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在科学知识有限的时代中,竟提出了不同于以往认知的宇宙观

庄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是历史上著名的混乱时期,诸侯国间之竞争激烈而纷乱。

如此的背景,导致各国莫不积极延揽人才,而人才之选用,则皆以“政治实用”为取用之标准。

庄子之思想,皆以本归自然之态度,去寻求人生真实的解脱与安身立命之法。如此反对“外求”与“人为造作”的思想体系,放诸在现实功利主义下的春秋战国,实在难以被治国者选用。

然而,庄子在科学知识有限的时代中,竟然提出了不同于以往认知的宇宙观,为现实人生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思路,亦提供了“在世为人”精神层面上的安定与满足。

庄子:在科学知识有限的时代中,竟提出了不同于以往认知的宇宙观

庄子画像

庄子:在科学知识有限的时代中,竟提出了不同于以往认知的宇宙观

庄子的理论,虽然无法得到治国者之采用,然而其深奥的哲学思维,充满寓言的论述方式,以及辩证的思考模式,都对后世影响深远。

庄子的思想体系,与老子相同,二者皆以“道”为本体。万物因“道”而生,因“道”而存,因“道”而周始循环。它,是宇宙一切事物的本源。庄子如此描述“道”:

庄子:在科学知识有限的时代中,竟提出了不同于以往认知的宇宙观

这是庄子在《齐物论》中的一段话。他说到:所有事物的变化,就像有一个真正的主宰者掌控一样,可是,我们却看不到它的实体、它的形迹。

除了“真实存在”却“不见其形”外,在《知北游》中,庄子又借孔子之言,这般形容了“道”——“道”是“物物者”,是造化万物之“非物”。

这句话如何理解?

“道”不是一个“物”。它在天地初生之前,在未始有物之前,就真实存在;而既然先天下万物而存在,自然就不能称之为“物”,而仅能以“非物”来称呼了。

另外,《大宗师》中,也有一段话,将“道”的本体,表述得相当清楚。下面玲珑简单地概括一下。

“道”是真实存在的;无为而没有形体;它自己就是自己的根本,自古存在至今;它创生鬼神与天地;在太极之上而不算高,在六极之下而不算深;它的存在,先于天地却算不上长久,早于上古却不算老。

由此可以得知,庄子欲表达一个重要的概念——“道”,没有人世间的价值观念,因此不能用人为的时间性、空间性去形容,亦不能用高、深、久、老,诸如此类的人为价值观去描述。

庄子:在科学知识有限的时代中,竟提出了不同于以往认知的宇宙观

庄子画像

“道”,无形无象,却真真实实存在,不以人为价值观念的好恶、喜乐来影响万物;万物却因循这个“道”,而生灭循环。

这就是“道”最重要的概念,也是它最重要的形象与本质。

庄子:在科学知识有限的时代中,竟提出了不同于以往认知的宇宙观

如前所述,庄子的“道”,是一个“非物”。那么,若借人类的语言文字,来描述、表达“道”,就绝对无法真实地传达。

任何一种语言文字,都必然有其限制性,尤其对于抽象而超越个人经验之物,要借助语言文字传达真实形象,都容易因为个人的人生经验值有所差异,而产生不同面貌,形成如同“瞎子摸象”般的误解。

实际物体尚且如此,更何况“道”。它无形无象,抽象、深奥而完全超越了众人世俗的经验。若使用人为语言文字来形容,只是误导了真实的“道”,甚至更偏离了“道”而已,就是所谓“道可道,非常道”之理。

因此,“道”就具有了不可言说的特性。真实的“道”,只能借内省修行的功夫来体会、领悟。

庄子在《知北游》中的一个寓言故事,将“道”的不可言说性,描述得相当生动:

“知”往北方游历,到了玄水之滨,向“无为谓”询问如何知道、安道、得道之方,“无为谓”却不知道如何回答;因此,“知”又问了“狂屈”,“狂屈”却忘了回答;最后“知”询问了“黄帝”,才得到答案。

知因此对无为谓和狂屈有了疑惑,而黄帝却是这么回答的:

