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復工復產 看自貿試驗區穩外貿穩外資

湖北自貿試驗區推行醫療器械“承諾即投產”的便利舉措,全力支持具備能力的企業轉產防疫物資;河南自貿試驗區組織開展“線上招商周”“銀企對接會”等活動,幫助企業對接資源,推動重點項目及資金落戶;浙江自貿試驗區精準對接安徽、四川等務工人員輸出大省,加強服務保障,通過包機、包車等多渠道招引接送務工人員;陝西、四川自貿試驗區用中歐班列搭載防疫物資,助力開闢抗疫生命線……為全力推進企業復工復產,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陝西7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充分利用制度創新先行先試的優勢,針對企業面臨的困難精準施策,出臺支持政策,建立重點企業聯繫機制,開闢綠色通道,運用信息化手段,提供金融支持,幫助企業紓困解難,積極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工作。截至目前,7個自貿試驗區規模以上企業復工率已達100%。

“這7個自貿試驗區跨越我國東中西部,自貿試驗區企業的復工復產對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有著重要意義。”中國貿促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在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於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力度大,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程度高,體制機制的變革走在全國前列,應該在保證所在省份、區域乃至全國穩外貿、穩外資、穩增長、穩就業方面,都發揮積極的引領示範作用。

張建平說,推進復工復產也有利於自貿試驗區全面、多方位地吸收國內外的資本集聚到自貿試驗區,著力優化營商環境,吸引人才,形成高附加值的製造業和服務業產業集群,大力培育新業態、新模式和新動能,從而真正形成創新驅動發展和開放發展的新態勢。

2017年4月,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陝西等7個自貿試驗區掛牌運行。3年來,7個自貿試驗區立足自身特點,在推進“放管服”改革、服務融入國家重大戰略、培育新產業新動能等方面成績斐然。例如,遼寧自貿試驗區面向東北亞開放合作“橋頭堡”效應初步形成,國資國企改革探索紮實推進;湖北自貿試驗區打造出集成電路、光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和新能源汽車五大產業聚集區;河南自貿試驗區深入推動跨境電商監管創新,鄭州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進口化妝品、保健品跨境電商交易中心。

商務部自貿區港司司長唐文弘表示,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疫情和不確定的世界經濟形勢,自貿試驗區將堅定不移地在擴大開放方面走在前列,以自貿試驗區開放的確定性來應對世界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唐文弘介紹,為更好地服務對外開放,穩定外貿、外資,自貿試驗區正在同步推進幾項工作:一是盡最大努力復工復產,恢復和鞏固供應鏈,為確保全球供應鏈的重新運作、全球經濟穩定加倍努力。二是繼續壓減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增強全球投資者信心;三是率先落實好各項穩外貿穩外資政策,培育壯大外向型經濟,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在全球經濟衰退風險加大的情況下,自貿試驗區要積極地引導企業看到和加大利用自由貿易協定的優勢和比重,形成‘雙自’聯動格局。”張建平提出,國內建設的對外開放自貿試驗區在面向全球開放時,應加強與我國已經簽訂的多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對接,‘雙自’聯動有利於深化自貿試驗區體制機制變革,通過用好已有渠道,推動外貿市場多元化。

此外,張建平建議,自貿試驗區應該利用其開放優勢,加強與行業協會和商協會溝通,發揮信息平臺作用,積極幫助企業協調相關政策、對接項目、尋找新的訂單以及加大出口轉內銷力度,系統性地支持外資企業復工復產;同時,自貿試驗區應繼續加強和“一帶一路”夥伴合作,確保企業在“一帶一路”項目的順利推進,從而可以有效帶動外貿的發展;自貿試驗區要注重產業集群、產業鏈上中下游的銜接,保障供應鏈穩定,才能更有效地應對當前環境。

“我國正逐漸加強自貿試驗區法治建設,今年1月1日起,《外商投資法》正式實施,自貿試驗區應該抓緊落實。”張建平認為,在國家擴大金融、電信、醫療、教育等各方面服務貿易開放的進程中,自貿試驗區要搶抓新的增長點,鼓勵企業創新發展。

投稿/建議:[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