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客家精神在學校德育中的現實意義與傳承

周繼章

  客家先民及後裔遷徒、拓荒創業過程中,形成了聞名於世的“客家精神”,是整個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優良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在客家故土的學校,在學校德育工作中,怎樣充分利用客家資源優勢,發揮客家資源的作用,弘揚客家精神,傳承客家精神,探尋客家精神與學校德育的和諧構建,是十分必要也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一件事。


探尋客家精神在學校德育中的現實意義與傳承

近年來,閩西客家傳統武術“連城拳”不僅融入民俗文化,也從防身向全民健身轉變,豐富校園體育文化生活


  一、價值判斷:學校德育可以有客家精神
  1.現實道德呼喚客家精神
  時下的學校德育,依然“不引導學生研究”,而且還在把德育疏離於生活。育德者儘管也試圖逐步淡化“做研究工作”和“做實際工作”的區別,或者試圖讓自身素質規格的理論與實際“統一”,然而,這種統一的實質卻依然令人擔憂。有些缺乏實踐經歷的研究者,擺脫不了書齋裡讀來的、不能體悟其與時俱進品質、不能對其進行“運動的抽象”的理論侷限性,試圖讓受教育者們削足適履,難免不顯示出頭重腳輕的毛病來。而那些在實質上並沒有認真“講學習”的、不具有“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理論水平的實際工作者,則只能維持陳舊的德育經驗,憑藉權勢權威試圖駕馭現代德育,這自然遮掩不住根底淺的素質缺憾。而當前,對年輕一代的客家人和大眾一樣,物質環境的改變,獨生子女家庭的嬌寵,唯升學以求的生活目標的畸型,顯示出一種人格發展的困境。因此,在呼喚人性復歸的時候,如果不是一宗血脈自然會對客家人家喻戶曉的東西也不可思議,而我們竭誠弘揚中華傳統道德精神的同時,是否也該發揚自己的優良傳統呢?基於此,現實德育呼喚客家精神。


  2.道德建設需要客家精神
  當前學校德育中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整體環境正呈現出複雜化、多樣化等特點,思想道德建設面臨的衝擊越來越大,任務也越來越重。具體表現為“四失”:
  一是道德失範現象日益增多。在利益多元化條件下,成人世界道德理念的滑坡,從而導致一些未成年人陷入對物質利益的片面追求,失去了正確的理想信念,同時社會缺少對非道德文化的限制,使得未成年人每天都有可能受到不健康文化的侵蝕,出現了公共倫理道德喪失、行為偏差、價值扭曲等問題。
  二是人文失根問題明顯凸現。西方文化的滲透以信息化為特徵無孔不入,“洋為中用”普遍而深刻,“古為今用”空洞而貧乏,本民族的優良特質和人文因素沒有很好繼承。特別是傳統文化經典誦讀、儲備、實踐的普遍缺失,使未成年人的文化涵養和道德素質有日趨低下、根動基搖的憂患。
  三是德育失效依然嚴重。隨著社會對未成年人成才的迫切要求,家庭和學校教育出現了重科學而輕傳統,趨功利而淡人文,偏智育而輕德育,唯成績而輕品行等誤區,從而影響了未成年人正確道德觀的養成。現行教育引導模式中把創造教育和道德實踐當成知識化的單一教育模式,“唯分數論”幾乎成為未成年學生成才的唯一標準。學校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身目的,通過創造出一個合乎人性的、寬鬆、健康、向善的環境發展人的。正是因為這些,學校的道德建設更需要客家精神。

  二、詮釋精髓:學校德育彰顯客家精神
  客家精神是來自五千年曆史文化的沉積,來自萬里遷徙的磨練,來自偏僻山區惡劣環境的鍛冶,來自祖輩一代一代的言傳身教,來自客屬先賢“源於斯,高於斯”的添薪增彩。史學界為“客家精神”作了以下的小結:愛國愛民,反壓迫反侵略;勤勞刻苦,努力開拓;勇敢無畏,富革命精神;摯誠團結,敬祖睦宗;不亢不卑,平等待人。所有這些優點也蘊含於中華民族之中,所謂“客家精神”,其實是“中華精神”的一種體現。
  客家精神之群德及群育,深刻透視出社會德風的德育功能,在現時代社會不正之風深刻影響學校德育的嚴峻形勢下,它啟示人們正視必然,也覺醒匹夫之責。客家精神中的群德、陶冶,至少啟迪我們重新思考以下問題:
  其一,青少年的道德現狀,從某種關係角度來看,也是社會德風的一面鏡子,孔子所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正是對這種關係的真理性概括。而“亡天下”如果源於“士君子”之失責,那麼其普遍發生的問題就包括了普天下的“匹夫”之失責,所以,為了孩子也該呼喚社會公民之群德。
  其二,道德的養成應重視陶冶,陶冶的功能屬自然而然,德育就該如潤物細無聲的入夜好雨,因此德育必力戒形式主義,並且要洞悉各種形式的潛課程、潛教育。所以,自然陶冶的客家精神對於環境教育、學校潛課程也就有著重要的詮釋意義,在學校德育中彰顯客家精神也就顯得十分的必要。

