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駒”慢性鼻炎10年.慢性蕁麻疹2年”精彩醫案解析

馬家駒”慢性鼻炎10年.慢性蕁麻疹2年”精彩醫案解析

慢性蕁麻疹一直是困擾大眾的難治性疾病,臨床病機複雜,歷代醫家多從風、從血論治。

本案患者有10年慢性鼻炎、2年慢性蕁麻疹病史,馬家駒老師以小發汗法治療,服藥後症狀明顯減輕。

蕁麻疹與發汗法有何關係?

《傷寒論》又是如何論述的?

本文1則經典醫案,為您解開疑惑!


馬家駒”慢性鼻炎10年.慢性蕁麻疹2年”精彩醫案解析

馬家駒醫案分享

患者董某,中年女性,慢性蕁麻疹2年,反覆發作,身癢症狀明顯,初服西替利嗪等效果尚可,後來效果不佳。

近來發作頻繁而瘙癢難耐而就診於我處。

症見:身癢,自汗出、乏力,沒有惡風惡寒,

既往慢性鼻炎史10餘年,近來常有鼻塞,口中和,大便前幹後溏,排便不爽。

月經量少,痛經、腹涼,脈沉,舌暗苔薄裂。

處方:麻黃10g,桂枝10g,白芍10g,生石膏45g,生薏苡仁30g,當歸15g,赤小豆10g,生白朮20g,蒼朮10g,乾薑6g,炙甘草6g,自加姜棗。

患者服藥後汗出偏多,但身上自覺舒適,身癢、鼻塞的症狀明顯減輕。

服藥後三天後,月經至,痛經亦較前明顯減輕。患者感到十分滿意。

二診時,蕁麻疹僅侷限於上肢偶有發作,此為表證明顯減輕,專以調理太陰裡證為主,去麻黃,仍以桂枝加荊芥防風合當歸芍藥散等加減治療。


醫案解析

本案患者無明顯惡風惡寒,但是仍存在身癢、鼻塞的症狀,屬太陽表證未解

大便前幹後溏、月經量少、痛經、腹涼,脈沉、舌暗苔薄,屬太陰裡虛寒之氣血不足。

患者有自汗出的症狀,但沒有惡風惡寒,考慮兼有陽明內熱,故六經辨證為太陽太陰陽明合病。

給予表裡雙解微發汗法治療。

慢性鼻炎與身癢的關聯性?

對於本案需要引起我們重視的是,患者既往有慢性鼻炎10餘年病史,

很多時候患者覺得鼻炎和身癢並沒有相關性,但在我們看來是有密切相關性的。

為什麼?

肺主皮毛,肺又開竅於鼻,因此體表、皮毛的症狀和鼻子的症狀是有相關性的。

患者近來,常有鼻塞,因肺開竅於鼻,肺主皮毛,因此身癢和鼻塞同為表證,

患者有自汗出、但無惡風惡寒,所以以桂枝麻黃各半湯微發汗解表,風邪隨汗出而散,故身癢、鼻塞明顯減輕。

馬家駒”慢性鼻炎10年.慢性蕁麻疹2年”精彩醫案解析

身癢的論治

關於身癢,歷代醫家多從風、從血論治,比如後世的消風散、四物消風散等,皆是從血從風論治的。

但是在仲景《傷寒論》當中,提示我們可以從表論治身癢,給我們從另外一種角度闡釋了身癢的病機與治療。


【原文】“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

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23條)

表證的典型症狀是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脈浮緊等,鼻塞也是表證的一個特色症狀。

通過第23條原文,可以看出,身癢亦是表證的一個症狀、外在反應。

歷代醫家對此也有相關論述,如徐靈胎在《傷寒論類方》中雲:

“微邪已在皮膚中,欲自汗不得,故身癢。”

