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們要投資。最看重的是什麼?

小陸看房


看到標題,我覺得題主肯定也受到了疫情的影響,隨著疫情的遏制,全國復工復產的數據非常漂亮,實際老百姓就業率和到手的薪水我們心知肚明,所以才會想到投資,讓自己會有“睡”後收入。

首先來說說一說投資的屬性,投資分為兩種,一是將資金注入到實體企業,企業運轉產生效益帶來紅利,二是將資金購置金融資產,隨著時間的推移,金融資產變現,得到響應的票面利率或者分紅,不知道你想要哪一種?下面具體分開來說。

一,投入到實體企業,就目前的經濟形勢,實體企業產生的產品過剩,其次三四個月的停產停工,老百姓已經被車貸房貸壓的損失了太多的消費能力,其次,實體企業的稅收,人員成本等加起來也是一個不小的開支,必須讓自己的純利潤錄控制在50%以外,否則真的不建議投入實體企業,哪怕手中握著現金流,心中也踏實,畢竟古人云:“庫裡有糧,心裡不慌”

二,把資金購買金融資產份額。這種經濟形勢下,所有的上市公司的資產從長達三五年的期限來看都在低位,所以,買成上市公司的債券或者通過某些基金公司購置一些債基或者混和基金,持有期限超過六個月,絕對會帶來超額的收益,並且風險老百姓都能夠承受,所以我建議如果此時投資,最好的方式就是購置金融資產,即保持流動性隨時變現,又能夠產生效益。

寫在最後,現在投資,最看重資金安全的同時,更要看重流動性,任何時期,都要保持手中有一部分靈活的資金,畢竟經歷了這次疫情,大家似乎都活明白了,具體怎麼明白,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體會,希望我的文章能夠幫助到更多的人,如果覺得還不錯,不妨點個贊,畢竟送人玫瑰,手留餘香!



愛鋼筆的王大禹


首先明確釐清一個大前題:投資主要有2大領域,1、經營性投資,比如實體店、產品營銷、公司運營;2、金融型投資,比如股票、基金、證券;這2個方向必須要分開來分析,不能混為一談,今天孫洪鶴僅針對經營性投資給大家實戰講解,在投資時,我們應該注意哪些?

具體我先給大家明確一些關鍵詞:1、輕資產;2、無囤貨;3、物流門檻低;4、賺錢週期短;5、操作環節少;6、利益角色清晰;7、市場認知度高;8、產業無負面影響;9、產品項目不被質疑,比如傳銷;10、風險控制問題;11、盈利手段多樣;12、相對競爭小;13、具有主導資源;14、能力問題;15、團隊和人才;16、興趣愛好;17、商業模式;等等;

很多創業者認為:這些思考太複雜的,是的,這就是經營性投資必須要面對的事;富人可以靠錢生錢,投資金融領域,看似簡單,但是人家有錢呀,靠投資賺錢,而普通創業者就要思考這些經營的關鍵,靠能力、靠經營賺錢,對嗎?因為你們沒有錢,怕風險,所以就要多付出。

如果你思考好了上面的問題,最後的思考3大關鍵就是:1、成本模式;2、收入模式;3、壁壘模式,這就是你投資創業的核心問題,如果認同@孫洪鶴,可以關注我,更多的作品實戰內容在今日頭條,也歡迎大家關注#孫洪鶴讀書會#



孫洪鶴


個人認為投資的三要素是安全性、收益率和流動性,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但重要性方面有先後次序之分。

首先是安全性

這個其實很好理解,如果不能保證本金的安全,那麼投資往往就會陷入人性的博弈和專業的泥潭之中,這樣就會導致大部分普通人的投資會走向失敗,可能有人會說,對於本金多的人來說,投資的安全性是首要條件,但是對於本金少的人,如果不能冒險的話,在社會平均收益率的情況下,即使一直盈利又能有什麼用呢,那樣就會失去我投資的本意,這句話乍聽之下似乎很有道理,然而從實際情況看確實錯的,因為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就是,本金在,一切皆有可能,本金沒有了,一切重頭開始。

其次是收益率

有很多人認為收益率高,風險就一定高,兩者之間是正比例關係,如同魚和熊掌一樣,是不可兼得的,應該說這句話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對的,對大多人來說也是對的,但是在投資領域裡卻並非如此,因為專業投資者總是能找到超額收益而又低風險或者無風險的品種,在獲得高收益的同時,反而遠離風險,可能有人不相信,但是實際發生的事實卻很多,比如2019年可轉債的投資,比如2015年分級a的投資,比如2014-2017網貸的投資等等。

最後是流動性

之所以關注流動性,是因為投資往往有很多不確定性,不確定的風險和不確定的機會,而流動性越好的投資品種往往安全性更好,也會減少因為意外計劃導致的收益率的降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