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推動港口開放 保護國際供應鏈

各國港口是否正常運轉牽動著國際貿易的神經。近期無論是在港口國際會議還是各類學者講座中,都可以聽到呼籲保持港口開放、保持全球供應鏈和貨物流通的聲音。在4月24日召開的港口管理機構圓桌會議(PAR)局長級別視頻會議上,PAR發表聲明呼籲全球各大港口儘可能保持開放,保持全球供應鏈和貿易、貨物流通,商船可以繼續停靠在碼頭進行貨物作業。目前,已有中國的上海港、寧波舟山港、廣州港在內的全球19個港口對聲明表示支持。

“我最近和很多港口、貨運公司人員交流過,多數外貿公司、貨運公司業務量大幅減少。”剛下飛機的中國國際海運網CEO康樹春告訴《中國貿易報》記者,他注意到國家相關部委正在為港口開放、恢復產能努力,比如在4月1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交通運輸部安全總監、水運局局長李天碧介紹,交通運輸部引導班輪公司及時恢復因疫情影響削減的航線航班。

“現在由於國外疫情嚴重,一些國家規定除食品供應等少數行業之外,大部分行業暫時停工。有些國家、地區例如印度等將主要港口關閉,我的業務夥伴直接受到影響。”康樹春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國際會議上各國發出港口開放的倡議是正確做法,雖然目前這一倡議落地會遇到困難。”

康樹春說,“雖然國外港口對貨物的限制措施並非我們所能左右,但我國港口在疫情期間還是可以有所作為。我建議中國各港口在這一階段不盲目攀比吞吐量、規模,而是在平臺規則建設和信息化建設上多努力,推動港口物流服務轉型升級。我注意到無論班列運輸還是海運都存在日常規則和防疫措施之間的銜接任務,足見完善各種運輸方式規則的重要性。”

“部分國家為避免本國受疫情影響,增加了保護措施(包括港口保護措施)。按照國際慣例,應該是在起運港就告知港口限制措施,現在常遇到的情況是貨船快到目的港時才被通知,這不符合國際慣例。”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項目總監、諮詢研究部部長郝攀峰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採訪時分析,其實在起運港就告知目的港限制措施是可以做到的,因為貨船航線是固定的,發運之前就早已明確。

“雖然疫情發生以來中歐班列在國際貨運中重要性提高,一季度發展勢頭很好,但海運依然是國際貨運主力,對港口的限制措施確實有可能導致國際經濟局勢變化。”郝攀峰介紹,“一些外貿公司、國際貨運公司都希望各國港口快速恢復運營。我們也留意到PAR聲明,這一聲明是發出了希望國際貿易復甦的信號。目前看到,國際國內支持這一聲明的港口很多,漢堡港也支持聲明。這對國際貿易復甦確有幫助。”

郝攀峰認為,各國根據具體情況對PAR聲明響應的程度可能不一樣。記者看到,PAR聲明對此保持彈性:繼續根據各國國情采取最佳做法,包括對航運界的防範措施、對岸上人員和船員的建議和協助、貨物的安全處理等。

雖然各國港口復工復產情況和疫情防控措施不一,在郝攀峰看來,慶幸的是我國港口恢復生產很快。“春節後一開始還存在拖車接駁難題,後來已解決,我國港口產能正在恢復。”

記者也注意到,一季度,我國沿海港口復工復產正在加速,全力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據人民日報報道,天津港擴容改造,進口冷藏集裝箱位居全國前列,打破我國港口單船接卸冷箱貨物紀錄;山東青島港自動化碼頭箱量同比增長6.5%,多次創下晝夜海鐵聯運操作箱量突破1000車高產紀錄;寧波舟山港創新模式,一季度貨物吞吐量預計與去年持平;上海洋山港船舶流量基本恢復正常水平。

然而,發展與問題總是糾纏並行,郝攀峰說,“現在遇到的新問題是,沿海港口傳統貨源來自周邊100公里至200公里範圍內的外貿企業,這段時間外貿企業訂單明顯下降,使得港口貨源不足、需求不足。”

投稿/建議:[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