可見徐靈胎認為身癢為邪氣在表,為表證。

正邪交爭於表,欲解而不能解,欲汗出而不得汗出,所以導致了身癢。

六經中屬於表證的太陽病,此時治療當遵“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的治療原則,

因勢利導,給予桂枝麻黃各半湯解表,使身得小汗出而達到表解邪散癢止的目的。

《醫宗金鑑·訂正金匱要略注》曰:“風寒之邪,相搏於表,鬱於皮膚經絡,則令人身癢而發癮疹也。”也都明確指出身癢需要解表。


馬家駒”慢性鼻炎10年.慢性蕁麻疹2年”精彩醫案解析

經方大家胡希恕老先生曾經這樣論述身癢:“不得小汗出,是表邪未解的證候,要出汗出不來,水分含在皮內,其身必癢。”

即癢病在表,又兼挾溼邪,故與風溼相類。

經方對風溼的治療原則也明確指出:“若治風溼者,發其汗,但微微似出汗者,風溼俱去也。”,桂枝麻黃各半湯正是微微發汗的治劑。

“太陽病,八九日”表明感邪時日已久,而表仍未解;

“發熱惡寒,熱多寒少”雖然表未解,但已有化熱的徵象了。

“不嘔、清便自可”說明表邪尚未入裡,正邪仍交爭於表;

“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反應了正邪交爭於表,鬱而化熱,欲解而不能解的一種膠著狀態。

【原文】“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196條)

此條雖無癢的描述,但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感覺與身癢相似。

“此以久虛”,為在表津液虛少,欲汗不汗,此時因為津液虛少,治療時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以免更傷津液。

誠如27條所言“此無陽也,不可發汗。”治療當“微微發汗解表”而不傷津液為佳。

身癢為患者自我感覺,皮膚病更為常見。

從《傷寒論》可以看出,身癢多有病位在表的機會,為表證太陽病。

臨床從表論治,可以獲得良效。

但是我們需要注意,身癢也可以是表裡合病,甚至是單純的裡證,是否需要採用解表治療,還仍然需六經辨證。

蕁麻疹的治療需遵循六經辨證原則,有表當解表。

若時日已久,而表邪未解,又入裡化熱,當辨為太陽陽明合病,治療當先解表或表裡雙解,此時仍應以解表散邪兼以清熱為主,若裡熱陽明症狀明顯者,可根據證情加入生石膏、梔子等。

癢甚,可加白蒺藜、白蘚皮、蟬蛻等,血虛明顯可加入赤小豆、當歸等,如果內溼明顯者可加入生苡仁、敗醬草等。

馬家駒”慢性鼻炎10年.慢性蕁麻疹2年”精彩醫案解析

馮世綸教授論治身癢經驗

以桂枝湯加荊芥、防風,仿桂枝麻黃各半湯之意,達到微微發汗調和營衛,使邪氣隨微微汗出而散,可達到表解收到滿意療效。

本案患者表證明顯,故而直接採用桂枝麻黃各半湯發汗解表散邪,用麻黃10g看似解表量大,但有蒼朮、生石膏等藥物的佐制,仍屬於微微發汗法,不會導致大汗出。

臨床以發汗法治療表證,反覆強調汗出則止後服,中病即止的治療原則。不可過汗,因為汗出後,表證已除,再解表,則方證不相應。過汗則傷津傷陽,甚至亡陽。

本案患者二診時,因為表證已解,所以去麻黃。


馬家駒老師一直強調,提升療效的根本就是要樹立經方思維,建立一套完整的辨證論治體系,所以在課程中也一直強調“體系”的重要性,而不是隻講一方一藥。

馬家駒”慢性鼻炎10年.慢性蕁麻疹2年”精彩醫案解析

馬家駒老師線上私塾班的同學裴志強同學說:馬老師把經方醫學的核心理論講的很到位,以至於後來聽了所謂名醫的講座,講的是每個方子治療某某病,當時聽的是神乎其神,結果應用臨床不能得心應手。

這就是馬老師所講的忽視了辨證,忽視了整體,忽視了經方體系的構建,學到的只是零散的不成系統的、就像麻線穿不起來的豆腐一樣的零散經驗,鬆垮而不實在。

馬老師始終是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

重點在於基礎理論的學習,提高經方的辨證的準確度上下功夫。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加入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