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怒廢郭皇后:帝后矛盾的爆發和權力鬥爭的激化

導語

宋仁宗以“仁”聞名,是宋朝歷史上罕見的老好人,極少發脾氣,但在他年輕時卻在一怒之下廢掉自己的正宮皇后郭氏。郭皇后被廢,名義上是她長時間未能生育皇子,且不小心傷到皇帝,背後隱藏的卻是皇帝和太后之間積蓄已久的矛盾,是宋仁宗藉此發洩對已故劉太后的不滿,而以呂夷簡和孔道輔、范仲淹等人圍繞廢后發生的爭議和衝突,也反映出宰相和臺諫之間權力鬥爭的進一步激化。

宋仁宗怒廢郭皇后:帝后矛盾的爆發和權力鬥爭的激化

宋仁宗趙禎(影視劇照)

廢后風波:一巴掌打出來的禍

宋仁宗趙禎第一任皇后郭氏,是已故中書令郭崇的孫女,天聖二年(1024年)九月被冊為皇后。

郭皇后出身豪門,性格高傲乖張,她把後宮嬪妃視為威脅,阻撓其他女人受寵,簡直是個母老虎。宋仁宗是出了名的老好人,加上郭皇后有太后劉娥撐腰,對郭皇后的舉動只能聽之任之,但由於對郭皇后沒有絲毫感情,他選擇了“冷暴力”,始終對郭皇后十分冷淡。

明道二年(1033年)5月,劉娥病逝,宋仁宗終於得以親政。他親政後不僅下詔追冊已死的張美人為皇后,也開始寵幸後宮其他嬪妃。盛氣凌人的郭皇后習慣了壟斷後宮,千方百計阻止皇帝染指其他女人,因為郭皇后始終沒能生育皇子,萬一其他女人得寵,她的皇后位置就要面臨威脅,但郭皇后沒有意識到失去太后支持的她再也沒了壟斷後宮的能力,這種蠻橫不講理的作風很快遭到懲罰。

當時最受宋仁宗寵愛的嬪妃是尚美人和楊美人,尤其尚美人極為受寵,由此引發郭皇后的羨慕嫉妒恨,郭皇后幾次三番為難尚美人,尚美人也不是省油的燈,倚仗皇帝寵愛,與郭皇后針鋒相對,少不了在仁宗面前大吹枕邊風,說郭皇后的壞話。有一天,兩個女人又碰面了,仇人見面,分外眼紅,竟然當著皇帝的面爭風吃醋,郭皇后怒不可遏,一巴掌就朝尚美人臉上呼了過去。

啪!郭皇后傻眼了,她沒想到皇帝竟然過來替尚美人遮擋,更沒想到自己一巴掌打在了皇帝脖子上,她雖然囂張,也絕不敢對皇帝動手,一下子懵圈了。宋仁宗大為光火,下令讓宰相呂夷簡入宮,為自己“驗視”傷痕。呂夷簡是官場老狐狸,怎會不知皇帝的心思,仁宗讓自己這個宰相作見證人,插手後宮之事,擺明了是要廢后,便指使諫官範諷乘機進言說“後立已有九年,尚無子,義當廢。”

仁宗又問呂夷簡的意見,呂夷簡回答:“漢光武帝是一代明君,尚有廢后之舉,郭氏傷害皇上,理應廢之,不會有損皇上聖德”,鼓動宋仁宗廢了郭皇后。

在呂夷簡的支持下,宋仁宗下詔廢后,但詔書不說郭皇后失手打了皇帝,而是聲稱郭皇后久未生育皇子,自覺福薄,願意入道,特封淨妃、玉京衝妙仙師,賜名淨悟,別居長寧宮。

宋仁宗怒廢郭皇后:帝后矛盾的爆發和權力鬥爭的激化

仁宗郭皇后(影視劇照)

餘波未平:宰相和臺諫的激烈對立

皇帝一紙詔書,皇后就這麼被廢了,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消息傳出,文武百官大為驚訝,沒聽說皇后有什麼錯誤,為什麼說廢就廢呢?這可是不符合倫理綱常的!

