情”攻勢,不但原諒了他們的不體諒,還答應了弟弟向她借錢做小生意的請求。

親情,有時候是一把保護傘,讓人覺得安穩幸福,有時候,又會化身無情的利劍,輕輕一劃,把家人之間的紐帶分成兩片。

有些人以“奉獻自我”的“道德綁架”的前提,維繫了家庭的和諧完整,不是不知道自己的無辜付出,只是勸自己“難得糊塗”。

3 “愛”和“錢”的抉擇

香港作家亦舒的小說《喜寶》中,女主喜寶感慨說,我想要很多很多的愛,如果沒有,我想要很多很多的錢。

她把愛排在了第一位。緊跟其後的,才是錢。

2017年,豆瓣上有個網友發佈了自己侄子的言論,引發多人思考。

小侄子學習成績優秀,奧數、圍棋、輪滑等業餘愛好也出類拔萃,兼具成年人的功利(成熟)思維,吐槽自己爸媽一針見血,還說他爸媽不配有他這麼好的兒子。

說到父母準備要二胎的問題,他又是口出驚人,感慨家庭條件並不是很好,難道又要禍害另一個孩子嗎?小侄子認為如果家裡再多一個孩子,他的生活水準和今後出國留學的經費都被嚴重擠壓,產生了不再好好學習的想法,“沒錢,怎麼努力都是沒用的”。

不僅小侄子有這樣的言論,還有他轉述的來自同學們的相似言論。在感慨孩童世界如此功利成熟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唯金錢至上的觀點,已經浸染到了校園。

金錢,也不過是能力的附屬品;愛,才是生活的稀缺品。

生活中不能沒有錢,更不能沒有愛。

“愛”有時候需要用“錢”來表達,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錢”都能買到對等的“愛”。

《聖經》有云: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

小侄子不願意過這種“湊合”的生活,殊不知,父母已經為他奉獻了全部的愛。

明明有愛,卻造成了誤解。在這份“愛”尚未變質之前,父母和孩子之間應該好好溝通,充分了解彼此的想法,按照雙方的期許去做出生活規劃,如果不能和解彼此之間的誤會,至少,不要讓彼此之間成為最熟悉的“仇人”。

4 愛就是稀裡糊塗的成全

父母與子女之間,確實是相愛相殺的存在。

愛,肯定是有的。互生怨懟,也是不可避免的。

彼此生活在一起,肯定因為誤會、因為缺少溝通產生很多積怨。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有時候真的是一把雙刃劍。

很多人都有“相見好,同住難”的生活經歷吧。初時溫言細語,後來彼此厭倦,都是真實情感的流露。

愛,一邊是見面時的彼此嫌棄,一邊又是真正分開之後的加倍想念。

每個人,都在親情的感召和綁架下,體驗著冰火兩重天的複雜情感。

有些父母和子女,相處多年,幾乎變成了“仇人”,彼此長久不見面。等到有機會相見,明明心裡很想念,卻從刀子嘴說出鋒利的話語,把對方拒之門外,讓極易產生誤會的親情雪上加霜,不知該從何處解凍。

電影《新喜劇之王》中,群眾演員如夢的父親並不贊成她選擇做演員這條路,表面上冷漠地叫囂要和她斷絕父女關係,背地裡卻擔心著女兒的前程,甚至偷偷跑到片場偷看,盡一個父親最大的努力讓女兒在片場的生活少些磨難。

《都挺好》:誰的人生不湊合?

所有的堅持和原則,在愛面前,模糊了邊界,變成了稀裡糊塗的成全。

5 結 尾

湊合著過,也許是一種無奈的辦法。

然而,誰有能說這不是最適合的相處方式呢?

珍惜當下,也許不是壞事情。

畢竟,有些人父母親人都已不在人世,連個抱怨、責備的對象都不易找到。至少,彼此應該慶幸,家庭成員中至少沒有人殺人放火,沒有作奸犯科。這種最低限度的安全感,已經有了,其餘的,還有什麼好擔心呢。

張愛玲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旗袍,爬滿了蝨子。

展現給外界的,都是父慈子孝,一團和氣,關起門來生活,誰家不又是一地雞毛呢?

帶著鎖鏈跳舞,讓雞毛飛上天,也是俗世俗人的一種本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