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經濟政策舉措、CPI走勢、新基建......發改委發佈會都說了這些

4月20日,國家發改委召開例行新聞發佈會,發改委國民經濟綜合司司長嚴鵬程、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司長伍浩回應了穩經濟政策舉措、新基建、CPI走勢等諸多經濟熱點問題。

下一步中國經濟走勢會怎樣?

嚴鵬程表示,最近這幾天,各方面就一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解讀:

第一,一季度我國經濟負增長不具有歷史可比性。分析一季度經濟形勢,要放在百年不遇疫情衝擊的大背景下綜合衡量。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嚴重抑制正常經濟活動,世界多國經濟已出現停擺半停擺狀態,國際經貿往來幾近停頓。疫情期間的經濟運行,與正常生產生活秩序下的經濟運行不具可比性。所以,今年一季度經濟下行並非中國經濟發展基本面的正常反映,而是突發嚴重事件帶來的結果。

第二,中國經濟經受住了疫情帶來的空前考驗。本次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對疫情衝擊,我們迅速果斷採取超常規的防控舉措,不僅在較短時間內阻斷了本土疫情傳播,也有力保障了14億人的基本生活,保持了社會秩序安全穩定。在疫情防控過程中,我們難免要付出一定代價,但生命無價,相比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經濟短期承壓這個代價是必須承受的,也是值得付出的。

第三,當前經濟運行正常秩序正在有序恢復。目前各地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正在有序推進復工復產、復商復市進程。從3月份以來的情況看,各項經濟指標正在逐步好轉。生產方面,用電量、貨運量等實物量指標明顯恢復,3月份工業降幅比前2個月大幅收窄12.4個百分點,服務業生產指數降幅收窄3.9個百分點,4月上旬用電量已同比增長1.5%。需求方面,內需正在不斷恢復,一季度投資、消費降幅分別比前2個月收窄8.4個、1.5個百分點。預期方面,3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分別回升16.3個、22.7個百分點,雙雙重回榮枯線以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指出,中國經濟出現的復甦趨勢令人鼓舞。

第四,強大國內市場正在有力發揮託底支撐作用。我國擁有14億人的大市場,擁有完備的產業體系和豐富的人力資源,市場縱深和迴旋空間巨大。在這次疫情應對中,不少企業順應防控需要,迅速開展技改擴能和轉產擴產,一些滿足群眾基本需要的工農業產品生產和銷售保持了正增長,醫療救治和衛生防疫等行業快速發展,線上課堂、網上辦公、遠程醫療等新業態成長迅猛,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大幅增長13.2%。一批重大外商投資項目建設正在加快推進,一些國際知名企業也在就區域總部落戶中國等加快洽談進程。這些逆勢成長的新增長點增長極,都展示出中國經濟的巨大發展潛力。

第五,宏觀對沖政策仍有很大空間並將持續發力。為應對疫情衝擊,前一階段在幫扶企業、穩定就業、擴大內需等方面,各地各部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這些政策正在逐步落地。我們也注意到,受國際疫情“二次衝擊”等影響,國內供需循環還沒有完全暢通,一些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仍面臨較大困難,一些個體工商戶停業歇業問題還比較突出。對各類市場主體遇到的困難和挑戰,我們感同身受。下步,我們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會同有關部門,在財政金融、投資消費、就業民生等方面,抓緊推出一批更有力度、更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著力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提高生存發展能力,切實穩定經濟運行。

嚴鵬程表示,總體上看,這次疫情沒有也不會改變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疫情帶來的衝擊和影響是階段性的。我們相信,依託強大國內市場支撐,通過宏觀政策對沖,暢通經濟循環,發揮各類市場主體作用,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條件克服眼前的困難,推動經濟發展儘快恢復到正常軌道,完成好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穩定經濟運行具體有哪些重點政策措施?

嚴鵬程表示,針對當前國際疫情“大流行”給世界經濟帶來的巨大沖擊、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巨大挑戰,黨中央、國務院已經研究決定,要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前提下,加大“六穩”工作力度,穩住經濟基本盤,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並明確要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對沖疫情影響,並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下步我們將會同有關部門,抓緊按程序推動一攬子宏觀政策出臺落地,努力保持經濟平穩運行。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抓復產達產。在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加快推進經濟社會生產生活秩序全面恢復,暢通經濟循環,這是穩定經濟運行的重要前提。要針對當前復產達產面臨的難點堵點,抓緊落實調整完善後的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產疫情防控措施指南,總結推廣各地好的經驗做法,加快清理取消不合時宜的臨時管制措施和各項不合理規定。要切實發揮大項目、大企業的牽引作用,著力支持點多面廣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復商復市,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協同復工復產達產。

