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GDP衡量經濟正遭遇困境

以GDP衡量經濟正遭遇困境


以GDP衡量經濟正遭遇困境

英國經濟學家科伊爾(DIANE COYLE)在其著作《極簡GDP史》(GDP:A BRIEF BUT AFFECTIONATE HISTORY)中追溯歷史,找出經濟學家樂於採用GDP這種測量方式的原因,以及政府如何打造GDP的計算方法。科伊爾在書中指出,在現實生活中,GDP根本就是抽象概念。她的結論是:GDP不足以衡量當前經濟表現,因為GDP是經過專門設計的指標,適用於測量二十世紀實質的大規模生產型經濟,但追不上現在的經濟發展變化——現代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服務及商品逐漸數字化,經濟已經變得無形。

不過,當今世界,經濟已變成政治的重要一環,如果要更換統計指標,就必須找出比GDP更加合適的度量經濟的方法。

資深分析人士JOHN MAULDIN認為,GDP明顯不再是測量經濟的一流指標,正如通脹率指標,存在荒謬的“享樂調整”(HEDONIC ADJUSTMENT)。美國“GNP之父”西蒙•史密斯•庫茲涅茨(SIMON SMITH KUZNETS)等經濟學家在1930年代提出GDP概念,原意是藉此測量農業及工業經濟,並沒有納入無形商品的產量,也沒有計算數字服務的規模。但是,這些新的商品及服務目前在經濟中已佔有重要比重。

經濟統計與現實經濟發展差異的結果是,GDP根本沒有完全反映真實經濟的“產量”。實際上,GDP的統計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存在各種規範,卻又存在眾多的例外。GDP的計算方式非常複雜,世界上只有少數人熟知其中的運作。在現實社會中,一些評論家及政客把GDP數據“神聖化”,每季度公佈GDP數據甚至被視為“宗教活動”,而不是看作是科學研究。許多國家對特定季度的GDP初步數據,往往會在短期內略作修訂,在數年後更是大幅修改,這些往往沒有人會留意。

據瞭解,在GDP中是否計算政府開支,早在1930年代已經存有爭議。庫茲涅茨主張排除國防開支,一部分經濟學家則提出不應計算政府支出,因為政府的有關撥款來自稅收,而稅收已經納入GDP,如果再計算政府開支將是重複計算。據稱,時任美國總統小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察覺到這兩種計算的差異,為避免政府支出攀升之際,經濟規模卻看起來收縮,於是決定把政府開支列入經濟的“產出”中。

現在的世界經濟已經與那時大為不同。在美國,製造業僅佔美國GDP不足12%,政府開支(包括地區、州及聯邦政府)卻佔近40%,佔了近三分之一的私人經濟“產出”,但這種GDP計算方式卻沿用至今。

對於GDP的侷限性,庫茲涅茨曾經警告,不能根據GDP所得出的國家收入來推斷國家的幸福感。研究共享經濟的先驅裡夫金(JEREMY RIFKIN)也提出,GDP的另一問題在於把負面事件列作正面經濟活動,例如國家大事投資軍火,大建監獄,擴大警力,清理受汙染的環境,通通計入GDP。另一方面,政府先使用未來錢(指擴張債務),理論上未來的稅收足以償還債務;政府發債填補預算缺口,也僅能償還債務。可是一旦政府持續出現赤字,將衍生出另類GDP問題。假如政府負債累累,將導致GDP扭曲,私人產出佔GDP的比重過輕,政府開支佔比過重。

GDP扭曲引發的問題,與政府依賴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有很大關係,而GDP屬於關係到理論的重要一環。凱恩斯主張在經濟衰退期間,政府採取赤字財政政策以刺激需求,從而推動經濟增長,令GDP止跌回升。但後人往往忽略一點,就是凱恩斯重申經濟恢復繁榮後,政府必須取得預算盈餘,準備積穀防饑。可惜的是,凱恩斯這樣的大師也從來沒想到過會出現目前政府赤字長期高企的困局。

回顧以GDP衡量經濟增長的簡單歷史可以看到,經濟發展中的一些結構變化,如服務業發展以及“虛擬經濟”增多,已經使得GDP越來越不能反映真實的經濟增長了。而凱恩斯主義下的政府擴張債務來刺激經濟,更是扭曲了GDP的真實性。當前,新冠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凱恩斯主義又在各國政策中蠢蠢欲動,政府債務正在迅速大幅擴張,未來導致的經濟扭曲,將會不斷加劇。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GDP並非反映經濟增長的最佳指標,隨著“虛擬經濟”的增多,GDP越來越不能反映真實的經濟增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