言官臺官們聞風而動,御史中丞孔道輔、右司諫范仲淹等認為皇帝此舉是自毀聖明,聯合了御史臺、諫院的十多名官員上書反對廢后,但老謀深算的呂夷簡早有準備,他告訴有關部門不接收臺諫奏疏,這下子可惹惱了臺諫官,孔、範等十多人來到閣門求見皇帝,要求皇帝收回成命,閣門使早就得到授意,不肯傳報,范仲淹等人不甘心,又跑到內東門鬧事,嚇得宦官們趕緊關閉大門。

孔道輔十分激動,他拍著門上的銅環大叫:“皇后被廢,為何不聽言官進諫!”

宋仁宗還是不出面,傳旨讓他們把奏章送到中書,由宰相受理。

孔道輔、范仲淹等人來到中書找呂夷簡,雙方展開交鋒。

孔道輔是孔子四十五代孫,理論功底十分深厚,他質問呂夷簡:“大臣之於皇帝皇后,就像子女侍奉父母;父母不和,子女可以出面勸和,為何一定要聽父親的話,把母親趕出家門?”

呂夷簡不慌不忙:“廢后一事自有漢唐故事,諸君不必激動。”

孔道輔針鋒相對,回答說:“相公引光武之事勸上,但這事本來就是光武帝失德,有什麼值得效仿之處?從來廢后皆是昏君所為。聖上應該學習堯舜品德,你為什麼勸皇上效法昏君作為?”

老辣的呂夷簡頂不住言辭鋒利的言官,只好甩鍋皇帝,“這事請諸君明日登殿親自向聖上講明。”

孔道輔、范仲淹等人知道呂夷簡跟皇帝穿一條褲子,只要能說服皇帝,呂夷簡不足為患,而且呂夷簡已經示弱,就沒再繼續折騰,離開中書後準備第二天再找皇帝理論,但他們前腳剛走,呂夷簡立即就向宋仁宗打報告,並慫恿皇帝說:“臺諫伏閣請對,非太平美事,應予以貶逐。”

宋仁宗對臺諫的激烈表現也很惱火:你們把朕廢后說成是昏君之舉,也太不把我當回事了,老虎不發威,當我是病貓?!第二天一大早,孔道輔、范仲淹剛到辦公室,還沒來得及找皇帝,皇帝的聖旨就到了:孔道輔出知泰州,范仲淹出知睦州,特別強調不必入宮告謝。

與此同時,朝廷再次重申:今後臺諫官奏事只能密具章疏,不準“相率請對”,動不動就集體上訪要求皇帝接見。在宋仁宗和呂夷簡聯手的強行壓制下,郭皇后被廢風波終於告一段落。

宋仁宗怒廢郭皇后:帝后矛盾的爆發和權力鬥爭的激化

呂夷簡畫像

帝后矛盾:宋仁宗對太后劉娥的無聲抗議

從表面看,宋仁宗廢后的直接原因是皇后失手打了自己,但實際上郭皇后是帝后矛盾的犧牲品,是宋仁宗對劉太后長期壓抑的不滿情緒的一次集中爆發,郭皇后不幸撞到了槍口上。

1、劉娥對皇權的侵奪。

郭氏成為皇后不是宋仁宗個人的選擇,而是太后劉娥的意見。

劉娥是宋真宗的皇后,她不是宋仁宗的生母,仁宗的生母是劉娥的侍女李氏,劉娥受宋真宗寵愛卻始終未育,她讓李氏侍寢,李氏懷孕生下一個男孩,劉娥把男孩據為己有,交給閨蜜楊氏撫養,她靠著這個男孩被冊立為皇后,卻使得李氏母子分離,不得相認,這個男孩便是宋仁宗。

