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輝:企業需明白,數字化生產更是應對市場變化的手段|隱形冠軍·華工講堂

王清輝:企業需明白,數字化生產更是應對市場變化的手段|隱形冠軍·華工講堂

■編者按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給製造業企業帶來的影響重大而深遠。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陳春花指出,在商業進化的歷史上,驅動增長的根本動力是技術創新,其中最重要的創新是所謂的“通用技術”,而“數字化技術是下一個‘通用技術’”。

數字化轉型不僅是企業的信息化,更是解決企業數據治理、戰略設計、組織變革、機制創新等一系列難題的重要路徑。那麼,數據時代,製造企業如何擁抱數字?廣東製造業隱形冠軍(南海)研究院邀請華南理工大學五位教授,從運營管理、生產製造、質量管理、供應鏈、營銷管理五個方面,解讀製造企業的數字化路徑。

核心觀點:

1、信息將成為製造業的決定因素,製造業正在由傳統的能量驅動型轉為數字信息驅動型

2、數字化製造不僅僅是提升生產精度與自動化水平,更是應對市場變化風險的“能力”

3、中小微企業不能因為生產品種少就認為數字化製造可有可無

4、一家企業能不能做好數字化,核心在於有沒有長期積累的數字化人才

5、政府政策應該更精準扶持企業培育數字化人才

專家簡介:

王清輝: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機械製造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廣東省“千百十工程”省級培養對象

王清輝:企業需明白,數字化生產更是應對市場變化的手段|隱形冠軍·華工講堂
王清輝:企業需明白,數字化生產更是應對市場變化的手段|隱形冠軍·華工講堂

信息將成為製造業的決定因素

南方日報:您認為,數字化生產對製造業企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意義有哪些?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從哪些方面凸顯了製造業企業需加快推進數字化製造的必要性?

王清輝:從概念上來說,數字化製造包含幾個方面:

一是設計的數字化。首先,要實現數字化製造,設計手段和設計過程就要能夠實現數字化和智能化。實際上,從上世紀80年代,設計數字化在國內就已經推廣了,這是數字化製造的基礎。

二是製造裝備的數字化。也就是用數字化的裝備來提升產品的精度和加工生產效率。裝備的數字化既包括數控機床、機器人等,也包括生產線的自動化。實際上,這麼多年來影響企業最大的是生產線的自動化,特別是在廣汽、索菲亞等大型工廠裡。

在大部分佛山和東莞的製造企業裡,生產的自動化其實做的都挺好的。在我觀察中,不管是電子製造業還是機械製造業,基本都實現了生產的自動化。但是,在很多中小微企業裡,自動化生產線還是剛性的生產線,也就是說,它只能生產單一類型產品,難以適應多品類產品生產,這樣剛性的生產線,我們還不能稱之為數字化生產,因為數字化生產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就是“柔性”,能夠適應多品類產品的生產。

三是生產過程控制的數字化。珠三角企業在數控機床的投入上並不吝嗇。我走訪過不少企業,生產車間中有著幾百臺甚至上千臺的數控機床。但這只是設備的數字化,如何把這些數字化設備之間進行連接?如何通過MES(面向製造企業車間執行層的生產信息化管理系統)將生產車間和ERP連接起來?

我們說,數字化製造不僅僅是幾臺設備,更是設備、生產線、車間的數字化聯動,只有把這些環節都集成起來後,才能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數字化體系,即生產全過程的數字化。這是現在很多企業面臨的更高要求。

四是管理數字化。通過實現企業內外部管理的數字化,促進企業重組和優化,提高企業管理效率和水平。

那麼,本次疫情是如何凸顯製造數字化的重要性呢?

我們說,製造是“在人的主導下,通過物質、能源和信息三大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將原材料轉化為產品的過程。”過去,我們重點關注物質和能源,對“信息”的關注較少。但這次疫情,極大凸顯了信息的重要性。

可以說,數字化已經成為製造業中產品全生命週期中不可缺少的驅動因素,製造業正在由傳統的能量驅動型轉為數字信息驅動型。未來的製造業將成為一種信息產業,信息將成為製造業的決定因素。

南方日報:怎樣理解“信息將成為製造業的決定因素”?

