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開學季#、#宅家日記#從長假中關於親子關係的洞見


#不一樣的開學季#、#宅家日記#從長假中關於親子關係的洞見

一場看似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看到了天災人禍面前的眾生相,在陽光下黑暗會遁形,但永遠不會消失。瘟疫背後實質是氾濫成災的人性瘟疫,經過歇斯底里的考驗,民政局爆出“離婚預約爆滿”、新聞爆出“因網課家長跳河、學生跳樓”,這些事件發生的背後,再次印證了生命中最難搞的兩大關係:親密關係、親子關係。親子關係包括外在一切關係的本質都是你與自己關係的投射,如果與伴侶、孩子的關係不好,那就需要在自己與內在孩童上做功課,外在的關係問題,是每個人與他自己內在問題的外在投射,假如你與伴侶、孩子出現了關係障礙,最便捷的化解方式,就是從內在孩童上去做功課,只有反諸向內,從自我修煉、自我覺察開始,才能從根源上改變親密關係、親子關係,才有可能成為輪迴的終結者。


#不一樣的開學季#、#宅家日記#從長假中關於親子關係的洞見


#不一樣的開學季#、#宅家日記#從長假中關於親子關係的洞見

一、孩子都是來成就父母的天使

不要以為你的孩子是張白紙,任你隨意塗抹。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是古老而智慧的靈魂,同時孩子也是一粒種子,擁有生命中全部智慧和邏輯,具備了成為自己的所有可能。

現代社會愈來愈複雜,信息愈來愈多,變化越來越快。你有沒有發現,很多時候你根本就應付不了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甚至不會使用最新開發的某個電子產品。而孩子卻比你能輕而易舉的掌握一項複雜的新產品的使用,比你更輕鬆的瞭解當下最與時俱進的資訊......

孩子比父母還要有智慧,有著比父母更強的適應環境能力,只是它現在以小朋友的身份出現。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精神生命胚胎,父母能做的就是創造適宜生長的環境,給予足夠的信任和支持。

然而,人們往往把知識多當成有智慧,這是個錯覺,在這個錯覺的影響下,都拼命的往頭腦裡裝知識,比如一個小孩在四歲能識字背誦詩詞,就以為他很聰明,其實這不過是在電腦的硬盤上多儲存一些數據而已。智慧是一種空盈的狀態,而非滿實的狀態,過多的知識反而可能成為生命覺醒的障礙,智慧不取決於他裡面有,而取決於他裡面的空,當頭腦裡空的部分越多,他運用知識的空間和能力就越大。在我看來,教育孩子,給予他有,更要保留他的空。

孩子借父母而來,但不屬於父母,孩子有自己獨立的思想,獨立的個性,獨立的人生觀,獨立的人格。孩子不是來完成你人生的期待,而是要成為它自己本人想要成為的樣子。

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幸福?無論成功還是幸福,都是同一個解釋: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你確定什麼樣的道路才是你孩子該走的最好道路嗎?你真正知道他到底需要什麼嗎?你是上帝嗎?如果你真的是上帝,那就像上帝那樣去做,徹底撒手,讓你的孩子自己成長,看那天底下的眾生,上帝操控過它們的人生道路嗎?

#不一樣的開學季#、#宅家日記#從長假中關於親子關係的洞見


#不一樣的開學季#、#宅家日記#從長假中關於親子關係的洞見

二、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教育是一種自醒,如果在孩子問題上存在焦慮、擔心或要求,那說明我的內心還深藏著恐懼、狹隘的見解、自以為是等無明之相。當我們回到自己生命內在深入探索就會發現,當我們自己沒有問題了,整個外在的問題也就結束了,所以如果看到孩子問題重重,無論處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都需要反諸向內,去探究自己的心,問題一定出在那裡,心是投影源。

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給人以知識,更多的應該是提高個人的修為,增強我們對於生命的感受力,從而更好的認知自己。並且不斷的提升自己,這才是教育的核心目的,也是指引我們前行的明燈。

西方的先賢早就提出過哲學的三大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要去哪兒?我們之所以不知道要去哪兒,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而這是教育的巨大缺失與悲哀。在以色列、德國、日本等都是重視教育的國家,這些國家的教育是全世界學習的典範,以色列在小學就開設宗教課程,在德國中學裡哲學就被列為必修課,在日本大學生除了繁重的學業,還要參加茶道培訓、藝術鑑賞等等的類似活動,他們認為這些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修心,修心孩子才能更好的瞭解自己,如果不知道自己心性安置在哪裡,那麼就無法知道自己從哪裡來要去哪裡,那麼生命的意義在哪裡?心安則神安,神安就不會妄念紛飛,神定則氣順。教育就是文化的傳承,文化的傳承就是心性的傳承。