  三、德育傳承:學校德育弘揚客家精神
  1.創設客家精神的德育環境
  針對當前社會負面的不良因素的“衝擊波”,家庭教育相對畸形發展,如家教目標高與教育水平低的矛盾,家長對子女的高期望值與低信心水準之間的差距等都削弱了學校德育工作的效果。為此,學校重視弘揚客家精神,以此來著意創設客家德育環境,當屬十分有益。如在學校中開展“客家文化誦讀”活動,為學生推薦一些有關於客家文化的書籍,讓學生了解客家的發展歷程,認識客家優秀人物事蹟,就創設客家精神德育環境而言,也不失為有成效可待的選擇。
  2.把客家精神作為德育之素質目標
  時下重視的素質教育,說到底是個目標轉換問題,亦即把教育的目標轉換到提高素質上來。道德教育如果以提高素質為目標並有效實施,那麼,素質的普遍適應性的特徵則會增強德育實效。客家精神中的勤勞、耐苦、節儉、慷慨、團結、愛國、敢作敢為等精神如果成為德育之素質目標,為達成目標而著意組織德育實施,應當會給德育發展創造生機。
  3.在學生思維情趣中融入客家精神
  首先,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思想素質。例如,對客家建築這個課題,我們將自己拍攝的、網上收集的各式各樣的圖片進行展示,讓學生將客家圍龍屋和自家的祖屋或洋樓進行比較,面對美國人曾經“驚異”過的“核彈堆”,學生激動不已,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的慾望,通過學習、討論、交流、研究,很快就掌握了比較學習的方法,從而提高了認識水平,增長了見識。

  再次,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情趣,使其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如開展“瞭解客家名人,學習客家名人”活動,學校可提供客家名人的資料,學生從中選一名人進行學習研究,瞭解他的生活背景成長曆程和主要成就。
  第三,幫助學生認識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開闢“客家人”專欄,有客家人在生產勞動中用來抒發情感的山歌,還有客家新聞、客家時事等。
  4.在生本德育中弘揚客家精神
  (1)環境育人———薰陶中弘揚客家精神
  讓學生生活在文化的、創造的、詩意的氛圍中,學生求真、向善、愛美的天性就會得到充分發揚。而客家文化氛圍的構建,必須有學生的高度參與和建設,這種環境、氛圍才是最有意義和最有效的。
  結合我校實際,營建客家文化校園,彰顯客家精神:操場邊的宣傳櫥窗展示客家新聞、客家時事,樓梯過道中張掛關於客家名人名言宣傳牌、客家名人及其客家精神的宣傳畫,用學生繪畫作品把學校的圍牆變成“書畫長廊”,營造出了濃濃的客家文化氛圍。
  (2)生活育人———體驗中弘揚客家精神
  客家人有著自己獨特的、良好的風俗習慣,代代傳承。這些風俗習慣能促使學生養成文明禮貌的好習慣。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從身邊所經歷的事情,感受到文明禮貌、關心他人、尊老愛幼等並不是空洞的說教,這些內容就在我們的身邊,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另外,家校攜手,開展“客家文化誦讀”活動,利用“校訊通”平臺,向家長及學生推薦一些有關客家文化的書籍,會有益於學生髮揚優良的客家傳統。
  (3)活動育人———探究中弘揚客家精神
  開展一系列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學生通過自由組合,小組合作,在一番調查、考察、探究和操作體驗中,對客家文化有一定的瞭解,還培養了學生之間精誠團結的客家精神。
  認識客家建築———讓學生將自己拍攝的、網上收集的建築圖片進行展示,將客家圍龍屋和自家的祖屋或樓房進行比較,通過學習、討論、交流、研究,掌握了比較學習的方法,從而提高認識水平,增長見識。
  瞭解客家風情———讓學生學唱客家民謠,比較各鎮客家話的不同。通過觀看相關視頻瞭解客家人的風土人情,查閱網上資料瞭解其他地方客家人的方方面面。這樣,學生在增長見識的同時,又增加了身為客家人的自豪感。
  試做客家小吃———讓學生選定一樣自己喜歡的小吃,讓學生自主選擇渠道調查,親手學做、試吃,並詳細寫出其製作過程,最後與班上同學一起交流收穫,分享喜悅。
  學校德育工作立足於本土客家資源,以學生的自身發展為目標,遵循生本德育的理念,在弘揚客家精神的過程中讓每個學有所成的學子都能在心中播下理想的種子———今天,我以客家人為榮;明天,客家人以我為榮。(作者繫上杭縣廬豐橫崗小學副校長 高級教師)

(摘自《紅色文化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