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秦統一天下的“王業之基”,離不開蜀地強大的農業經濟?

近年來,在成都平原、川東等地區考古時發現了大量的戰國時期的船棺葬,這表明了巴蜀兩個國家的局面很大可能是屬於同一個族群—濮系民族,而鱉靈所在的這一支濮人因為長期和水打交道,水性極其地好,熟悉水性。並且開明氏治水患,興水利取得很好地效果,促進了蜀地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繁榮興盛。

為何說秦統一天下的“王業之基”,離不開蜀地強大的農業經濟?

一、和杜宇時期相比,蜀地五朝中的開明氏國力大大增強,發展成為雄踞西南地區的泱泱大國,開明王朝的經濟文化建設,推動了秦舉巴蜀之後的四川盆地農業、水利的巨大發展

開明氏是蜀地五朝中的最後一代,它的國力和杜宇時期相比大大的增強了。開明王朝的經濟文化建設,推動了秦舉巴蜀之後的四川盆地農業、水利的巨大發展,以至於成為秦國兼併六國、一統天下的“王業之基”,並且對秦漢以及後世我國西南地區的歷史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近年來,在成都平原、川東等地考古發現了大量的戰國時期船棺葬,這表明巴蜀兩個國家的局面很大可能是屬於同一個族群—濮系民族,因此,留下了這一種非常相似的喪葬的習俗。

鱉靈因為擁有豐富的治水的經驗,很快就得到了杜宇王朝的重用,並且被授予相位,委託以治水的重用任務。

鱉靈治水的功績,和大禹一般,在蜀國的歷史上影響極其大。面對一場洪災,杜宇無力解決之下,鱉靈成功地平息了水患,使得“蜀得陸處”。鱉靈因為治水有功,受到杜宇禪位,建立起了開明王朝。近年來在成都平原發現了開明氏王族墓葬。

船棺葬在開明時期的巴蜀一直是非常流行的,一般認為,它是濱水族群的一種極其特殊的喪葬的習俗。

為何說秦統一天下的“王業之基”,離不開蜀地強大的農業經濟?

關於鱉靈的治水的地點,文獻當中記載的大多有所差距。早在虞夏的時候,大禹也曾經為溝通岷、沱水系開鑿過人工的引水河道,時隔了千年之後,或者早就已經嚴重的堵塞或者消失。鱉靈再一次地對這裡進行整治或者修繕,是完全可能的。

開明氏大規模的治水活動,得到了蜀地考古資料的印證,成都市指揮街遺址出土的一排呈東西走向的木樁等遺蹟遺物,可能和防洪治水有很大的關係,時代不晚於春秋時期,成都方池街遺址發現的砌築卵石建築,就應該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處防洪排洩的水利工程。

其規律分佈的卵石,具有護堤、分水等功能。這一項發明是蜀地水利技術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創舉,為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築提供了先例和經驗。

開明氏治水患興水利所取得的卓越的成就,直接促進了蜀地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繁榮興盛,為秦舉巴蜀之後,蜀地就成為了秦統一天下的“王業之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秦能夠在短短的時間之內,徵調大規模的人員和糧食,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由於蜀地經過開明治水之後,農業生產力和人口數量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二、開明王朝政治上,對外開疆拓土、對內進行各項改革促進了農業文明的發展繁榮,農業文明的繁榮對開明王朝開疆拓土提供了非常持久的人力和物力支持,對於提高經濟能力、強化政治統治有很重要的意義

開明王朝政治上,對外開疆拓土、對內進行各項改革促進了農業文明的發展繁榮,反之,農業文明的繁榮對開明王朝開疆拓土提供了非常持久的人力和物力支持。開明王朝的政治擴張,不僅僅是出於軍事上的目的,其經濟意圖也是非常明顯的。

為何說秦統一天下的“王業之基”,離不開蜀地強大的農業經濟?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控制不同生態的地區、佔有不同類型的資源,將自己建立的政權建立在多區位、多資源、生產性經濟多樣化的廣闊堅實的基礎之上,對於提高經濟能力、強化政治統治有很重要的意義。

開明王朝統治的古蜀國就是建立在跨有大片不同生態地區、多種生產性經濟的基礎上,開明王朝南征北伐、東征西討,四處開拓疆土,有力地強化了政治統治的經濟基礎。北和秦爭奪漢中平原,漢中平原是蜀和中原交通的一個重要的門戶,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同時,漢中也是蜀國北部的重要農業經濟地區。

