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第四篇:謙德之效

《了凡四訓》第四篇:謙德之效

內容簡介

《了凡四訓》 又名《命自我立》, 是一本種德立命、修身治世類教育書籍。書成於公元1602年,全文分四個部分。作者為明代袁黃,字坤儀,後改名了凡,其以親身經歷,講述了改變命運的過程。原本為教訓自己的兒子,故取名《訓子文》;其後為啟迪世人,遂改今名,至今依然為芸芸眾生起著明曉世事的指引作用。

作者簡介

袁黃(1533-1606),初名錶,後改名黃,字慶遠,又字坤儀、儀甫,初號學海,後改了凡,後人常以其號了凡稱之。袁了凡是明朝重要思想家,是迄今所知中國第一位具名的善書作者。他的《了凡四訓》融會禪學與理學,勸人積善改過,強調從治心入手的自我修養,提倡記功過格,在社會上流行一時。

目錄簡介

一、立命之學

二、改過之法

三、積善之方

四、謙德之效

第四篇 謙德之效(原文)

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是故謙之一卦,六爻皆吉。書曰:滿招損,謙受益。予屢同諸公應試,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

辛未計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賓,年最少,極其謙虛。予告費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費曰:何以見之?予曰:惟謙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順承,小心謙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聞謗不辯,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猶將佑之,豈有不發者?及開榜,丁果中式。

丁丑在京,與馮開之同處,見其虛己斂容,大變其幼年之習。李霽巖直諒益友,時面攻其非,但見其平懷順受,未嘗有一言相報。予告之曰:福有福始,禍有禍先,此心果謙,天必相之,兄今年決第矣。已而果然。

趙裕峰、光遠,山東冠縣人,童年舉於鄉,久不第。其父為嘉善三尹,隨之任。慕錢明吾,而執文見之,明吾,悉抹其文,趙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明年,遂登第。

壬辰歲,予入覲,晤夏建所,見其人氣虛意下,謙光逼人,歸而告友人曰:凡天將發斯人也,未發其福,先發其慧;此慧一發,則浮者自實,肆者自斂;建所溫良若此,天啟之矣。及開榜,果中式。

江陰張畏巖,積學工文,有聲藝林。甲午,南京鄉試,寓一寺中,揭曉無名,大罵試官,以為眯目。時有一道者,在傍微笑,張遽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張益怒曰:汝不見我文,烏知不佳?道者曰:聞作文,貴心氣和平,今聽公罵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張不覺屈服,因就而請教焉。

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該中,文雖工,無益也。須自己做個轉變。張曰:既是命,如何轉變。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哉?張曰:我貧士,何能為?道者曰:善事陰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無量。且如謙虛一節,並不費錢,你如何不自反而罵試官乎?

張由此折節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夢至一高房,得試錄一冊,中多缺行。問旁人,曰:此今科試錄。問:何多缺名?曰:科第陰間三年一考較,須積德無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系舊該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後指一行雲:汝三年來,持身頗慎,或當補此,幸自愛。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由此觀之,舉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由我。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古語云: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嘗有真志,不過一時意興耳;興到則求,興闌則止。孟子曰:王之好樂甚,齊其庶幾乎?予於科名亦然。

第四篇 謙德之效(譯文)

《易經·謙卦》說:“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意思是天道使盈滿的受虧損,讓謙虛的得益;地道使盈滿的改變,使而謙虛的滋潤;鬼神之道,使盈滿的受害,使謙虛的得福;人之道,厭惡驕傲自滿的人,喜歡謙虛謹慎的人)《易經》上六十四卦,每一卦爻中都有兇有吉,唯有這個謙卦,每一爻都是吉祥的。《書經》上也講到:“滿招損,謙受益。”(意思是:自滿就會遭到損害,謙虛卻能受益。)我多次參加考試,經常看到那些將要高中的貧寒讀書人,臉上都洋溢著一片謙和安詳的光彩。

辛未年(公元1571年),我到京城參加會試,嘉善同鄉大約有十個人,丁敬宇最年輕也最謙虛,我告訴費錦坡說:“這位老兄,今年一定考中。”費錦坡問我怎麼看出來的。我說:“只有謙虛的人才可以承受福報。你看我們十人當中,有像敬宇這樣的嗎?誠實厚道、不搶人先,恭恭敬敬、逆來順受、小心謹慎,受人侮辱而不回應,被人誹謗而不爭辯。一個人能夠做到這樣,就是天地鬼神也要保佑他,豈有不發達的道理?”等到放榜時,丁敬宇果然考中了。

丁丑年(公元1577年)我在京城裡,和馮開之住在一起,看見他總是虛心自謙,面容和順,大大改變了他小時候的習氣。他有一位正直又誠實的朋友季霽巖,經常當面指責他的缺點,他都能平心靜氣地接受,從來不反駁一句話。我告訴他說:“一個人有福,一定有福的根苗;有禍,也一定有禍的預兆。只要能夠謙虛,上天一定會幫助他的,你老兄今年必定能夠登第!”後來馮開之果然考中了。