二是抓宏觀政策對沖。重點是以更加積極有為的財政政策、更加靈活適度的貨幣政策,對沖疫情影響,防止短期衝擊演變成趨勢性變化。主要是:提高赤字率,發行抗疫特別國債,大幅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加大對保基層運轉的支持力度,加大補短板重大項目資金支持力度,加大對抗疫穩定的支持;通過降準、降息、再貸款等多種方式,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貸款市場利率下行,把資金用在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上。

三是抓擴大內需。在外需受阻的情況下,必須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為穩住經濟基本盤提供支撐。我剛才已經談到,我國擁有14億人的大市場,蘊含著巨大的需求潛力。在促進消費方面,重點是積極穩定汽車、家電等居民傳統大宗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同時順應居民消費升級大趨勢和疫情期間湧現出來的新需求,大力培育綠色消費、信息消費、數字消費、智能消費、康養消費等新興消費增長點,推動線上消費乘勢成長,促進線下消費加快回補。在擴大有效投資方面,重點是聚焦短板領域特別是疫情防控暴露出的短板弱項,加快公共衛生防控和應急醫療救治能力建設,實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大力推動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推進環境衛生設施提級擴能、市政公用設施提擋升級、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產業配套設施提質增效,加強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投資,促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

四是抓企業幫扶。企業尤其中小微企業是經濟的活力源泉、就業的主力軍,當前疫情對經濟運行的衝擊集中體現在對企業的影響上。我們將針對企業生產經營面臨的突出困難,以優化營商環境為牽引、以提高企業發展能力為目標,在加快落實已經出臺的各項援企政策的同時,進一步研究出臺相關支持政策,推進減稅降費,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和房屋租金,提高中小微企業首貸率、信用貸款佔比,加大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支持力度,千方百計幫扶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穩住經營。全力促進外貿外資企業恢復正常生產經營秩序,保障國際物流暢通,幫助企業保訂單、保市場、保份額;大力支持和鼓勵出口企業積極開拓國內市場,幫助渡過難關。同時,持續優化外資營商環境,進一步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範圍,積極推動重大外資項目落地。

五是抓就業民生。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脫貧攻堅是今年必須完成的硬任務。聚焦高校畢業生、農民工、貧困地區勞動力等重點群體,實施好援企穩崗政策,加大職業技能培訓支持力度;以創業創新帶動就業,促進新業態發展和靈活就業;拓寬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渠道,復工復產中優先使用貧困地區勞動力。要充分考慮疫情衝擊,將受影響的困難群眾按規定納入低保、特困人員供養、臨時救助等政策保障和就業援助範圍。

嚴鵬程指出,我國宏觀政策空間十分充足。我們將密切跟蹤國內外經濟形勢發展變化,加強經濟監測預測預警,根據全球疫情變化和我經濟運行情況,適時對宏觀政策進行調整完善。

如何判斷下一步的CPI走勢?

嚴鵬程表示,物價是民生大事,是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重大問題之一。去年下半年以來,居民消費價格特別是豬肉等重要食品價格上漲較快;今年以來,由於疫情的衝擊,物價尤其是重要民生商品的價格走勢更加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總的來看,疫情對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的影響是短期的,我國物價平穩運行的基礎仍然堅實。3月份我國CPI同比上漲4.3%,漲幅比上月收窄了0.9個百分點,環比下跌1.2%,是近10多年來環比最大降幅,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疫情對我國主要農副產品和其他消費品產銷的影響正在較快緩解。隨著全社會生產生活秩序的進一步恢復,CPI漲幅有望繼續回落,全年將呈現“前高後低”態勢。

國家發改委高度重視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工作,今年以來,會同有關方面,採取一系列措施,確保重要民生商品價格基本穩定。

一是強化豬肉保供穩價。啟動實施生豬規模化養殖場建設補助項目,鼓勵擴大豬肉等肉類進口。近兩個月,豬肉價格從較高水平上持續回落,4月19日,36個大中城市超市集貿市場豬肉零售價格比2月中旬下降12%。

二是強化糧油市場供應。加大成品糧油投放,積極推進糧食加工企業復工復產,指導各地特別是大中城市增加成品糧油庫存。目前,我國糧食儲備十分充裕、糧食加工生產能力總體富餘,全國成品糧油市場供應充足、運行平穩,價格總體穩定。

三是強化民生兜底保障。把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作為重要抓手,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地實際發放補貼累計達到93億元。近日,我委又聯合相關部門,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做好階段性價格臨時補貼工作的通知》,明確自今年3月至6月,在現有保障對象基礎上,擴大保障範圍,提高1倍價格臨時補貼,預計將惠及6700多萬人。

