攪一碗酸菜攪團,許千里鄉思團圓

人生最美的旅行,大概就是,於一處陌生之地,找到一種久違的感動,感受一份別樣的心情。

又是山花盛開的季節,靜謐的山城小鎮——黃龍縣白馬灘鎮已然是山花爛漫,春意盎然,黃白相間之間,是綠色湧動,春的氣息愈發濃烈。

攪一碗酸菜攪團,許千里鄉思團圓

迎著暖陽,伴著蜂飛蝶舞一路徒步,一陣熟悉的香味飄來,突然想起了兒時的許多,似是重歸家鄉的溫暖在心間瀰漫開來。

找尋這溫暖的根源,竟是從一戶農家飄來,熟悉的香氣在嫋嫋的炊煙中緩緩升起,是白馬灘特色小吃——酸菜攪團的香味。

距黃龍縣東部百餘里的白馬灘鎮,地處黃河西岸,這裡飲食文化底蘊豐富,民間傳統飲食花樣繁多,而酸菜攪團便是這裡最具有悠久歷史,最受人們青睞的一道美食。

兒時的寒冬,總是比現在要冷上許多,許是一碗熱氣騰騰的攪團,溫暖了無數個閤家團聚的冬日,竟在回憶時對冬天更多出幾分喜愛。

攪一碗酸菜攪團,許千里鄉思團圓

燒一鍋開水,於沸騰之時倒入事先用涼水和少量玉米麵攪拌成的稀麵糊,攪勻燒煮,繼而改為慢火,再將幹玉米麵慢慢撒入鍋中,用帶叉的攪面叉(專用)邊攪動邊撒,直到攪成像涼粉一樣的稠糊,蓋鍋悶一會,繼續沿同一方向攪動,如此反覆。

開鍋後,筋道光滑的攪團便被端上了桌,澆上一大勺自家醃製的酸菜湯,碗裡升騰起的熱氣和著歡聲笑語在窯洞裡溫暖發酵,形成了兒時對家、對團圓最美的記憶。

至今日,酸菜攪團仍然是這裡人們婚喪嫁娶、慶祝佳節等必不可少的傳統美食。一鍋黏黏燙燙、酸酸辣辣的攪團宴,招待十里八鄉、遠道而來的親朋好友、父老鄉親,簡簡單單又獨具風味,映射著這裡淳樸的民風、融洽的鄰里。

攪一碗酸菜攪團,許千里鄉思團圓

老人們都說“攪團要想好,就得72攪”,以前看著母親在鍋臺邊快速而賣力地攪啊攪,只覺得是一種形式,現在再看,竟生髮出頗多感慨。眼看著一鍋水和麵粉從互不相干到逐漸交融,再到不可分離,這又何嘗不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歷程呢?

攪著攪著就熟絡了、團圓了、不可分離了!無論親人、戀人、友人或其他,在經歷過高溫的考驗、劇烈的撞擊後,依然執著相守的,便是真的不可割捨了!

我總在想,一個不會吃攪團的人,怕是永遠也不會明白我喜愛攪團的原因。曾和自己的那個他相約去吃酸菜攪團,兩個人相對而坐,沿著碗邊用筷子夾起一小塊,蘸上酸辣的湯汁緩緩放入口中,不忍咀嚼,慢慢品味酸辣滾燙的味道。愛情又何嘗不是這個味道?於轟轟烈烈中充滿喜怒哀樂,品味苦辣酸甜,終於還是在不離不棄中走向平淡。

攪一碗酸菜攪團,許千里鄉思團圓

攪團於我,更多的是一種情感,於白馬灘,更多的是一種傳承。據傳,白馬灘酸菜攪團起源於東漢王蟒趕劉秀時期。

劉秀為躲避王蟒追趕,來到白馬灘桑榆溝(今白馬灘石門附近),他飢餓難忍遂向一戶人家討要吃的,這家人很窮,只有自產的一些雜糧面,便以此做飯給劉秀,以自制酸菜作下飯菜,劉秀吃後回味無窮,問主人是什麼飯,主人隨口答道“酸菜攪團”。

攪一碗酸菜攪團,許千里鄉思團圓

在後來糧食匱乏的年代,攪團因其用料少、製作簡單而成為人們賴以生存的主食之一。如今,人們飲食更講營養、講保健,用酸菜潑玉米麵攪團不但口感好,而且當地玉米的澱粉含量高,營養價值高,酸菜攪團也就成為這裡極具特色的美食,得以傳承。

在這個暖意漸起的季節,看滿目鮮花初放,便驀地想要吃一口滾燙酸辣的酸菜攪團,再品一次鄉思、擁一次團圓!(貟變俠)

HE

攪一碗酸菜攪團,許千里鄉思團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