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之道,當仰君子

校長之道,當仰君子


校長之道,當仰君子

作者:重慶市育才中學校教師鄺偉


孔子在《論語·述而》中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意思是一個人修身立己、進德修業要以“道”為志向旨趣,以“德”為依據準則,以“仁”為憑藉依歸,以“藝”為言行踐履。不難看出,“道”“德”“仁”“藝”是一個層次分明的有機整體,“道”是方向,“德”是基點,“仁”是根本,“藝”是涵養。


這是孔子君子道德理想樹立的原則,經歷了時間的淘洗後成為後世為學為人的圭臬。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在我看來,我心目中理想的、具有良好領導力的校長也可以在這句警訓中獲得極大的啟示。


校長之謂,即一校之長者。長者所謂,即是被學校師生尊重、敬重並樂於追隨之人。一個有領導力的校長,應當是一個印有理想主義色彩的教育情懷實施者,是將目光和志向投向未來的追求君子之風的篤定人。


校長之道,當仰君子


“志於道”:尊崇教育規律的學校發展目標


一校之長必定指出學校的方向。這個方向既不應該是校長的個人追求,也不應該是來自他校的模仿抄襲,它應該是一個遵循教育規律的學校發展目標。教育的規律是教育內部各種因素之間、教育和其他事物之間內在的必然性聯繫,也是教育發展變化的必然路徑。


因此,一個尊崇教育規律的發展目標應該切合學校實際辦學條件、著眼學生身與心的協同成長、放眼社會前行步伐和方向、關心天下同儕動向。


我們的校長,首先要“看米下鍋”。如果說軟實力是一個學校的能量源,那麼硬條件則是一個學校的助燃劑。教育的均衡發展還在努力推進,校校之間,無論是校園、教學設備等硬條件,還是師資、文化氛圍等軟實力參差不齊。


“看米下鍋”就是要根據自身學校的軟、硬條件,尊重學校發展的起點,切合本校的實際辦學情況。讓差異成為學校的鮮明個性和辦學特色,要審時度勢,深度挖掘本校的歷史人文基因,探尋新時代背景下適合自身學校發展的內涵之路、特色之路,用好手中之“米”。



我們的校長,還要“找米下鍋”。立足實際條件不等於囿於現實狀況、裹足不前,尋求學校持續健康的發展才是更長遠的目標。在找到內涵和特色發展的目標之後,我們的校長應該精耕細作,充實“糧倉”,軟實力和硬條件兼抓,協同發展,讓二者相得益彰,讓學校走上良性發展之路。


同時,“找米下鍋”還要求我們的校長能夠勤勉於“開墾施肥”,為學校引進更多、更優秀的教育資源,為學校注入更新、更先進的教育理念,引外來之活水以滋養我固有之根苗。


“據於德”:令人心悅誠服的學校管理制度


追溯“德”的漢字流變,“德”的古字型從彳、從直,表示遵行正道之意。作為學校發展的保障,管理制度是學校行為的依據和準則,它應該合乎“正”的標準。同樣,公正合理的學校管理制度方能成為師生的表率,也方能成為匡扶師生成長的準繩。


我們的校長,要有“法治”精神。現代社會的發展,日益呼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群體協作的健康實施,亟需制度的約束和促進。學校的制度建設,不僅要規範師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義務,也要保障師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權利,堅持民主的原則,明確條款和細則,在強有力的執行渠道中不斷修正和完善,讓學校的管理制度趨於科學和合理。以此杜絕領導幹部“人治”,提升管理層威信度;杜絕鑽營者為個人利益“拉幫結派”,培養良好校風;杜絕年級“各自為陣”,促進全校“一盤棋”協同發展;杜絕“朝令夕改”,維護學校健康穩定發展;杜絕“故步自封”,避免與時代發展脫節,保持制度的生命力。



我們的校長,還要有“務實”精神。學校教育教學活動包括眾多組成部分,每一個部分都需要完備的制度來促進教育教學活動的科學化和規範化。無論是教學教研、住宿管理、膳食餐飲等日常行為,還是評職晉級、評優評先、培訓學習等非日常行為,常態化學校工作都需要有細化制度的規範,需要有條文突出工作的重點,務“實際”之“實”。


同時,務實還需務“落實”之“實”,制度建設應該重視可操作性,避免形式主義和繁文縟節,落實到位。“務實”還是“實幹”之“實”,實實在在有度可依,有章可循,也保護實實在在、踏踏實實工作的實在人。