劉娥對宋仁宗管教十分嚴格,宋仁宗從小就不喜歡嚴厲的“大娘娘”劉娥,而喜歡溫順的“小娘娘”楊氏。乾興元年(1022年),宋真宗駕崩,宋仁宗繼位,太后劉娥臨朝稱制。宋仁宗即位時只有十三歲,宋真宗這一安排無可厚非,宋仁宗名義上在太后輔佐下處理朝政,實際上是太后一個人說了算。

1024年,宋仁宗十五歲,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在備選女性中,情竇初開的宋仁宗看上了富商王蒙正的女兒王氏,想納王氏為後,卻遭到太后的反對。劉娥反對的理由是“妖豔太甚,恐不利於少主”,認為這個女孩太過美豔,擔心皇帝沉迷女色,但她隨手就把王氏嫁給自己前夫的兒子劉從德。

劉娥又從民間選了幾個有身份的少女入宮作為皇后候選,其中有已故中書令郭崇的女兒郭氏、已故驕騎衛上將軍張美的曾孫女張氏等,宋仁宗一眼就相中了張氏,心想這下總能如我所願了吧,但這次他的選擇又被太后否決,因為劉娥經過比較認為張氏不如郭氏,於是不管皇帝的意見,硬是自作主張把郭氏立為皇后,張氏僅僅被封為才人,名位遠在皇后之下。

宋仁宗怒廢郭皇后:帝后矛盾的爆發和權力鬥爭的激化

太后劉娥(影視劇照)

2、宋仁宗對太后的抗爭

劉娥不僅干預控制仁宗的感情婚姻,還一度想效法武則天做女皇帝,她始終牢牢把持著最高權力,作為皇帝的宋仁宗如同傀儡一般,成年以後還無法親政,一直生活在太后的陰影下,由此養成了他謹小慎微、優柔寡斷、老實聽話的性格。史料說後宮都知劉娥不是仁宗生母,只有仁宗一人矇在鼓裡,這是不可能的。事實上,仁宗早就知道生母的身份,只是懼怕劉娥的權勢而裝作不知。

劉娥死後,仁宗生母李氏的身份曝光,有人提出李氏死因可疑,宋仁宗立刻派兵包圍太后家人府邸,足以說明她對劉娥的懷疑和仇視絕非一時興起,只是在派人開棺驗視看生母容貌“栩栩如生”後才作罷。宋仁宗對劉娥生前將自己當作傀儡隨意擺佈仍耿耿於懷,一旦找到藉口,便要發洩這種憤恨情緒郭皇后不知收斂,仍然借太后餘威橫行霸道,終於導致自己被廢,而宋仁宗也藉機出了一口惡氣——他發洩的真正目標不是郭皇后,而是曾經籠罩在自己頭上的巨大陰影,那個搶奪了自己皇權的太后劉娥。

宋仁宗怒廢郭皇后:帝后矛盾的爆發和權力鬥爭的激化

劉太后與宋仁宗(影視劇照)

推波助瀾:宰相與臺諫鬥爭的激化

在仁宗廢后風波中,呂夷簡無疑扮演了關鍵角色,他不僅支持皇帝廢后,還推波助瀾,在對待以孔道輔、范仲淹為首的臺諫官“伏閣請對”一事上,利用皇帝之手將不聽話的臺諫官們趕出京城,藉機鞏固自己的地位,充分體現了呂夷簡的權謀老辣,也從側面反映出宰相和臺諫鬥爭的激烈程度。

1、宋朝臺諫對宰相的制約

趙匡胤建立宋朝後,致力加強君權,削弱相權,相比漢唐,宰相之權被大大削弱。其後的宋太宗、宋真宗進一步制約相權,其中一大舉措便是利用臺諫對相權進行制衡。

宋朝的臺諫是對臺官和諫官的合稱。臺官,即御史臺官員,主要職責是監察和彈劾百官;諫官,即諫院官員,主要職責是向皇帝提出意見建議。但到宋朝時,出現“臺諫合流”現象,即臺官和諫官職責出現交叉混合,臺官也可以向皇帝提出意見建議,諫官也可以監察和彈劾百官。

