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秦皇漢武相比,唐太宗最大的歷史貢獻是什麼

契苾何力回家省親被薛延陀扣押,唐太宗要用自己的親生女兒換回契苾何力。這個消息一出來,全朝廷的人都震驚了。契苾部和薛延陀部本是同族,契苾何力會不會趁勢歸順薛延陀?唐太宗在沒有任何消息的情況下和親換人是不是太冒險了?

這個讓唐太宗捨得拿親生女兒去交換的契苾何力,原本是契必部的可汗,歸順唐朝成為貞觀時期眾多少數民族將領中的一個,這是唐太宗用人中的一項:敢於重用外族將領。


和秦皇漢武相比,唐太宗最大的歷史貢獻是什麼


  • 唐太宗的用人策略在歷史上最為人稱道,而他和別的皇帝最大的區別就是,敢於重用曾經反對過自己的人,比如魏徵。

魏徵是李建成的人,曾勸李建成先下手對付李世民,李建成沒有聽。從這一點來說,魏徵算是李世民的敵人。但李世民當了皇帝后卻對魏徵委以重任,兩人一起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勸諫和納諫的君臣典範。魏徵死後,唐太宗痛哭流涕,說出流傳後世的鏡子理論:“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說,“朕以天下為家,不能私於一物,唯有才行是任,豈以新舊惟差?”唯才是用是唐太宗用人的原則,這個原則有一個前提是對大臣的優缺點了如指掌。如他說長孫無忌善避嫌疑,應對敏捷,但不善總兵攻戰;說高士廉臨難不改節,為官無朋黨,只是缺少骨鯁般的直言勸諫;房玄齡、杜如晦不擅長處理瑣碎的雜務,但善於謀劃決斷大事;戴冑學識欠佳,但執法嚴格。


和秦皇漢武相比,唐太宗最大的歷史貢獻是什麼


一個領導者,只有對下屬的優缺點有所瞭解和掌握,才能夠做到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位置,做到唯才是用,發揮人才的最大價值。

  • 唐太宗另一個很大的亮點是克己納諫。

唐太宗本是一個彪悍勇武之人,是唐高祖時代最出色的將軍。當了皇帝后,他卻收起自己的彪悍,約束自己的行為,做到剋制自己的慾望,虛心接受勸諫。他還有一項特殊的規定:自己的詔書要分管大臣簽字才能生效。

有一次,前方戰事吃緊,李世民決定徵收一批年齡不到18歲但身體強健的男子入伍。不過,由於魏徵拒絕在詔書上簽字,這件事不了了之。唐太宗和魏徵為徵兵之事做過討論。唐太宗認為是奸民想逃避兵役,少報年齡。魏徵卻說,皇帝懷疑人民欺詐,是因為自己先失信於民,是以自己之心度別人之意。最後,唐太宗同意了魏徵的說法,撤回詔書。


和秦皇漢武相比,唐太宗最大的歷史貢獻是什麼


皇帝的詔書讓大臣簽字,如果大臣拒籤,詔書就不具備法律的效力。唐太宗主動限制自己的權力,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個特例。

唐太宗的納諫在歷史也屬特例。他為了讓大臣進諫,給每個人留了一份家庭作業:寫一份提意見的奏疏。而大臣中,除了魏徵,經常勸諫唐太宗的還有王珪、張玄素。張玄素甚至說,如果唐太宗堅持修洛陽宮,他不但不如亡國之君隋煬帝,甚至和商紂王同歸一路。唐太宗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覺得張玄素是真心為國為民,還很高興。


和秦皇漢武相比,唐太宗最大的歷史貢獻是什麼


  • 唐太宗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殺伐決斷,該硬的時候鐵腕手段,該軟的時候眼淚不斷。

玄武門之變,他和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相遇時,李元吉先搭箭射向李世民,但由於緊張,連射三箭都沒有射中。李世民則很果斷地一箭射中李建成,因為他知道,當時的情景只能是你死我活,沒有迴旋的餘地。李世民冷靜到不顧兄弟親情,他的鐵腕手段還不止這些。

第二天,李世民又派人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所有的兒子們。這些孩子最大的不過六七歲,最小的還在襁褓中。連小孩子都不放過,而且都是自己同血脈的侄子,李世民夠狠心。他這樣做是為了不給自己留下後患,避免他的侄子們長大後報仇,引起新一輪的玄武門之變。


和秦皇漢武相比,唐太宗最大的歷史貢獻是什麼


對大臣,李世民則傾注了太多感情,軟到眼淚不斷。這是唐太宗與其他皇帝最大的區別。

唐太宗在一次吃瓜時想到去世的杜如晦,他傷心地吃不下去,讓人把剩下的瓜拿到杜如晦的靈前祭奠。39歲的張公瑾去世,唐太宗堅持到郊外哭泣。虞世南去世,唐太宗哭著說自己沒有了知音。魏徵病重,唐太宗失聲痛哭。高士廉去世,唐太宗拖著重病之身在城樓上遠眺送行。他最喜歡的大臣侯君集謀反,唐太宗從此不再上凌煙閣。

唐太宗把他的大臣們不僅僅看作大臣,更看重並肩作戰的親密戰友,他們一起在治理國家這條戰壕裡打仗,並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和秦皇漢武相比,唐太宗最大的歷史貢獻是什麼


如果說秦始皇的貢獻是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漢武帝獨尊儒術確立了皇權的正統意識形態,那麼唐太宗的貢獻就在於對皇帝本人品德、作風的探討。一部《貞觀政要》重心不是如何駕馭大臣,而是如何約束皇帝,如何勸諫納諫。這正是唐太宗超越其他帝王成為千古一帝的原因所在。

如何做一個好的領導,如何帶領自己的團隊走向成功,唐太宗的故事值得每一位領導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