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輸顧景舟,比肩範大生,這個樸實無華的摶泥匠讓人淚目!

四十年代,上海最出名的紫砂藝人,不是顧景舟,不是範大生,而是一個今天都很少有人瞭解的人物——「

唐鳳芝」。


不輸顧景舟,比肩範大生,這個樸實無華的摶泥匠讓人淚目!

▲唐鳳芝

在紫砂壺史上,這是一個被淹沒的名字。

他因一把壺聲名鵲起,同樣也因為這把壺,在歷史的洪荒中銷聲匿跡。



一代藝匠

唐鳳芝,民國時期著名藝人,宜興紫砂工藝廠建廠初期的紫砂藝人,出身紫砂世家,16歲隨其父唐順洪學藝。

唐鳳芝聰明好學,記憶力極強,有過目不忘的美譽,而且在紫砂壺藝上富有創新精神,擅長制《魚化龍壺》、《一捆竹壺》等。


不輸顧景舟,比肩範大生,這個樸實無華的摶泥匠讓人淚目!

▲唐鳳芝 魚化龍


他與顧景舟、王寅春為同時代人,學藝時常在一起切磋技藝。唐鳳芝技藝全面,擅長創新設計,曾開創印模製壺先河。

1940年代以所制風捲葵壺享譽紫砂界,主要作品有魚化龍壺、洋桶、蜂菊壺、國光壺、風捲葵壺等200多傳統與創新作品。


不輸顧景舟,比肩範大生,這個樸實無華的摶泥匠讓人淚目!

▲唐鳳芝 風捲葵

1943年,唐鳳芝還只是偏安一隅,專注於紫砂壺的創制。他不知道的是,就在兩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將迎來一生中最為光彩,也最為悲傷的一刻。


名動京滬

1945年,日本投降,長達十四年的抗戰終於落幕,全國都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這種欣喜之情,在唐鳳芝的手裡,自然也化成了壺。

為紀念抗戰勝利,唐鳳芝做了一把“抗日戰爭勝利壺”。壺的正面是蔣介石的頭像,背面是英文“勝利”的首字母“V",底款為“鳳芝觀國之光”。


不輸顧景舟,比肩範大生,這個樸實無華的摶泥匠讓人淚目!

▲唐鳳芝 抗日戰爭勝利壺


“那天,我穿上了嶄新的中山裝,臺下照相的記者很多,皆是奔著我和我手裡的壺來的,我微笑著,一一示意,大概,那是我這輩子最體面的時刻。”

此壺參加1946年3月10日開幕的蘇州國貨展覽會展出,引起轟動,備受社會各界矚目,唐鳳芝由此名動京滬。


不輸顧景舟,比肩範大生,這個樸實無華的摶泥匠讓人淚目!

報紙報道


他的壺被當時的報紙稱為:

“名震中外,視若珍寶”、“出品精良、馳譽遐邇”、“善於創新,工藝精良”、“籍示愛國熱忱”,“來預定是壺者,有供不應求之勢”,達到了一個藝人事業的最頂峰。

當時政府要員、達官貴人,以能藏有一把唐鳳芝紫砂壺為榮。


盛名不復

在新中國成立後,丁山的蜀山陶業合作社成立,唐鳳芝被聘為技術骨幹。

1951年,他將“抗日戰爭勝利壺”的正面圖案改成紅五星,制“國光方圓天下,萬民團告共樂”銘章於壺底,改名為“國光”壺。


不輸顧景舟,比肩範大生,這個樸實無華的摶泥匠讓人淚目!

▲唐鳳芝 國光壺

然而即使改的再多,似乎都是無用的。政治運動一開始,唐鳳芝被定為“歷史反革命分子”,開除公職。

從此他便被時局所淹沒,在民國至宜興建廠的紫砂制壺名家中缺席。


不輸顧景舟,比肩範大生,這個樸實無華的摶泥匠讓人淚目!

▲唐鳳芝 柿子壺


說到底他只是一個手藝人,即使曾經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向前,他仍只是一個制壺匠,從心底熱愛著民族家國。

但命運似乎總在和他開玩笑,幾年後文革至,那把壺又被用來大作文章,也成了他再也無法翻身的罪證。

“做壺的,心裡想的是什麼,自然做的就是什麼了,我不懂什麼政治,我就是一個做壺的。”


不輸顧景舟,比肩範大生,這個樸實無華的摶泥匠讓人淚目!

▲唐鳳芝 蜂菊壺

1976年,在文革的尾聲中,這位為紫砂付出畢生心血的老藝人,抑鬱而去。


我們來看看這把改變唐鳳芝人生軌跡的紫砂壺:


不輸顧景舟,比肩範大生,這個樸實無華的摶泥匠讓人淚目!

▲唐鳳芝 國光壺

“國光”,“觀國之光”的縮語,源於《易經·觀卦》“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

“觀”,觀察、觀摩。“光”風土民情、風物景緻。“賓”服務、效力。大致的意思是:觀察邦國的景物民俗,明禮見性,儘自己的力量來服務國家。

“卍”,讀“萬”。卍字紋是上古時期一種符咒紋樣,後引入宗教,尤其佛教視其為祥瑞之相,梵文讀音為“室利踞蹉洛剎那”,意思是“吉祥海雲相”,意即呈現在大海雲天之間的吉祥之相,是佛三十二相中的一相。釋迦牟尼像的胸部即有“卍”字紋。

除了這把國光壺,唐鳳芝留下了的許多優秀作品,被收藏家們珍藏。


不輸顧景舟,比肩範大生,這個樸實無華的摶泥匠讓人淚目!

▲唐鳳芝 詩文壺


不輸顧景舟,比肩範大生,這個樸實無華的摶泥匠讓人淚目!

▲唐鳳芝 綠泥山水松枝壺


不輸顧景舟,比肩範大生,這個樸實無華的摶泥匠讓人淚目!

▲唐鳳芝 蜂菊壺

在大時代的洪流裡,一把壺就改變了一個人的一生。或聲名大顯,或籍籍無名。不論如何,這個名字,我始終覺得,不應該被淹沒。

一代紫砂藝匠——唐鳳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