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諄諄囑託·踐行群眾路線――鎮坪縣大山深處養牛人

4月17日,下了一夜的雨還未停。在鎮坪縣城關鎮友誼村楊文才的牛棚裡不時傳出牛叫聲,58歲的楊文才和妻子餘德英正在給牛喂草料。


餘德英打開其中一個牛棚,裡面堆積了大量草料,草料後面是他們睡覺的地方,靠門口位置是休息和做飯的地方,這就是一家人臨時住所。
  
從2001年起,楊文才開始養牛,剛起步由於設施簡陋、技術不成熟等原因,牛犢死亡率很高。但楊文才堅信,自己用傳統方式養出來的牛,吃得是綠色純天然的草料,跟飼料餵養的牛比起來,更有優勢,更受歡迎,只要不放棄,一定能走出一條養牛致富路。
  
楊文才說:“我養的牛都是老品種黃牛,可以像山羊一樣在陡峭的山林裡行走,可以在雪地裡睡覺。”然而,現實情況是老品種黃牛非常稀少,有時一個村都很難找到一頭,一頭牛要三四年才能出欄,加上死亡率高,楊文才的牛越來越少了。
  
當楊文才一家一籌莫展時,精準扶貧政策像春風一樣吹進了鎮坪,也吹暖了這個小山村。2015年,楊文才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得知楊文才的情況後,村裡找來了畜牧中心的專家,從圈舍、餵養、配種、護理等方面對楊文才進行了專業細緻地培訓,並且每年定期上門指導。有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團隊和幫扶幹部的關心、鼓勵,楊文才信心十足。
  

“畜牧中心領導和幫扶幹部很關心我們,經常上門指導,現在牛的死亡率降到了最低。”楊文才說。死亡率降低了,技術也逐漸成熟,楊文才成了真正的養牛能手,腰包也鼓起來了。“去年賣了20多頭牛,毛收入大概30萬元,今年還有200頭左右。”楊文才笑著說。
  
嚐到甜頭後,楊文才逐年擴大養殖規模,這幾年也靠著養牛的收入在縣城買了新房,2019年女兒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兒子也考上了大學,楊文才一家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
從解決生計到脫貧致富,養牛讓楊文才的致富路越走越寬。當記者問道,養牛辛苦嗎?楊文才的眼裡泛起了淚光,沉默了片刻說:“雖然請了兩個人,但是我們自己基本上每兩天要去山裡放一次牛,一個來回要走四、五十公里路,回來要清理圈裡的牛糞,晚上還要準備好草料。年末賣牛的時候,又要宰牛,還要去市場上賣牛肉,晚上只能睡兩三個小時。”
  
“放牛真的是受了不少罪,有時一爬就是幾面坡,頭上扎得到處都是刺,身上青一塊紫一塊……”餘德英說。
  
一年養幾百頭牛,還有幾十畝地要耕種,單靠楊文才夫婦是忙不過來的。楊文才首先想到的就是僱傭本村貧困戶,這幾年,每年給工人支付的工資將近8萬元。“兩個孩子都勸我們不要養了,太辛苦,但是我還想加油幹,努力讓日子越過越好,自己賺錢了也要把鄉鄰拉一把。”楊文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