由“正”之制度規範教育教學活動,涵養腳踏實地的風氣,從而在學校形成“浩然之氣”,形成風清氣正的良好學校文化氛圍。



校長之道,當仰君子


“依於仁”:以人作為根本的學校管理理念


韓愈《原道》有“博愛之謂仁”的觀點,如果說“德”只是一種行為操行的內在品位和外顯成果,那麼它的內核和終極則是“仁”。無論是“志”的確立,還是“德”的施行,都以“仁”為旨歸。教育著眼於人的未來,人理應成為教育活動的中心,一個學校的管理理念也理應將人作為根本。以人為根本的學校管理理念是學校發展目標和學校管理制度的落腳點和依歸。



我們的校長,要“眼中有人”。校園裡的“人”,是求學成長的學生,也是立業進德的教師。學校的工作應該圍繞這些“校園人”的心理需求和成長需要展開。從清潔衛生習慣的養成,到家國情懷的培育,從吃飯睡覺的日常生活,到精神涵養的性靈追求,無論是校級班規的制定和執行,還是每一堂課的教學設計,無論是日常行為規範,還是生涯規劃的長期方案,都要兼顧師生的心理需求和成長需要,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和奮鬥實幹意識,教職工的愛崗敬業和責任使命精神,創設良性的外部和內部氛圍,讓學生在學校樂於學,學有獲,讓教師在學校樂於教,教有法。


我們的校長,還要“心中有人”。學校管理涉及方方面面,這是一個龐雜繁複又細緻的體系,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緩慢過程。要想保障各項工作真真正正在落實育人、養人的旨歸,就必須用人文精神加持自己管理理念,只要“心中有人”,則“眼中有人”。


一個具備人文關懷的校長,一定是一位珍視人類優秀智慧文明結晶的傳承者,也一定是一位尊重生命尊嚴和價值的維護者,還一定是一位孜孜追求和塑造靈魂的求索者。


我以為,教育者最重要和最可貴的品質應該是愛和責任。“心中有人”的校長自然會從“仁”出發,關注師生生命的發展,不僅落實好既定工作策略,更能在常態工作中及時發現新的基於“人”與“仁”的新契機和新舉措,更能在站在時代前進的背景下關照目之所及“校園人”的生命勃發。


校長之道,當仰君子


“遊於藝”:旨在教學做合一的學校課程建設


“遊於藝”的教學方法可以說是孔子教育思想最開明、最活潑、最生動的體現。“遊”不僅是一種教學方式,更是一種教學內容。教育家梅貽琦《大學一解》中說:“古者學子從師受業,謂之從遊……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遊也。從遊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可見,前人早就為我們詮釋了“寓教於樂”的真諦,那就是教師親身示範,學生耳濡目染,進而實踐探尋,最終獲得真知,與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異曲同工。


同時,“遊於藝”還要求以“藝”為實踐內容,進行涵蓋禮、樂之文和射、御、書、數之法的技能和能力培養。學校的課程建設是學校辦學發展目標的具體鮮活再現,更是學校辦學理念和管理理念的生動說明。我們的校長如若“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最後終將都會外化到課程建設當中來。因此,學校課程建設可以說是實現從觀念到成果轉化的津樑。



學校課程建設首先應該與學校內涵和特色發展目標一致,在頂層設計之下逐步建立,漸次推進,不求多和全,而求契合學校設定的培養目標。一校的課程有一校的特色,一校的課程有一校的體系。


其次,學校課程建設應該著眼於人的終身需求,著力學生能力的發展和教師能力的發揮,打造出學生需要的課程。儘量激發教師潛能,引進教育資源,打造出更豐富的課程體系。


再次,學校課程建設應避免簡單的知識傳授,而重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既關照學科知識的拓展,也重視生活技能的學習,既重視科學素養的提升,也關注藝術修養的培養,既致力於智力的發展,也積極於身心的健康。


最後,學校課程建設應該長遠規劃,持續建設,不斷完善和修訂,服務於學生生命的健康成長。


總之,我理想中的具有良好領導力的校長,應以“道”為統領,尊重教育規律;以“仁”為原點,關照校園裡人的生命發展;以“德”為準繩,營造剛正溫厚的學校文化氛圍;以“藝”為翅翼,推進教育的真正發生和潤化。


我想,一個具有仁愛之度的校園,身處其中之人怎會不快樂自在呢?一個具有君子之風的校園,怎麼會不熠熠生輝,人才輩出呢?



— END —


來源 | 本文刊於《教育家》2020年6月刊第4期

作者 | 鄺偉 重慶市育才中學校教師


校長之道,當仰君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