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會好麼?

今天是2018年10月24日,打開微信,發現很多人刷屏”程序員節”。

隨意搜索了一下互聯網,我卻發現今天這個日子確實是很有意思的一天,摘錄其中幾條最重要的事件,似乎都可以和2018年秋天的迷茫有著某種對應關係。

這個世界會好麼?

1929年10月24日,美國迎來了它的“黑色星期四”。這一天,美國金融界崩潰了,股票一夜之間從頂巔跌入深淵,價格下跌之快連股票行情自動顯示器都跟不上。這一天是那場有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影響力最大的全球性經濟的一個開端。

相比之下,2018年9-10月的全球股市波動或者中國市場的所謂“慘跌”,好像變得根本不值一提。

這個世界會好麼?

1860年10月24日清帝國欽差大臣奕沂與大英帝國全權代表額爾金在北京簽訂關於結束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中英《北京條約》。條約共9款,除確認《中英天津條約》仍屬有效外,英國又擴大瞭如下對華權益:(1)《中英天津條約》中規定的賠款增為800萬兩,外加卹金50萬兩;(2)增開天津為商埠;(3)准許英國招募華工出國;(4)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即南九龍半島,其面積為11.1平方公里)給英國。

相比之下,2018年夏秋之際開始的貿易戰,以及與此相關的可能的妥協和爭端又算得了什麼呢?

這個世界會好麼?

1927年10月24日,第五屆索爾維會議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召開,愛因斯坦,波爾,普朗克,海森堡,泡利,洛倫茨,薛定諤,德布羅意等人參加,量子力學第一次被大範圍討論(波爾與愛因斯坦的論戰)並開始為科學界普遍接受。這次會議也為世界留下來一張至今無法被超越的物理全明星合影。(與會的29個人中有17人先後獲得諾貝爾獎)。沒有量子力學,廣義相對論等本世紀初開創的基礎科學理論,今天的世界現代化幾乎無法成立,原子能,計算機,互聯網…全都不知從何說起。

相比之下,2018年我們談論的玄之又玄的,區塊鏈,人工智能,對人類社會的意義好像也變得不那麼偉大了。

這個世界會好麼?

過去的幾個月,朋友圈似乎瀰漫著一種比較焦慮甚至悲觀的氣氛,資本市場如何如何了,中美關係如何如何了,全球科技又如何如何了。

其實,很有可能,這一切都沒有如何如何,只是,我們太年輕了。

1929年的經濟危機最終還是過去了,雖然間接引起了世界大戰,但從此以後“資本主義”世界好像變得理性了一些,馬克思對它的詛咒變得有點不靠譜起來。

1860割讓的九龍半島一百多年後也光榮“迴歸了”,並且從一個不毛之地變成了東亞奇蹟之一。

1927年的物理學家們吵得不可開交,但世界卻沿著兩位大師開創的道路發現了新紀元。

我們每個人的一切,其實是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看法所塑造的,也就是所謂的三觀。在任何時候,做一個謹慎的樂觀主義者,總是會過的比較容易一些。

哪怕,世界依舊殘酷,我們還是可以選擇活在希望裡。

希望世界和平,希望社會有自我糾偏機制,希望經濟繼續繁榮,希望人性向善…

離開這些假設,等於“做空”(Short)了自己的世界,將會變得非常痛苦。雖然在一定的時間刻度下,這個結果判斷或許是對的,但那又如何呢?

這個世界會好麼?

“Hope is a good thing,maybe the best of things,and no good things ever die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