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細節、象徵、片名三方面解讀是枝裕和電影的魅力

《比海更深》是由是枝裕和自編自導的劇情片,也是《步履不停》姊妹篇。

兩部影片都是圍繞家庭生活而展開,都帶著些許遺憾與悲傷底色。

是枝裕和主打親情牌,將鏡頭對準家庭瑣事,煮飯,聊天,洗澡,即便是瑣碎的對話,也飽含著人物的情感。在是枝裕和的影片中,沒有大起大落的戲劇衝突,甚至過於平淡,但他的高明之處在於,將平淡如水的生活瑣碎凝固成最有溫情、最觸動人心的影像。

影片主要講述了窮困潦倒的中年大叔良多在寫出《無人的餐桌》獲獎後,再也沒有寫出過作品,只能靠當私家偵探維持生活。每次把掙來的錢全都揮霍在賭博上,幾乎無法支付孩子的贍養費,妻子與他離婚,帶著兒子真悟生活。良多帶著前妻和兒子來到母親家,颱風來襲,他們被迫留在充滿往昔回憶的家裡過夜。

這部影片在豆瓣的評分高達8.7,是枝裕和這次仍然將鏡頭對準家庭生活,用一種旁觀者的眼光探索一個家庭兩代人之間的關係。我想從影片的細節藝術、象徵手法、片名內涵,這三個方面解讀是枝裕和電影《比海更深》的魅力。

《比海更深》|從細節、象徵、片名三方面解讀是枝裕和電影的魅力

一、細節藝術:細節創造真實,於細微處打動人心,推動劇情發展,刻畫人物性格

看電影時常常會有這樣的感受:對於影片中的細節印象深刻,往往是那些細節最能觸動人心。比如:《奇蹟》中的航一對弟弟說:“我沒有選擇自己的家庭,而是選擇了“世界”;《無人知曉》中哥哥把妹妹葬在每天都能望見飛機的戶外。

在《比海更深》這部電影中,是枝裕和同樣在細節的把握上爐火純青,將人心底最柔軟的部分暖到發燙,或感動或悲傷。

影片開頭,陽臺上傳出母親拍打被子的聲音,接著母親將被子收進臥室,開始整理衣物,女兒在飯桌上寫著明信片。

母親與女兒隨意聊著,兩人在聊到去世父親時,女兒回頭望了一眼,那一眼意味深長,看影片時我始終不解,女兒為什麼要向後看一眼。直到看小說《比海更深》時,書裡這樣寫道:“奈津說著回頭向四張半榻榻米的起居室張望了一眼,好像怕父親縮著脖子偷聽母親說他的壞話。”

這時,我才明白那一眼的寓意,也正是回頭望的這一眼不得不讓人驚歎細節的藝術美,非常生動,也特別打動人。父親雖然去世了,但在女兒心裡,父親始終沒有離開這個家。

良多和母親在陽臺上閒聊,母親指著一棵橘子樹說道:“還記得這棵橘子樹嗎?可惜不再開花結果了,但我還是堅持每天給它澆水,就像對你一樣。”良多苦笑道:“這可不是什麼好話啊。”

《比海更深》|從細節、象徵、片名三方面解讀是枝裕和電影的魅力

這個細節中的對話有很多信息,首先暗示了窮困潦倒的良多,憑藉《無人的餐桌》獲得文學獎後就再也沒有寫出過作品,他一直沉浸在過去的光輝歲月中,如今靠當私家偵探過活,還美其名曰為了寫小說取材。把錢全都揮霍在賭博上,幾乎無法支付孩子的贍養費。其次,表達了母親對良多永不改變的關愛,即使他“大器晚成”,他依然是母親的驕傲,母親在外人面前仍會止不住地誇獎他,在母親心裡,從來沒有放棄他。

影片中的細節藝術,真實生動,於細微處打動人心,同時也推動劇情發展。正如陳凱歌說的:“電影是細節藝術,細節的力量無與倫比,所有細節的具體指向,並不是細節本身,而是高於細節的那一點東西。當這點東西出現的時候,感動就發生了。”

對於邋遢潦倒的良多而言,曾經的夢想沒有實現,反而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人,妻子帶著兒子離開了他,只有母親依然沒有放棄他,這是最令人觸動的。

二、影像符號的象徵隱喻:象徵隱喻手法,表現了人物的情感變化

《比海更深》這部影片不論是細節藝術、鏡頭語音、象徵隱喻和片名內涵都別具匠心,由家庭生活的瑣碎構建出凝固之美。

其中,這部影片隱喻的象徵手法是一大亮點,下面分別為大家分析:

《比海更深》|從細節、象徵、片名三方面解讀是枝裕和電影的魅力

①公園裡的滑梯,象徵良多與父親為數不多的快樂記憶

在良多回母親家時,對封閉的公園滑梯多看了幾眼,我猜測這個滑梯對良多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良多與父親關係一直不好,小時候的良多討厭賭博成癮的父親。良多帶兒子回母親家時,給兒子講述:“有一次,颱風來了,大晚上我偷溜進滑梯吃零食,跟你爺爺在一起,我們偷偷溜出去又偷偷溜回來。”

