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R利率明显下降,存款基准利率或成下一关注点

LPR利率明显下降,存款基准利率或成下一关注点

核心观点

本月1年期LPR利率下降20个基点,为LPR改革以来的最大降幅;而LPR报价利率曲线进一步的“陡峭化”我们认为也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在促进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同时,激励银行加大对基建投资的信用支持力度。后续存款基准利率的调降仍然可期,最早二季度有望落地。

事项

2020年4月20日,央行公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其中1年期 LPR为3.85%,5年期以上LPR为4.65%,分别较上月报价下浮20BPs和10BPs,符合我们预期。对此,我们点评如下:

正文

4月LPR报价的下降幅度创LPR定价改革以来的最大降幅。本月,1年期LPR利率跟随前序OMO及MLF的降幅,等幅下降了20个基点至3.85%的水平,而5年期LPR则延续了过去几次操作中“减半操作”的规律,下降了10个基点至4.65%,下降幅度与我们在上个月末报告中的预测(具体可参见3月30日外发报告《OMO利率下降20个基点,将推动4月LPR利率明显下降》)一致,这也是去年8月LPR改革开启以来最大的单月降幅(图1)。我们认为这充分体现了新的LPR定价模型的可执行性及运转效率,预计后续的降息还将围绕这一传导机制继续落地。

不等幅的短期和中长期降息,也有“一箭三雕”的效应,能够帮助缓解小微企业融资贵,同时激励银行加大对中长期基建投资的支持力度,还能够落实“房住不炒”的政策方针。在本次LPR报价下降后,可以看到利率报价的“斜率”在进一步拉大,从“加点端”考量,5年期LPR较MLF利率的点差已经达到170个BPs,而1年期的相应点差仍然维持在90个BPs。我们认为这有三重含义:1)1年期LPR利率更多对应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报价利率的下降能够一定程度缓解小微企业融资贵的问题,帮助企业“减负”;2)从银行盈利的角度而言,由于5年期LPR利率对应的是以地产融资、基建投资及部分制造业投资为主的中长期贷款(图1),因此较陡峭的“斜率”也可能引导银行从增厚自身利润的层面增加对中长期贷款的供给,加大对基建投资的资金支持力度;3)由于现阶段房贷利率已挂钩5年期的LPR报价,因此较小的5年期LPR降幅也能够进一步落实中央“房住不炒”的政策方针,不从需求侧给予购房者过多的政策刺激。

下一步怎么看?我们预计降存款基准利率大概在二季度的宏观政策选项当中,提示近期可能迎来调降的可能。

在上周五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中,会议对货币政策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提及“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把资金用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上”。其中,针对“降息”的表述,除进一步降低OMO、MLF、LPR利率外,我们认为大概率也将对应到对银行存款基准利率的降息上。在目前的LPR降息周期中,从净息差角度,短期银行面临一定压力。尽管从时点上看,新发放贷款利率对银行贷款收益率影响相对迟缓,但拉长来看,若LPR利率今年还将进一步下降,那对银行体系而言的冲击还将进一步显现。通常,政治局会议对季度层面的宏观政策指引较大,因此我们认为降存款基准利率应在二季度的政策选项当中,近期有望迎来存款基准利率的下降,幅度预计在10-15个基点,从供给端发力,促进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下降。

货币政策节奏展望:进一步降准、降息均可期,重申二季度为政策密集的窗口期。我们认为二季度是财政政策发力、CPI通胀压力下行而PPI仍处低位的时间窗口,是一个较好的货币政策加力时机。具体到工具组合上,在数量上,我们认为全年仍有约100个基点的准备金率下降空间(或等幅的其他长期流动性投放措施),可能分两次落地,具体时点预计将匹配财政政策的落地时点(如后续地方专项债进一步下达额度的时点、特别国债的发行时点等),可能在5月和7月前后,从而帮助平抑债券市场供给加大所带来的流动性压力,与财政政策的逆周期政策形成合力(图2)。而在价格层面,我们认为后续OMO及MLF利率均有望进一步下降2次左右,有15个基点左右的下降空间,进一步带动LPR利率下降,到三季度LPR利率有望降至3.7%左右水平。

LPR利率明显下降,存款基准利率或成下一关注点

LPR利率明显下降,存款基准利率或成下一关注点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0年4月20日发布的报告《2020年4月20日LPR降息点评:LPR利率明显下降,存款基准利率或成下一关注点》,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相关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特别声明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有道云等方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勿使用本资料。

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email protected]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email protected]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