教育當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與人身心發展的各階段相一致,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滯後。在人生的秩序中,應當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對孩子講體力,對成人講理性,這才是自然的次序。在這個知識都可以百度的時代,知識的重要性已經大大降低,創造價值的能力反而顯得重要,而創造價值的能力不是學來的,而是在經驗和實踐中長出來的,而我們大人要做的就是保護兒童的心理不受惡德或錯誤思想的侵犯,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惡,防止他的思想產生謬見即可。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教育是為未來生活做準備。。。”其實這些都是來自家長們的遠慮,當有了這樣的邏輯之後,就會使我們不停地做力不能及的事情並使我們常常向往自己永遠達不到的地方遠慮,恰恰這些就是我們種種痛苦的真正根源,由於嚮往渺茫的未來而輕視確定可靠的現在和當下,為了不確定的未來而犧牲當下,使孩子遭受各種各樣的束縛。這或許也是為什麼當下抑鬱症、焦慮症患者越來越多、越來越年輕化的原因之一吧,未出生就考慮學區房公立學校,未入學就考慮就業,未就業就考慮房貸車貸......一環扣一環的焦慮疊加,無非都有同一目的——被認可!被社會集體潛意識貼上“成功人士”的標籤。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各種高要求,是來自於自己的不自信和焦慮,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需要被尊重和被父母看見,如果孩子的感受經常被父母忽視,那麼在他今後的日子裡通常需要證明自身的存在而拼命奔波,如果能夠被父母看見的孩子,自我價值感都比較強,將來對生活也會有著深深的熱愛。這裡的被看見指的是支持他成為他想要的樣子,而不是成為你想要的樣子。

#不一樣的開學季#、#宅家日記#從長假中關於親子關係的洞見

#不一樣的開學季#、#宅家日記#從長假中關於親子關係的洞見

三、孩子是父母的投射

孩子在14歲之前,父母身上好與不好的都一起投射,那麼您想在孩子最佳的時間段,投射什麼給他呢?真正的親子關係是一場修行,是孩子的純真、無私、靈動洗濯了成人的浮躁功力與自以為是的覺知課。孩子就像鏡子,照見父母未愈的創傷及人格障礙,照見我們自己不願意看到的真相。在每一段關係中,看見自己為什麼會痛苦,為什麼會失敗,為什麼重蹈覆轍。如果不能夠看到問題的深層,不從我們內在孩童上去做功課,而不停在相上追究原因,將永遠無法擺脫令你痛苦的折磨,這就是輪迴。

1、如何看待生命中的創傷?

心理學家Eric Berne說,“人出生前就已經準備好了自己人生的腳本,就是要在生命中完成這輪演出,並得以進化。”

雖然有些創傷在意識層面已經不記得了,但它們一直深藏於我們的潛意識中,時常以情緒、負能量、軀體化等形式顯現出來。這些潛意識裡深藏的創傷,並不會因為我們年齡的增長而自行消失;相反,一遇到相應的情境,就會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對於創傷再現,人們常用的應對方式是:退縮、攻擊、順從、凍結。

◆選擇退縮方式的人,習慣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他們忍住悲傷,在一個個平靜祥和的面具背後,蓄滿了仇恨、憤怒、痛苦......

◆選擇攻擊方式的人,嗅到的都是敵對的味道,他們把自己變成滿身是刺的刺蝟,在刺傷別人的同時,也刺傷了自己....

◆選擇順從方式的人,表現出與世無爭的面容,不斷向外討好,他們對任何人都好,唯獨缺了自己。久而久之,必遭反噬.....

◆選擇凍結方式的人,強迫自己遺忘,以為小時候的那些小事不足掛齒,其實情感早已麻木、內心早已千瘡百孔.....

然而,當我們選擇了以上述方式,來處理自己的創傷輪迴時,其實我們一直被創傷牢牢地控制著。除非我們能關愛、擁抱和療愈創傷,否則,創傷輪迴不僅會反反覆覆地出現,並且還會傳遞給下一代。

2、父母未愈的創傷,會通過孩子顯現出來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成為父母的我們,在與孩子互動時的一言一行,都會內化到孩子的心裡,成為孩子的內在關係模式。甚至在孩子還在母親肚子裡的時候,父母的情緒和感受,就已經開始影響胎兒的神經發育了......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帶著許許多多、代代相傳下來的觀念與宿命,包括許多負面特質對我們人格成長有很深的烙印,只有不斷的自我覺察,面對生命內部那些無明的煩惱和執念,一層層的覺察、洞見,轉識成智。

對於一個家庭來講,你是樹根,孩子是花朵,如果花朵有問題,多半樹根也有問題,但是父母們經常只是看到孩子的問題,其實是父母自身的問題在孩子身上開花,當在孩子身上看到了問題,那是你自己問題的外在投射。

3、把自己修好,孩子就沒有問題了

每個人都是本自具足的存在,都有自愈的本能。雖然說,童年時候沒有得到足夠的愛、沒有安全感,成年後會去不斷的尋求愛,也會把這一缺愛的內在模式傳遞給孩子。所以,把覺察的重心放在自己身上,面對自己生命內部那些無名的煩惱和執念,在生活中每一天不斷的自我重塑與成長,慢慢的你會發現,當你成為一個更完整、更好的人,你的生命品質、外在關係、身體狀況、容貌......都會變得越來越美好,而你的子孫後代也會跟著改變,你的家族也都將受益無窮。

#不一樣的開學季#、#宅家日記#從長假中關於親子關係的洞見

因緣就是一張無量的網,穿越時空阻隔,讓我們重逢。在接下來的生命中,願我們一起帶著正心正念、帶著愛和慈悲去經驗、探索、迴歸屬於我們自己的內心喜悅幸福家園。

正心正念幸福家園

陪你一起智慧成長

文章來源於༺࿄正心正念幸福家園࿅༻整理,編輯和排版,圖片屬於個人版權原創;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轉載需註明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