趙裕峰,名光遠,山東省冠縣人。不滿二十歲就中了舉人,後來參加會試卻多次不中。他的父親做嘉善縣的主任秘書,裕峰隨同父親上任。裕峰非常傾慕嘉善縣的名士錢明吾的學問,就拿自己的文章去見他。那曉得錢先生,竟然將他的文章都塗掉了。裕峰不但不發火,還心服口服地把自己文章的缺失改過來。如此虛心用功的年輕人實在是少有,第二年,裕峰就考中了。

壬辰年(公元1592年)我入京城覲見皇帝,見到一位叫夏建所的讀書人,說法低聲下氣,臉上洋溢著謙虛的光彩。我回來告訴朋友說:“凡是上天要使讓人發達,在沒有發他的福時,一定先發他的智慧,智慧一發,浮滑的人也會變得誠實,放肆的人也會自動收斂。夏建所溫和善良到這種地步,一定是發了智慧,上天就要發他的福了。”等到放榜時,夏建所果然考中了。

江陰有一位讀書人,名叫張畏巖。他的學問很深,文章寫得很好,在讀書人當中頗有名聲。甲午年(公元1594年)南京鄉試,他借住在一處寺院裡。放榜時榜上沒有他的名字,他不服氣,大罵考官瞎了眼,看不到他的文章好。那時候有一個道士在旁微笑,張畏巖馬上把怒火發到道士身上。道士說:“你的文章一定不好。”張畏巖憤怒地說:“你沒有看到我的文章,怎麼知道我的文章不好?”道士說:“我聽人說,寫文章最要緊是要心平氣和,現在聽到你大罵考官,表示你的心非常不平,氣這麼衝,你的文章怎麼會好呢?”張畏巖聽了道士的話,不覺屈服了,就轉過頭來向道士請教。道士說:“考功名全靠命運,命裡沒有的,文章再好也沒用,這時候想考中,就一定要改變自己的命運。”

張畏巖問道:“既然是命,怎樣能改變呢?”道士說:“造命的雖然是天,但立命的卻是你自己。只要你肯努力去做善事,多積陰德,什麼福求不到呢?”

張畏巖說:“我是一個窮書生,能做什麼善事呢?”

道士說:“行善事,積陰功,都是從你的心做出來的。只要常有做善事、積陰德的心,功德就無量無邊了。就像謙虛這件事,又不要花錢,你為什麼不自我反省,反而去罵考官不公平呢?”

張畏巖聽了道士的話,就降低身份,剋制自己,天天加功夫去修善積德。到了丁酉年(公元1597年),有一天,他夢中到了一處很高的房屋,看到一本名冊,中間有許多的缺行。他看不懂,就問旁邊的人。那個人說:“這是今年考試錄取的名單。”張畏巖問:“為什麼名冊內有這麼多缺行?”那個人回答說:“陰間每三年要考查一次那些可以高中的人,有積德沒過失的,這冊裡才會有名字。名冊前面的缺額,就是那些本該考中,但最近造了罪業而被除名的人。”那個人又指著一行說:“你三年來能嚴格要求自己,也許有機會補上這個缺,希望你珍重自愛!”果然張畏巖就在這次會考中,考中第一百零五名。

從上面所講的看來,舉頭三尺高,一定有神明在監察每個人的行為。趨吉避凶,絕對是由自己決定的。自己只有存善心,約束一切不善的行為,絲毫不得罪天地鬼神,謙虛自處,總是委屈自己成就他人,使天地鬼神時時哀憐自己,這樣才可以加固福報的根基。那些心高氣傲的人,一定難成大器,就算能發達,也不會長久。稍有見識的人,一定不肯把自己的肚量弄得很狹窄,而拒絕自己本來可得的福報。況且謙虛的人,經常可以得到別人的教導,學習別人的長處。尤其是進德修業的人,更不能缺少謙虛的品格。

古話說:“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意思是,有心要求功名的,一定可以得到功名;有心要求富貴的,一定可以得到富貴。)人要有遠大的理想,就像樹要有根一樣。意志堅定,還要每一個念頭、每一次行動都與人方便,這樣就能感動天地,就能為自己造福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了。可惜現在那些求取功名的人,沒有真正用心的,不過是一時的興致罷了,心血來潮時就去行善積德,興致退了就停止。

孟子對齊宣王說:“王之好樂甚,齊其庶幾乎?”(意思是,大王這麼喜好音樂,那麼齊國也應該很興旺了吧?)我看待科名,也是這樣種態度。科名跟富貴、健康、幸福、輕鬆自在一樣,都是有定數的,只有通過斷惡修善積德,才能積累足夠的福報而得成所願。

圖文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