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終身以興復漢室為己任,但漢室值不值得興復?

花非花夜非葉


閒來無事,談論古今。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對於諸葛亮來說是值得的。為什麼呢?原因如下:

其一,漢朝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主要分為西漢、東漢時期,共歷29帝,享國四百零七年。這四百多年的歷史對於三國那個時期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很多文人士族對於漢室是有根深蒂固的認可感的,對於無雙國士的諸葛亮來說也是如此。

其二,自董卓亂政以來,群侯割據,連年征戰不斷。百姓苦不堪言,對於以天下為己任的國士諸葛亮來說,復興漢室之前的統一昌盛是一生的夙願,大家要知道漢朝不是短短的桓靈二帝統治的那些年,之前的漢朝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興盛是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這裡的復興值得就是復興這樣的盛況,對於身處戰亂時期的人們來說這樣的環境不是人人所希望的嗎?

其三,雖然到了漢獻帝劉協這一代,漢室已經名存實亡了,但是在曹丕逼劉協禪位之前的那段時間名義上還是屬於漢朝的時代,要知道古人是很講究名正言順的,所以在當時看來興復漢室,或者匡扶漢室是當時的正道,所以為什麼曹操要“奉天子以令不臣”?就是這個道理。對於一身正氣的諸葛亮來說,興復漢室是值得他以終身為己任的。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純屬個人觀點。


阿閒草齋


東漢末年,王朝腐朽,百姓常年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這是朝廷的責任。尤其是天下大亂、諸侯割據之時,漢室不再值得興復,大漢百姓亟待拯救!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與其費勁百般心機、千般努力,終得不到萬分之一的回報,還不如加快速度推翻腐朽,重新建立新秩序,以期讓百姓擁有安穩的生活。

古語有云“破而後立”、“置之死地而後生”。通讀三國時,每每想起此事總忍不住心生感慨:為什麼赤壁之戰曹操敗了呢?中國的統一因此推遲了70年,這漫長的時間裡多少人生離死別、沙場埋骨,多少民生疾苦埋沒在亂世紛爭裡?

諸葛亮以興復漢室為己任,治理蜀地。演義之中人心所向,眾望所歸,事實真的是如此嗎?真相往往讓人難以接受:

政治軍事方面:跟隨劉備的荊襄勢力,成都本土世家大族,張魯漢中殘存的士族,小小蜀地容納三大派系的紛爭。劉備所屬力量並不充足,諸葛亮只得巧妙維持一個危險的平衡。劉備過世,矛盾激化,為了穩定統治,諸葛亮南征北伐,窮兵黷武,受苦的是漢室百姓,而不是漢室掌權者!

經濟民生方面:(在從前的帖子上晴空曾過詳細分析,這裡簡單敘述。)

劉備入主成都,因為兵器錢糧短缺,率先鑄造劣質五銖錢幣“直百錢”(舉例,銀行發行萬元紙幣,市場的百元大鈔迅速一錢不值),瞬間造成民間市場經濟的巨大通貨膨脹,從民間搜刮錢財無數,充實自己的口袋,這一點比“與民爭利”嚴重百倍。書上寫得好聽,實際上成都漢室百姓苦不堪言,上位者腰包鼓起來了。

文化教育方面:青黃不接,以至於“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漢室的大旗高高掛起,心懷漢室從者雲集。私以為亟待拯救興復的不是漢室,而是大漢戰火中的千萬百姓。

諸葛亮以興復漢室為己任,以天下為棋,陰謀陽謀層出不窮,文臣武將輪番上場,這是他們的抱負,他們展現自己的絕佳平臺,因為那句話“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

事實上諸葛亮只為劉備鞠躬盡瘁報了知遇之恩,對於如同螻蟻般的大漢子民有何等大功?一些發明,能夠巧匠亦能做。作為漢室丞相事必躬親,積勞而死,雖然聲名遠播青史留名,弱點和不足亦是值得思考。

與之相比,曹操一統天下的決心日月昭昭,雖也用過一些鐵血手段,不能掩蓋其治下的百姓生活安穩;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然而真正心繫民生疾苦。



晴空莽莽


任何一個政治集團都要有個政治綱領,有一個政治目標。這樣的話,才能夠佔領道義的制高點,能夠吸引天下的有志之士投身自己,取得天下。否則的話,這個集團就淪落為一個割據的軍閥,最終會失敗。


這在楚漢之爭的時候表現得很明顯。當時劉邦出師討伐項羽,這時就有人向劉邦獻策,說要打敗項羽,就要“明其為賊”,這樣才能夠打敗他。於是劉邦為義帝發喪,將項羽的罪行公告天下,這使得劉邦佔據了道義的制高點,所有對項羽不滿的人都投奔了劉邦。這使得項羽空前孤立,雖然在戰爭初期項羽還憑藉著軍事優勢佔據主動,但很快就強弱易勢,最終失敗了。

劉備想要奪取天下,他也是有著自己的榜樣的,他的榜樣就是劉邦和劉秀。他和諸葛亮談論《隆中對》的時候,諸葛亮規劃的兩路北伐計劃,其實一路是劉邦的道路,一路是劉秀的道路。劉備對此心領神會,當然對於劉邦的佔據道義的制高點這個策略要加以運用。


劉備其實出身草莽,他並沒有什麼可以依靠的勢力。他唯一可以用來包裝自己的就是漢室宗親的身份。因為,他只有從這上面做文章,才能為自己的集團爭取道義上的名分。他採取了劉邦的策略,直接指出了曹操的不臣之心。他指出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面目,提出了自己的政治口號就是興復漢室。這樣,劉備的集團才能夠立足,而且還能夠得到當時的一些對漢室還抱有忠義之心的人士的支持。

不過,在當時漢室的威信早已經掃地了。東漢末年的朝廷腐敗,董卓時期開始的戰爭,百姓流離失所,百不存一。最後連漢獻帝都淪落到四處流浪的地步,百官連飯都吃不上,甚至有餓死的。這樣的漢室,還有幾個人會看得上它。


當時有點實力的軍事集團,都懷著野心。袁術首先稱帝,袁紹的手下也勸他自立,曹操的手下也是向他說天命,還有一群人為他晉位魏公加九錫而奔走。至於說江東孫權的謀士魯肅說得更是直接,他認為漢室不可復興,這也是當時很多人的看法。

但是,劉備只有漢室宗親的政治資本,所以他只有依靠這個政治資本去生存、發展。不管當時的環境如何,他也只能依靠興復漢室的旗號奮鬥下去。在這個旗號下,也團結了一批和他志同道合的人員,至於說興復的是漢獻帝的漢室,還是劉備自己的漢室,這就另說了。


劉備既然為自己的集團設立了興復漢室的政治綱領,那麼諸葛亮在接過了蜀漢的政權,也就把這個政治綱領接了過來。諸葛亮在興復漢室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提出了“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口號。在這個政治口號的感召下,他團結了蜀漢的各個勢力的人員,把他們擰成一股繩,投入到北伐的事業中去。

雖然蜀漢國小民弱,但是在諸葛亮的治理下,蜀漢是在三個國家中,治理得最好的國家,也是最團結的國家。而且,諸葛亮對強大的曹魏發動了連續的北伐,使得曹魏堅持防禦不敢迎戰,這也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


所以說,無論當時的漢室江山,人心向背如何,劉備集團只能以興復漢室為自己的政治綱領。尤其是曹魏篡漢之後,劉備集團的綱領就更加明確了。諸葛亮繼承了劉備留下的政治綱領,為了興復漢室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後人留下了一段光輝的篇章。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