嚴鵬程指出,下一步,發改委將繼續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工作。一是強監測。主要是加強價格監測預測預警,及時提示預警市場變化和價格波動風險。二是促生產。主要是支持生豬養殖業復產擴產,鼓勵禽肉、水產品增產,加強糧食、蔬菜等農作物春耕春播管理。三是暢流通。主要是積極發展冷鏈物流,強化農產品市場公益屬性,降低物流運輸和市場交易環節損耗及費用。四是增供應。主要是繼續做好中央凍豬肉儲備投放工作,在重要時段加大投放力度,鼓勵商貿企業擴大重要民生商品進口。五是兜底線。主要是督促和指導各地落實好價格臨時補貼階段性提標擴圍政策,及時足額將補貼發放到困難群眾手中。

下一步將採取哪些措施吸引外資?

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袁達表示,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也關注到一些國家在企業迴流問題上的言論或政策,也注意到各界廣泛深入的討論。這裡,需要強調的是,中國政府堅定不移支持經濟全球化,推動互利共贏的開放發展。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造成了巨大沖擊,在此特殊時期,需要各國攜起手來,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政府需要做的是幫助企業克服困難、渡過難關,而不是增加不確定性。隨著中國迅速控制疫情、全面推進復工復產,外資基本盤總體上是穩定的,外資企業在華生產經營逐步走向正常,訂單完成情況不斷好轉,外國投資者信心逐步增強,一批外資新項目即將落地,這充分說明中國投資環境的穩定性和堅韌性。中國美國商會、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等商會機構近期所做的調查顯示,3月份以來,在華美資、日資企業生產經營趨於好轉,投資意願比2月份明顯增強,考慮調整產業佈局的企業數量很少。

袁達指出,跨國投資是促進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決策部署,繼續做好穩外資各項工作,支持外國企業來華投資興業。

一是進一步推動外資項目和企業復工復產。著力幫助解決復工復產難點堵點,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復工復產。各項援企政策同等適用於內外資企業。

二是出臺2020年版外資准入負面清單。2017年至2019年,我國連續三年修訂外資准入負面清單,限制措施由93條減至40條。這次修訂將進一步放寬外資准入,進一步提升服務業、製造業、農業領域開放水平,繼續在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

三是出臺2020年版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本次修訂鼓勵條目將只增不減,重點是促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更好發揮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潛力,使更多領域的外商投資能夠享受稅收等有關優惠政策。

四是繼續抓好重大外資項目落地。對於重大外資項目,加強協調推進,給予支持保障。做好項目儲備,對於符合條件的製造業、服務業重大外資項目,將按程序納入重大外資項目工作專班協調範圍。在實施好前三批重大外資項目的基礎上,今年將推出第四批重大外資項目。推動重點省市建立健全地方層面的重大外資項目專班機制,全面提升外資項目服務水平。

五是全面落實《外商投資法》及實施條例。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法律法規確立的制度,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做好外資促進、保護等各項工作。

下一步在支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上有哪些考慮和計劃?

伍浩表示,關於新型基礎設施的概念,我們認真學習 中央有關文件、精神和要求,系統梳理國內外發展現狀,初步研究認為,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目前來看,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3個方面內容:

一是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三是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伍浩表示,當然,伴隨著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新型基礎設施的內涵、外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將持續跟蹤研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正在加快釋放。

從信息基礎設施看,取得跨越式發展和進步,高速光纖已覆蓋全國所有城市、鄉鎮以及99%以上的行政村,4G網絡用戶超過12億。

從融合基礎設施看,助推轉型升級的作用日益凸顯,智慧城市建設路徑更加清晰,信息技術積極賦能城市精細化管理。

從創新基礎設施看,有力支撐了科學技術研究,國家發展改革委已佈局建設55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引領作用。

伍浩表示,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聯合相關部門,深化研究、強化統籌、完善制度,重點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研究出臺推動新型基礎設施發展的有關指導意見。

二是優化政策環境。以提高新型基礎設施的長期供給質量和效率為重點,修訂完善有利於新興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准入規則。

三是抓好項目建設。加快推動5G網絡部署,促進光纖寬帶網絡的優化升級,加快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建設。穩步推進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智能+”升級。同時,超前部署創新基礎設施。

四是做好統籌協調。強化部門協同,通過試點示範、合規指引等方式,加快產業成熟和設施完善。推進政企協同,激發各類主體的投資積極性,推動技術創新、部署建設和融合應用的互促互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