可以看出,良多在給兒子講述時臉上帶著笑容。影片中沒有對父親的描述,公園滑梯恰恰象徵良多與父親為數不多的快樂記憶。都說睹物思人,這一刻,他一定想起了父親。

在臺風來襲的當夜,良多帶兒子去了公園的滑梯,同樣帶上了零食,帶上了手電筒,一方面是重溫與父親一同的經歷,另一方面也想在兒子心裡留下一份快樂冒險的記憶。

《比海更深》|從細節、象徵、片名三方面解讀是枝裕和電影的魅力

②父親留下的硯臺,象徵兒子與父親從隔閡到和解

良多拿著父親留下的硯臺去當,當鋪裡的老先生告訴他,這方硯臺價值30萬日元,後又拿出良多的得獎作品《無人的餐桌》,對他說:“這是你爸爸留給我的,他說這是第一版,將來會更值錢。他一定很為你感到驕傲,我聽說他買了書給每一個鄰居發呢。”

在良多心裡,父親一直沒有看過他寫的小說,更不會為他感到驕傲。然而令他沒想到的是,父親一直為他感到驕傲,並且對他的書非常支持。

影片並沒有直接說明良多與父親的和解,良多雖然手頭緊,但最終沒有當掉父親留下的硯臺,側面暗示了兒子與父親關係的改變。一方硯臺象徵父親對兒子的愛,也消除了父親與兒子多年的隔閡,兒子與父親達到和解。

這部影片是導演是枝裕和為了紀念父親所拍攝的。在這部影片中並沒有對父親的描述,而是通過影像符號的象徵隱喻,為觀眾展現良多與父親的隔閡與和解。

三、片名內涵:親人之間的愛,比海更深

《比海更深》片名取自華語歌手鄧麗君的歌曲《別離的預感》中的一句歌詞:比海更深,比天更藍,我對你的愛已達到極限。

母親對良多說:我從來沒有愛誰愛得比海更深過。

其實,親人之間的愛,就是比海更深。良多的父親賭博成癮,沒有盡到一個丈夫和父親應盡的責任,母親沒有選擇離開,而是和父親生活了五十年,在父親死後,仍經常夢到他,覺得他還活著。當愛情在平凡的日常中昇華成親情,這種感情自然比海更深。

母親對良多的愛又何嘗不比海更深。兒子靠當私家偵探過活,這份工作一點兒也不光彩,在面對外人時,兒子依舊是那個令母親驕傲的作家;颱風當夜,母親拿出良多小時候的作文給孫子看,告訴孫子:這種天賦很棒,並不是人人都會的。母親又何嘗不是想在孫子心裡留下良多優秀父親的形象;母親自知活一天就賺一天,雖然知道良多和妻子已經離婚,但依然試圖挽回兒子的婚姻,得知再無可能時,母親又不得不告訴兒子放下過去,活在當下的道理。

《比海更深》|從細節、象徵、片名三方面解讀是枝裕和電影的魅力

在影片結尾處有一個場景:良多一邊坐在地板上從灰燼中挑出焚香中剩餘的殘渣,一邊對母親說著,“有時,我也搞不清楚爸爸究竟想要的是什麼?他的人生並沒有如他所願。”

母親告訴良多:你以為你焚的香就能帶回你爸嗎?人走了以後,再深的思念也無法把他帶回來了,你應該在人活著的時候用心對待他們。

這個場景對話透著遺憾和別離的憂傷。父親的去世,母親的老去,妻兒即將重新組建新的家庭,夢想也離自己也越來越遠。中年的良多,不斷失去,卻從未想過珍惜,而是執著於過去。

寫出《無人的餐桌》後獲獎,之後便再寫不出作品,接到寫漫畫故事的邀約後又果斷拒絕,不懂把握機會。和妻子生活時,賭博上癮,沒有擔負起家庭的責任,離婚後連兒子的撫養費都要拖欠。母親年老,需要人照顧,而他沒能守在母親身邊陪伴。

《比海更深》|從細節、象徵、片名三方面解讀是枝裕和電影的魅力

中年的良多不明白為什麼生活變成了這樣。根本原因就在於,他總是活在過去,執著於已經失去的東西,而不懂得活在當下,被過去所捆綁的人又怎麼會感到快樂。

是枝裕和表示:“腳本的第一頁寫著‘大家都沒有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種人’。所有的登場人物心裡想的都是‘人生不應該是這樣的’,但他們都在過著與夢想截然不同的生活。面對無可奈何的現實,又無法放棄夢想,也因此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

正如良多母親說的:幸福這種東西啊,要是不放棄什麼就得不到了。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理想中的大人,但還是得繼續往前走,不是嘛。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活在當下,珍惜眼前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