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城市的居民,買房最激進?
可以有兩個指標來衡量,一是“居民人均淨存款”,二是“居民槓桿率”。
“居民人均淨存款”,是指“住戶存款-住戶貸款”再除以常住人口。由於常住人口存在誤差,這個“人均淨存款”也只是一個大致準確的數據。
“居民槓桿率”,是指居民負債除以當地當年的GDP,由於居民負債很難全口徑統計,所以存在低估的情況。比如親友借貸、民間借貸是很難統計的,我這裡使用的是“住戶貸款”除以GDP,還遺漏了公積金貸款。因此,“居民槓桿率”也只是一個大致準確的數據。
即便如此,這種比較還是很有意義的,可以讓我們看清很多事實。
上圖是44個主要城市的人均淨存款排行。所謂44個主要城市,包括4個直轄市、5個計劃單列市、27個內地省會城市、8個主要地級市。
遺憾的是,其中有14個城市的數據不完整,能獲得完整數據的只有30個城市。
在這30個主要城市裡,正好有10個城市的“人均淨存款”是負數,也就是說居民總貸款大於居民總存款。
這10個城市是:深圳、廈門、杭州、南京、鄭州、合肥、蘇州、福州、廣州、寧波。
由於“住戶貸款”主要是用來買房子,所以上述10個城市就是中國買房最激進的10城市。
這10個城市裡9個是南方城市,只有鄭州一個北方城市。地處東南沿海的城市,又高達7個(南京、合肥不視作東南沿海城市)。而廣東、福建、浙江、江蘇都有2個城市上榜。
深圳人均存款最少,為“-4.53萬元”,其次是廈門、杭州、南京,基本上都在人均“-4萬元”左右,所以這四個城市可以被認為“買房最激進”的城市。
當然,這四個城市人口都存在低估的情況。比如深圳自己承認實際管理人口2200萬,如果按照2200萬來計算,則深圳人均淨存款會下降到“-2.76萬元”。
上圖是“百度地圖慧眼”關於主要城市人口的大數據分析(2019年11月數據)。
可以看出,中國主要大城市的實際管理人口都遠遠超過自己公佈的常住人口。北京和上海都超過了3000萬人(北京大約3500萬人),廣州在2800萬左右、超過了重慶。深圳實際管理人口在2600萬到2700萬,杭州也遠遠沒有自己聲稱的那麼“迷你”,實際管理人口1700萬以上。
東莞實際管理人口大約1800萬。這意味著深圳+東莞的這4500平方公里(相當於上海面積的70%,北京的四分之一)土地上,竟然生活了4500萬人,在全世界都是極其罕見的人口高密度地區。
所以,深圳、杭州、廈門、南京的人均淨存款應該在少於“-3萬元”的,但仍然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
至於人均淨存款比較高的城市,則是北京、大連、南通、蘭州、煙臺、無錫、西寧、上海、西安、呼和浩特。
或者說,這10個城市的居民買房“最不激進”。
但“最不激進”的城市顯然很難一刀切。至少可以分為北京、上海這兩個中國最富庶的城市,大連、煙臺、無錫、南通等沿海城市,以及西安、蘭州、西寧、呼和浩特等內陸城市。
北京之所以人均淨存款最多,說到底還是太富裕了。總住戶存款3.88萬億,比上海的3.33萬億多了很多,“深圳+廣州”的住戶存款都沒有北京多。
而北京的住戶貸款相對比較低,只有1.91萬億,比深圳還少、跟廣州不相上下。住戶貸款(老百姓向銀行借錢)最多的是上海,其次是深圳。
北京的真實房價一點都不比深圳低,每年2000萬以上住宅成交套數也大致相當於深圳的2倍。但人家北京人太有錢了,一次性付款買房的比例非常高,所以住戶貸款反而少,淨存款就顯得特別高。
我之前分析過北京和上海的居民存款結構,發現其中定期存款比例較高,遠遠超過深圳、廈門和杭州。這說明北京、上海人首先是有錢,其次是原住民比較多,第三是財富掌握在中老年人手裡。
深圳、廈門、杭州、南京等10個買房比較激進的城市,年輕人比例較高,外來移民較多。
這意味著在新城市裡,無根基的人較多,他們需要從頭開始完成原始積累,所以貸款高是必然的。其次因為年輕人多,他們的錢往往買了理財、股票或者放在餘額寶裡,不喜歡以活期或者定存款方式理財,所以顯得“人均淨存款”就非常低,低得甚至誇張。大連、煙臺、無錫、南通、西安、蘭州、西寧、呼和浩特等城市居民淨存款高,主要是兩大原因:外來人口比重低,房價相對比較低。
當然,這些城市民間創富能力也比較強,前面4個沿海城市都不是省會城市,但經濟發達,大連雖然在調整中,但有期貨交易所,能吸引外來資金。後面4個內陸城市都是省會,可以吸引全省的有錢人,所以匯聚資金能力也比較強。
那麼:生活在那類城市裡,人更有幸福感?
當然是人均淨存款多的城市,幸福感更強。還以上述10大城市為例,北京上海相對特殊,房價高、但財富充裕、分佈不均衡,年輕人其實壓力也很大。剩餘的8個城市,年輕人的生活壓力要小很多。
而人均淨存款為負數的10個城市,壓力就會大很多。比如深圳,住房結構分佈是非常失衡的。全市1100萬套住房,其中超過500萬套是城中村或者違法建築(控制在大約50萬原住民手裡,人均大約10套住房),此外還有大量工業區宿舍,真正有紅本的商品住宅(包含拿到紅本的安居房)只有200多萬套(還有部分家庭擁有多套)。相對於實際管理的2600萬人口(按照百度地圖估算),真正在深圳擁有住房的家庭,恐怕四分之一都不到。對於沒有自己房子的、工作生活在深圳的人來說,壓力當然不小。
其實廈門、杭州、南京也是如此。
人均淨存款為負數,生活壓力巨大,但年輕人仍然喜歡深圳、廈門、杭州、南京、鄭州、合肥、蘇州、福州、廣州、寧波等這10個城市,只能說明這些城市可以給他們提供更好的就業機會或者學習機會。
最後看一下通過“住戶貸款÷當地當年GDP”計算出的“居民槓桿率”排名,這個指標是國際公認的,在衡量居民買房激進程度上更科學一些。
可以看出,杭州、溫州、廈門、深圳、鄭州、南京、廣州、貴陽、福州、西安的居民槓桿率是最高的。
跟淨存款最大的差異,是西安的情況出現了反轉,溫州、貴陽也殺入了前十,深圳則從第一滑落到了第四。寧波、合肥、蘇州退出了“最激進名單”。
煙臺、無錫和南通,是居民槓桿率最低的。
未來中國的城市會進一步分化,至少可以分為四類城市:
拼搏的城市(比如一線、強二線城市)、拼搏城市旁邊的睡城(比如北三縣、嘉善、崑山)、工作生活均衡的城市(比如大連、無錫),以及生活為主、工作為輔的城市(大多數三四五線城市)。最後一種城市,可以稱為“享受生活的城市”,也可以稱為“混日子的城市”,看你站在什麼立場上了。
每一類城市,都有其擁躉,很難說誰好誰壞。如果投資買房,還是在前三類裡精選城市和片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