因此,秦、蜀爭奪漢中,不僅僅是出於軍事上的目的,可能更加看重的是其經濟資源。杜宇時期,就曾經“以褒斜為前門”,漢中平原曾經一度被納入蜀國的版圖當中,開明王朝和秦展開了長達數百年的對於漢中地區激烈的爭奪戰,可見這一個區域的政治經濟地位的重要性,開明王朝西征青衣故地,促進了成都平原農業經濟和青衣江流域以畜牧業為主的經濟舊的進一步交流。

南中地區資源豐富,銅、鉛等礦產資源成為古代的時候最為重要的戰略資源,蜀國的勢力範圍到達了鄂西地區,這也促進了蜀與長江中游地區的稻作農業和水利灌溉技術的交流。

開明九世對內開展各項改革,和其雄厚的經濟實力相關,首先是效仿中原禮制,建立起宗廟禮樂制度,其是以世代定居的農業經濟為基礎,開明統治時期,蜀地糧食豐收,有足夠的剩餘的釀酒用於祭祀。

為何說秦統一天下的“王業之基”,離不開蜀地強大的農業經濟?

開明九世遷都成都,也應該是在經濟原因的基礎上,成都平原水患經過開明王鱉靈的整治,很長的一段時間沒有再遭受到洪水的襲擊,變得非常適宜發展。

三、開明王朝時期的蜀國,作為社會物質基礎的農業經濟有了長足發展,蜀國由此發展成為西南地區首屈一指的泱泱大國,農業生產也能夠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

開明時期,成都平原水患經過開明王鱉靈的整治之後,水稻和粟等糧食作物的種植規模和產量和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開明王朝的蜀地,已經是中國著名的糧食豐產區了。在那一個時期,蜀地仍然是水稻和粟兼營。

以種植水稻為主的多種經營的農作物種植體系,在年度浮選出的戰國時期的農作物種子有稻穀和粟兩個品種,不管是從絕對的數量還是從出土的概率上來看,稻穀都佔有絕對的優勢,是當時的主要糧食作物。

開明王朝時期,成都平原的蜀人可能是主要食用水稻等糧食作物,糧食的種類還等待鑑定。在這一個時期,水稻等農作物在蜀地已經有了大規模的種植,為秦並巴蜀之後的蜀地種植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為何說秦統一天下的“王業之基”,離不開蜀地強大的農業經濟?

開明王朝時期,蜀地不僅僅大規模地種植糧食作物,還大力地開展經濟林木的栽培和種植,這一時期墓葬當中很多的果核、瓜籽的出土。在戰國早期的時候,銅壺上鑲嵌的圖像豐富多彩,反映的內容大多數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學習宴樂、射箭、捕魚、農桑等等,為了研究開明王朝時期社會生產、生活提供了重要資料。

開明王朝時期,蜀地區的家畜飼養也有一定的發展,成都市商業街船棺葬出土的動物的骨骼,經過鑑定,屬於家畜、家禽的有雞、狗、豬、羊、馬、牛,這一個遺址的家畜動物不僅僅用來食肉,而且還是具有某一種宗教的禮儀上的功能,當時,先民用完整的公雞埋入填到土當中,用來舉行祭祀的活動。

四川新都戰國的一個墓區,出土的銅鼎之內盛有雞、羊、豬的骨骼,蜀地家畜飼養業的發展,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了農業的進步。

開明王朝時期的農具,和之前相比,並沒有非常明顯的變化。這一個時期雖然出現了青銅的工具,但是青銅農具還是比較少見的,這也與全國青銅農具少見的一個情形是完全吻合的一個狀況,然而鐵農具傳入蜀國,是秦舉巴蜀之後的事情了。

戰國時期蜀地的金屬工具很少地使用到,和成都平原優越的自然環境有關,成都平原是山前沖積扇平原,地表十分地鬆散,沉積物厚重,土地相對肥沃。相對來說,對於農作物耕作的工具不偏不倚,石、木質的工具就可以滿足其需要,在沒有金屬農具耕作的一個情況下,農業生產就能夠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

為何說秦統一天下的“王業之基”,離不開蜀地強大的農業經濟?

總的來說,開明王朝時期的蜀國,作為社會物質基礎的農業經濟有了十分長足的發展。蜀國由此發展成為西南地區的首屈一指的泱泱大國,它的富庶早就已經聞名於中國國內各個地區了。

蜀地的富饒,為中原地區所垂涎,根據巴蜀之後,就像司馬錯說過的,“蜀既屬,秦益強,富厚輕諸侯”,蜀國強大的經濟基礎,成為了秦統一天下的“王業之基”。

文獻:

《蜀王本紀》

《開明新考》

《巴蜀史蹟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