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堂為什麼不叫上課,而叫活動?

伯熱克特


“教育活動”(簡稱“活動”)是我國學前教育界專用的一個術語,這個詞彙是隨著我國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演變而來的。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各個幼兒園在教學中就逐漸地取消了語言課、健康課、科學課的說法,而代之以語言活動、健康活動、科學活動的稱謂。那麼,“教育活動”這一概念是如何出現的?為什麼會出現?與舊的稱謂相比,它的出現究竟意味著什麼?

一、“教育活動”概念的出現

1951年,教育部在吸取老解放區學前教育經驗和借鑑前蘇聯學前教育理論的基礎上,制定了《幼兒園暫行教學綱要(草案)》,將“作業”規定為幼兒園教育工作的基本組織形式。“作業”分為“必修作業”和“選修作業”,其中“必修作業”是最為重要的教育形式。“必修作業是幼兒在教師領導之下的集體學習,有明確的、同一的目標,即全班幼兒在一定時間內,作同樣的活動。內容一定是豐富、生動、可以吸引幼兒的,並且是系統的、積極的。”“作業”概念源自前蘇聯的學前教育概念系統。前蘇聯學前教育專家烏索娃提出了學前兒童應該掌握兩類知識的重要原則。第一類是比較簡單的知識和技能,掌握它們無須專門的教學,兒童在與成人的日常交往中,在生活、遊玩、參觀、勞動中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獲得。第二類是比較複雜的知識和技能,只有經過專門組織的教學才可以掌握。這種專門組織的集體教學形式就是“作業”。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幼兒園教育的特殊性被抹殺,幼兒園的教育單位與中小學逐漸趨同,均被冠以“上課”。“上課”是班級授課制的教學組織方式,緣起於17世紀的一些烏克蘭教會學校。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從理論上論證了按班組形式“上課”的適宜性和必要性。他認為這種班組形式應符合一定的特徵:一個教師同時教許多孩子;用同樣的書教一切學生;所有的學生同時做同樣的事情;用同一種方法去教授一切;許多的事情用少數的話說清楚;學科教學要循序漸進地劃分階段,等等。“作業”和“上課”在教育觀念和組織方式上非常近似,它們之間的差別在於“作業”教學的任務重在利用兒童的自發經驗(即第一類知識)引進中心概念(表象形式的初級概念),以幫助兒童瞭解現實世界中所發生的那些現象之間的簡單規律和依從關係,而“上課”則沒有這個方面的要求。

1979年,“十年動亂”結束,幼兒園工作逐漸得以恢復。1981年教育部在頒發的《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中把幼兒園設置的體育、語言、常識、計算、音樂、美術六科明確規定為“上課”部分,客觀上突出了“上課”的作用,這就使得幼兒園教育小學化,教師們將“上課”作為幼兒園教育的主要組織形式。

上世紀80年代,我國幼兒園教育改革拉開了帷幕。以幼兒園綜合教育課程、活動教育課程、農村學前一年課程改革、遊戲課程、幼兒園整體課程、幼兒能力課程等幼兒園課程為核心的教育改革風起雲湧。在此起彼伏的幼兒園教育改革浪潮中,1981年的《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已不再符合當時幼兒園教育發展的需要,因此,在1989年,國家教委頒發了《幼兒園工作規程(試行)》(以下簡稱《規程》)。在《規程》中,無論是“作業”還是“上課”都沒有再出現,代替這兩個用語的是一個新詞彙——“教育活動”。至此,“教育活動”一詞正式登上幼兒教育的大舞臺,逐步地取代了“作業”和“上課”的地位,成為學前教育界對幼兒園教學工作的一個專用稱謂。

二、“教育活動”概念出現的背景

(一)20世紀80年代的幼兒園課程改革

上世紀80年代,我國幼兒園教育改革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洪流逐步深化。幼兒園綜合教育研究開創了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先河。除了中央教科所鄭慧英指導下的以自然常識為中心的綜合教育實驗外,南京師範大學趙寄石領導下的綜合教育研究在我國幼兒園教育發展歷史上影響深遠。為什麼要進行綜合教育研究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1)由於在十年動亂中把‘作業’改為‘上課’,而當時對幼兒園‘上課’的含義並不明確,人們(尤其是未經專業訓練的幼兒教師)往往用小學‘上課’的概念去對待幼兒園‘上課’,造成了重上課輕遊戲的普遍傾向,上課時老師講、孩子聽的現象也相當嚴重。(2)由於重上課,重各科本身的系統教學,分科教學從一位教師教各門科目發展到兩位或更多的教師分別教同一班級的幾門課,各科之間越來越割裂。(3)由於缺乏對各科之間相互關係的專題研究,而各科的研究卻日益深入,各自的系統性加強,要求提高,份量加重,幼兒園老師提出,如果把各科的研究成果集中貫徹到同一個班級的幼兒身上,則教師難以勝任,孩子難以接受。”針對這種情況,從1983年至1986年趙寄石等人與南京實驗幼兒園協作開展了題為“幼兒園綜合教育結構的探討”的研究課題。該研究強調幼兒園教育的整體性,探討整體教育的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係,提出了“綜合教育結構”的思想,並且對教育內容的綜合、教育手段的綜合、教育過程的綜合三個方面進行了實踐探索。“從分科到綜合,不只是一個形式的問題,而是一個師生關係的問題,涉及到孩子的‘三性’——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這種新的課程形式和課程觀念用原先我們習以為常的“上課”就


五緣堂


幼兒園課堂不叫上課,而叫活動

答:幼兒園不叫上課,而叫活動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幼兒園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引導學生開展各種生動有趣的活動,讓每一個孩子開開心心,健健康康的生活,是孩子們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大自然,開發他們的智力。幼兒園主要的教學設施就是活動器材如滑滑梯,蹺蹺板,跳繩,雞毛毽子等玩耍教學設施,是孩子娛樂的場所。

二是有幼兒園的孩子大多都是三到五歲的孩子,這個時候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主要是以玩耍為主,玩而是孩子的天性。小孩子在玩的過程中,才能一天天長大,一天天進步,智力才能一步步得到開發。

二是幼兒園沒有具體的教學任務。幼兒園不像小學一樣,他們的課本主要是讓孩子認識物體,會數數,會看圖,會畫畫,不像小學一樣,每學期有具體的教學任務,期末還進行考試。

所以幼兒園孩子不叫上課,而叫活動。


楊德福8086


一、從幼兒園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來講。幼兒園的孩子年齡都在3~6歲之間,幼兒園的課程都是根據《3-6歲幼兒發展指南》進行的,要求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對不同年齡段進行細化科學全面的教育好學前年齡段的幼兒。

二、各個年齡段孩子的發展特點不一樣。他們課堂上的注意力時間長短不一樣。(小班10~15分鐘,中班15~20分鐘大班25~40分鐘)為了培養幼兒在幼兒園裡更好的學習獨立的生活能力,老師會在教學上構思花很多心思,以活動的形式進行的,其目的為了吸引幼兒的專注力。

三、幼兒園課程是為了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而不是死板的填鴨式教育,在這裡也是為了讓這個年齡段幼兒開始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總之,幼兒園的課程包含健康,藝術,語言,社會,科學五大領域進行的,內容豐富多彩,以遊戲為主,讓幼兒在玩中學,如果只是死板的上課形式就不符合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裡特點也達不到最終的學習效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