臺諫合流之後,監察官員的力量得到進一步強化,臺諫官可以“風聞言事”,僅憑道聽途說的消息,便可彈劾官員,而作為百官之長的宰相,更是臺諫監督的重點對象。可以說,宋朝宰相最頭疼的不是皇帝,而是臺諫的監督,這也使得臺諫成為左右宰相位置的重要因素。但凡能控制檯諫,為己所用的宰相便可高枕無憂;但凡搞不定臺諫的宰相,遲早會被臺諫官的口水淹死,狼狽下臺。

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與皇帝的默許和縱容是分不開的。臺諫對宰相賣力監督,受益最深的無疑是皇帝。皇帝想用宰相,便可不理喻臺諫的聲音,堅持任用;皇帝想罷宰相,便可以臺諫攻擊為藉口,將宰相罷免。實際上,不管宰相取勝,還是臺諫得贏,根本而言都是皇帝的勝利。

宋仁宗怒廢郭皇后:帝后矛盾的爆發和權力鬥爭的激化

宋朝皇帝、宰相與臺諫官的關係

2、呂夷簡對臺諫的壓制

呂夷簡在仁宗即位之初便拜相,劉娥控制朝政,甚至試圖效法武則天做女皇帝,引發文官集團對她的抵制,而劉娥最終沒能成為第二個武則天,呂夷簡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他一方面忠君報國,盡心輔佐仁宗處理政事,另一方面小心翼翼約束劉娥的獨斷專行,對趙宋江山貢獻很大。

仁宗親政後,清洗太后一黨,呂夷簡原本應得到重用,但郭皇后不喜歡呂夷簡,對宋仁宗大吹耳旁風,說“這個呂夷簡難道不阿附太后嗎?只是他機巧善變而已。”宋仁宗聽了老婆的話,便罷免了呂夷簡,不過很快又重新拜呂夷簡為相。呂夷簡得知郭皇后說自己的壞話,便對郭皇后懷恨在心,碰巧皇帝皇后兩口子鬧矛盾,皇后還打了皇帝的脖子,呂夷簡這才趁機鼓動宋仁宗廢了皇后,藉機鞏固相位。

呂夷簡深知自己支持皇帝廢后必定引起臺諫攻擊。皇帝不理這些臺諫官,他們不會對皇帝怎麼樣,卻會把矛頭指向自己這個宰相,萬一處理不好就得下臺。無論要求有關部門拒接臺諫章疏,還是鼓動皇帝貶逐孔道輔、范仲淹,都是呂夷簡壓制臺諫、鞏固相位的措施。

在仁宗廢后風波中,呂夷簡憑藉自己敏銳的政治嗅覺,站到皇帝這一邊,憑藉皇帝信任壓制了臺諫。如果呂夷簡跟皇帝意見相左,轉而支持臺諫反對廢后的話,即便是老好人宋仁宗也絕不會讓他居於相位,那麼首先下臺的恐怕不是孔道輔、范仲淹,而是他這個宰相了。

宋仁宗怒廢郭皇后:帝后矛盾的爆發和權力鬥爭的激化

北宋名臣范仲淹畫像

結語

宋仁宗怒廢郭皇后是帝后矛盾的一次集中爆發,而他對臺諫官的強行壓制,則是親政以後宣示皇權的一種手段,他要用“廢后”這一激烈方式告訴群臣:朕現在已經不再是被太后控制的傀儡,而是真正大權獨攬的皇帝。廢后事件幫助宋仁宗建立了帝王權威,卻也使得以呂夷簡為代表的宰相和范仲淹為代表的臺諫官鬥爭愈演愈烈,由此開啟了宋朝的“朋黨之爭”,對宋朝政治產生了深遠影響。

參考資料:《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等。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