王清輝:舉個與我們生活比較貼近的例子,比如家居定製行業,顧客在網絡上直接定製,那麼客戶要求的尺寸、顏色等就是“信息”。此後,客戶需求的信息進一步轉化為產品的設計模型,然後設計模型數據又轉化為生產數據,轉化為板材、包裝等生產信息,最後,工廠再將這些材料包裝好送給客戶。

這些都是信息。

現在整個生產流水線都是自動化、數字化,人力成本的比重在整體產值中是下降的。過去,可能一個產品的產值有一大半是人工成本,那麼現在,可能70%的產值來自信息驅動的設計、製造、包裝、儲運等環節,只有三成是人力成本和電力、水等能源成本。

特別是數字化信息不僅包括信息本身,還包括如何處理與應用信息。所以我們看到,定製化的櫃子要比批量製造的成品更有價值,那就是因為信息在整個製造流程中的價值佔比更高。這樣一來,數字化在整個產值的佔比就會增大,也就是“信息將成為製造業的決定因素”。

王清輝:企業需明白,數字化生產更是應對市場變化的手段|隱形冠軍·華工講堂

數字化製造能力要和企業需求相匹配

南方日報:根據隱形冠軍研究院針對製造業企業的問卷調研數據,大部分製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程度一般,只有少數企業(7.69%)數字化程度達到成熟階段,大多數企業僅處於剛開始摸索的階段。同時,大部分小微企業尚處於觀望和探索的早期階段。這一調研結果是否符合您經驗判斷?您認為,造成製造業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數字化程度偏低的原因是哪些?

王清輝:在我觀察中,珠三角小微企業的數字化,不少還是停留在設計和生產裝備上,比如使用CAD做設計,使用數控機床生產。

但是我們說,生產裝備數字化的高級階段,不僅僅是用了多少臺數控設備,而是設備與生產線、車間等的全過程信息集成。

不過,實際上作為小微企業,由於生產規模比較小,能做到設計和製造設備的數字化已經不錯了,要小微企業實現設備、生產線、車間層級的生產過程全數字化還有困難。不僅是因為資金、實力等問題,更是因為通常說來,小微企業產品品種不多,製造模型變化不大。設備、生產線、車間三者聯通的生產過程全數字化模式,更適用於匹配多品種、變批量的生產需求,這種生產需求主要集中在較大型企業。

南方日報:調研發現,企業生產工序數控率10%以內的企業佔比高達30.77%,生產工序數控率70%以上的企業僅有約9%,大部分企業生產工序數控率較低,有待進一步提升。就您多年經驗,主要是哪些原因導致企業數字化製造環節較為薄弱?

王清輝:數控率低很可能和企業的產品單一性有關係。

比如說,一家企業的產品是少品種、大批量,那麼數控機床這樣的數字化設備對它而言,就不是最高的效率來源。對於這樣的企業而言,生產效率最高的,就是使用剛性流水自動化。

所謂“剛性”,就是這條自動化流水線只能適應某種產品的生產,想要改變生產對象,那麼就要較大幅度地修改生產線。所以對於很多為大企業做配套的中小微企業而言,它可能暫時不需要太柔性的數字化生產線。

特別是在數控機床比較貴、操作工人難找且成本高的背景下,出於投入產出比的考慮,很多企業就不需要花大價錢投入數字化生產。

那麼如果一家企業生產的產品結構比較複雜、製造精度要求比較高,且經常要改變規格,比如做手機殼體結構件的工廠,那麼它使用數控裝備就能帶來不錯的效益。

王清輝:企業需明白,數字化生產更是應對市場變化的手段|隱形冠軍·華工講堂

數字化製造能提升企業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

南方日報:這樣說來,對於少品種的中小微企業而言,其實沒有必要追求數字化製造?