“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

在黄帝眼中,无为谓真正懂得“道”,狂屈近似“道”;黄帝自己与知,则不能近“道”。

因为,真正懂得“道”之人,是不以语言文字来描述“道”的;能够将“道”清楚说出来的,就不是真知者了。

“道”,是如此深奥广博,变化万千,语言文字毕竟有限,又怎能将无限的“道”说明呢?老子也说“不说”,佛教也说“不说”,其理皆同。

庄子:在科学知识有限的时代中,竟提出了不同于以往认知的宇宙观

庄子画像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这是庄子极其著名的言论。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若以有限的生命,去探究无穷的知识,那就劳形伤神了。

同理,语言文字是有限的,而“道”的状态,却是变化万千、无边无际的。以“有限”去言说“无限”,是不可能的。

庄子的这个说法,在佛教思维上,也同样得见、同样强调。所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并非是因为固守传承而不外传心法,而是因为“有形有象”的方法,如语言、文字,可能会误导真实智慧。

南北朝高僧释僧肇,在其著名“般若无知论”中也提到:

“圣智幽微,深隐难测。无相无名,乃非言相之所得。”

般若圣智,是如此幽暗深邃,非常情常理所能臆度;既无形无相,也非世俗言语所能理解、描述。

庄子:在科学知识有限的时代中,竟提出了不同于以往认知的宇宙观

《庄子》

再者,人类的语言文字,包含了太多人为价值观念。

譬如什么是美?什么又叫做丑?在不同族群、不同时空里,就有了不同的标准。

什么叫做“是”?什么又是“非”?发生在不同人身上、不同立场上,又可能出现完全相反的标准。

到底什么是“仁义”,什么又叫做“是非”,该用什么人的价值观来分辨才是对的呢?要用人类自我价值的观念,去描述没有人世价值、公平给予万物的“道”,这实在是太容易走向偏颇,甚至是误入歧途了。

这就是“道”,不可以用语言文字多加叙述之理了。

庄子:在科学知识有限的时代中,竟提出了不同于以往认知的宇宙观

庄子还特别强调了“万物齐一”。

《齐物论》中的论述,是让人惊艳的。玲珑在初始接触、未予深究之时,看庄子的文字,着实是一头雾水,摸不着其学说的脉络方向,甚至觉得其中理论似乎前后矛盾。

然而,在深入探究,并且研读了诸多学者之分析论述后,玲珑实在对庄子的深奥智慧五体投地、佩服万分。

《齐物论》其实是一种从“形而上”看世间万物的宇宙观。宇宙万有,在现实有形有象的形态中,是不齐的,也是不平等的;它们拥有不同的形象、特质。而这些,是万物承接了“道”之后的不同表象。

然而,在本质上,万物却是齐一的。

庄子:在科学知识有限的时代中,竟提出了不同于以往认知的宇宙观

若以“形而下”来论说,宇宙万物是不齐一的。然而,庄子的齐物理论,讲述的并非是“形而下”的世间样貌,而是就万事万物表现在“形而上”来论,所以“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因为回归到“道”的本质,就没有什么叫做“不是”,没有什么叫做“不可以”了。

价值观念,都成自于“我见”两个字。所以,“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道路是人走出来的,万物的名字是人们给予名称叫出来的,“道”作用在人世间的万事万物上,就各自有了区别。

庄子:在科学知识有限的时代中,竟提出了不同于以往认知的宇宙观

庄子画像

然而,若脱离事物“形而下”的各种样貌,回归“形而上”的本质,一切都成了无形无象的能量。

所以,无论是细小的草茎,还是巨大的柱子;无论是丑陋的女人,还是美若天仙的西施,这些,在回归“道”的本质来看,都是互通为一、没有差别的。

正所谓“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以“形而上”的本质来看,万物的作用都是相同的。

庄子:在科学知识有限的时代中,竟提出了不同于以往认知的宇宙观

以庄子的观点来看,人世的价值、伦理,皆并非绝对的概念,似乎可以随意崩解。世间万物,在庄子眼中显得何其薄弱!

毕竟所谓大、所谓小,所谓长寿、所谓夭折,都只是人世间所创造出来的相对观念,甚至连“生”、“死”的藩篱,都能在这样的概念下被瓦解。

庄子:在科学知识有限的时代中,竟提出了不同于以往认知的宇宙观

生与死、可与不可、是与非,这些只是“道”作用于“形而下”,而形成的各种相对概念。只有真正回归“道”本质,才是宇宙绝对不变的真理。

而一切事物,若能够回归原本面貌,就自然能到达乘云气、骑日月、游乎四海之外的庄子眼中,那“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