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蠶織就“小康夢” ——垣曲農民張小年夫婦依託產業脫貧致富側記

桑蠶織就“小康夢” ——垣曲農民張小年夫婦依託產業脫貧致富側記

4月13日,春光明媚。筆者來到垣曲縣華峰鄉華峰村200畝蠶桑基地,走訪依託規模型植桑養蠶穩定脫貧的典型示範戶張小年、王小拽夫婦。

“小年到鄭州園林打工去了,這裡的事兒現在我做主!”問及家庭致貧原因和脫貧致富經驗,女主人王小拽簡要講述了自己家的故事。

苦撐苦熬難為繼

“我家現有4口人5畝耕地,過去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負擔重,加之我們倆死腦筋不開竅,不懂調產,只知道一味地苦幹。”王小拽說,在縣農委進村入戶結對幫扶之前,夫婦倆平時在家伺候老人,把5畝地種種,一年到頭在土坷垃裡刨食。年終一算賬,除了供兩個孩子上學以外,家庭經濟收入所剩無幾。由於家裡的光景捉襟見肘,2014年被村裡和縣農委駐村工作隊認定為“因缺資金缺技術致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調產調出致富路

“思路一變天地寬,腦子一活財源廣。”王小拽詼諧地說,莊稼地裡刨不出“銀元寶”,科技調產調出了“金疙瘩”。開展脫貧攻堅以來,鄉村幹部、駐村工作隊和幫扶責任人三番五次到家裡來噓寒問暖搞調研,促膝座談拉家常,提建議、指方向、定路徑。張小年和妻子先後參加了農科技術和桑蠶管理培訓班,掌握了一技之長。鄉村幹部出面協調,幫他們獲得4萬元扶貧貸款,鼓勵他們從承包經營5畝桑園起步,努力實現產業脫貧。

提振了精氣神,張小年和妻子鉚足了勁頭,走上依靠科技實現產業脫貧的致富之路。他們倆承包的桑園從5畝發展到16畝,蠶房由1個擴張到4個大棚,每年養春蠶、早秋蠶、晚秋蠶3茬,辛苦忙碌3個多月,可培養蠶寶寶28張,每張蠶平均產繭80斤,每斤蠶繭按市場平均價20元計算,約收入44800元,減去人工費和化肥、生物藥劑、灌溉等費用,僅此一項至少可為家庭穩定創收35000元。在他們倆的帶動下,華峰村20多個貧困戶植桑面積發展到200畝,養蠶大棚發展到30多個,大家紛紛嚐到了產業扶貧項目和產業脫貧的甜頭。

見縫插針巧增收

如今的王小拽和丈夫,心中充滿奮鬥動力。過了養蠶期和農忙季節,王小拽就在華峰街上擺小攤賣炸油糕,每月淨賺2000餘元,一年忙上六七個月,可為家庭增收上萬元。丈夫農閒不停歇,帶領已成年的兒子到南方打工,父子倆一年可淨賺5萬元。家裡原本經營的5畝核桃園全部流轉出去後,每年可獲得1500元補償金。以此計算,全家4口人年收入約10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2.5萬元,實打實穩定脫貧。

“兜中有錢,心裡舒坦。”王小拽感慨地說。如今,他們家宅院修繕一新,運輸三輪車和摩托車配置齊全,“星級文明戶”的牌匾也掛上了門楣。吃水不忘挖井人,他們一家人對黨和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扶貧惠農政策感激不盡、讚不絕口。

“張小年一家藉助黨的扶貧好政策,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堅實的腳步走出一條穩定脫貧之路,給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樹立了榜樣。”幫扶責任人、縣農業農村局幹部郭備戰稱讚道。


來源:運城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