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節節高推升影視公司業績

國電影票房節節高,影視公司半年報被業內所期待。在陸續公佈的上半年業績中,多家企業成績穩中有漲,業內人士認為影視行業向好,市場逐漸規範,將促進行業進入良性循環。

多家影視公司業績大增

據多家影視企業發佈的2018年半年報,橫店影視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增加13.14%。華誼兄弟上半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為2.5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51.29%。光線傳媒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增加426.05%。

北大文化研究所教授陳少峰稱,影視公司中包括製作公司和院線兩種,情況有所不同。如作為院線的金逸影視加大力度拓展影院,將投資重點放在三、四線城市上,業績報告的數據上可能不太好看,但實際上,它們正在進行新的佈局。業內人士認為,能夠繼續擴大投入的影視公司,證明資金實力較強,而且看好行業發展。不過陳少峰提醒,目前三、四線城市市場競爭激烈,院線的單店經營業績值得重視。

不少公司的盈利並不主要來自電影行業,陳少峰認為影視這種策略是為了化解風險:“‘押寶’在某一部電影上風險太大,電影公司把部分資金投入到股權、投資項目上,或者跟其他行業進行聯合,是一個可取的方式。”

中小公司機遇與挑戰並存

部分在市場上出彩的影片,來自剛剛“冒頭”的非上市公司。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信號,證明有的影視公司不靠規模、大資金,也有可能製作出精良的作品。三月穀雨總經理侯向科認為,中國電影市場經過幾年的高速發展後逐漸出現細分:“影片的類型更多,投資方更敢於去嘗試,低成本投入、小眾的影片也能有票房產出。”

陳少峰預測,未來上市的影視公司將逐漸轉型成為文化產業公司,結合遊戲、衍生品、文創電商、綜藝節目、主題樂園等進行多元經營,重點進行IP的二次、三次開發,保持上市公司的成長性。

至於中小電影公司,侯向科認為雖然面臨新的競爭,但也有可能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比如影院建設方面,目前市場上也有不少一直保持平穩發展的中小型單體或連鎖影院。而對於製作公司來說,雖然經歷了幾年的激烈競爭,還是不斷有新的公司冒頭,並逐漸找到合適的方向,有的公司一年甚至兩三年才發行一部影片,體量不大,仍能維持正常的運營。有業內人士認為,中小製作公司如果能找準定位、找到特色,也有可能以“小而美”的角色在市場上尋找到一席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