王清輝:十年前,很多人可能接受這個觀點。但是現在,我認為這個觀點已經過時了。

首先,現在數控機床、機器人等原本很昂貴的數字化設備,其價格已經下降了不少,20萬左右的價格也能買到普通的數字化設備,並且於中小微企業而言,這些設備基本足夠。此外,現在大部分中專畢業生也可以操作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了。

而最核心的就是,十年前很多企業認為自己“不一定需要數字化生產”,但是我們現在看看,為什麼有些企業十年了還只能生產比較單一類型的產品?因為它缺乏快速適應產品變化的手段。

數字化的推進是個漸進的過程,一家企業用好了數字化生產,就能夠更好地適應變批量、多品種的市場需求變化。柔性化的程度越高,企業適應市場的能力越好。

如果企業管理者明白這個事,他就會有意識地做好數字化規劃。所以,有條件的情況下,我建議企業一定要做好數字化規劃,做好市場變動的規劃,這對企業生存發展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王清輝:企業需明白,數字化生產更是應對市場變化的手段|隱形冠軍·華工講堂

數字化十分依賴“人”,政策扶持方向要細化

南方日報:據瞭解,一些傳統制造業在實施製造、數字化改造的過程中,花了大價錢買了高端的軟硬件設備,卻發現並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價值。您認為,製造業企業在開展數字化製造改造時,會出現哪些共性問題?應當如何解決?

王清輝:我走過不少製造企業,我感覺在企業數字化製造轉型過程中,最缺的還是軟件,也就是人才。買設備很容易,但是一家企業真正能把數字化做好,關鍵是人才的支撐。

比如在前幾年,數字化製造主要是設計和裝備的數字化,那麼那個時候,一家企業的工程師會用CAD或三維設計軟件等,懂得開發產品模型,那麼這家企業就能發揮出數字設備的功效了。

那麼這幾年,企業中會使用三維軟件的、會操作數控機床的人已經挺多了。但是現在數字化對技術人員的要求又提高了。不僅要求專業人員會操作數控機床、生產線,還需要懂得指揮設備間的節拍協調,會生產線編程與仿真、機器人編程等等。柔性化生產線對人才的要求非常高。

特別是,數字化製造模型非常複雜,往往需要一個團隊來支撐。

要解決這個問題,中小微企業一般用已有的數字化商用軟件。但是對於大企業而言,這些通用的商用軟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每個企業在做數字化製造時,都會面臨一些特殊問題,需要企業自己組織科研攻關或通過產學研聯合攻關。這就非常依賴數字化人才團隊的培育和建設。

南方日報:數字轉型目標的實現與製造企業的數字能力與基礎條件密切關聯。中小企業應當如何鍛造數字化的基礎條件?

王清輝:數字化裝備是基礎條件,最重要的還是解決人的問題。

每個企業管理模型不一樣,數字化流程差別比較大,這時候在企業內,就會誕生很多數字化專家,他們對行業細分領域的數字化非常瞭解。這說明,在企業內部長期積累出來的數字化人才非常重要。

我認為,企業內部的人才,是數字化製造上最核心的“基礎”,我們不能完全依靠外部企業、外部培訓等的幫助。

南方日報:為更好地服務企業開展數字化製造改造,您認為佛山市或南海區在產業集聚、政策幫扶上有哪些可作為之處?

王清輝:目前在政府層面,鼓勵企業實施數字化的專項政策挺多的,但偏重於在固定資產投入方面的支持。比如衡量企業引進了多少數字化裝備、購置了多少軟件等。但是我剛剛說了,一個企業數字化能不能做好,主要是看企業到底能不能積累起長期的數字化人才和團隊。如果一家企業,能有一個工程師或團隊長期在企業開展數字化工作,那麼這家企業肯定能做好數字化。

但是現在政府的幫扶,主要還是在賬面上提供支持,真正考核企業數字化人才、幫助企業積累人才的政策還是少了些。我認為,要引導企業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往深層次的數字化發展,就一定要把政策做細,做到關乎企業數字化能力提升的節點上。

【採寫】袁紀琦

【聯合出品】

王清輝:企業需明白,數字化生產更是應對市場變化的手段|隱形冠軍·華工講堂

【作者】 袁紀琦

【來源】 廣東製造業隱形冠軍(南海)研究院南方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