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罰,對孩子沒效果?這個方法你值得一試

《規則和愛》一書中,有一個片節講到孩子吃飯的問題。

在對待孩子吃飯的問題上,文中提到一個詞“雙規”,即在規定的時間,用規定的方式。

相信孩子吃飯是很少家長為之頭疼的一個問題,文章說到的雙規是怎麼用呢?

我將方法做了個截屏。

懲罰,對孩子沒效果?這個方法你值得一試

來自《規則和愛》一書

作者說這個例子是想用它來說明家庭規則的必要性。

但其實“雙規”背後折射出的是“自然後果法”。

關注正面管教的家長都知道,自然後果法在正面管教中常會被提及。

在教育界中,也是受教育者推崇的一個教育法則。

不少教育專家傾向於採用自然後果法來管教孩子,提倡用自然後果法代替單純的懲罰來規範孩子的行為。

自然後果法,是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的一種教育方法。它是指孩子的錯誤行為造成的自然結果,也就是當孩子犯錯時,給孩子一個體驗後果,發現錯誤並糾正錯誤的機會。

懲罰,對孩子沒效果?這個方法你值得一試

讀本科時接觸到了這個教育法則,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直堅信只有經過實踐考證的理論才是真理。

同年的暑假回家,剛好遇上家中三歲多的小朋友也存在著讓人抓狂的吃飯問題。

於是,我用了“自然後果法”來糾正小朋友的不吃飯、拖拉吃飯問題。

使用方法及引導言語與截圖文中的方式一致。

大概堅持了三天左右的時間,小朋友由原先的哭鬧、不接受、賴皮到基本能遵守吃飯規則。

自然後果法強調“自然”,體現在“後果”。

在避免傳統的打罵方式,讓孩子為自己選擇或是行為而買單,這是自然後果法的精髓。

當然,運用“自然後果法”也是需要遵循一些原則,我們以吃飯問題來做分析。

01

講明原則在先,實行在後。

在實施自然後果法前,家長需和孩子約定好規則或是講明利害之處。

如文中提到的,“如果你選擇不吃午飯,那就等到晚飯才能吃,中途中沒有任何吃的東西。”

同時需讓孩子對所做的選擇有一個可預見性的後果,如:“不吃飯肚子會餓,餓肚子可是非常難受的。”

如果孩子選擇不吃,說明他接受這樣的後果,那麼作為家長的你必須堅定約定規則去執行。

雖然實施過程會有困難,特別是在家人教育信念不一致的情況下,更是有挑戰。但你依然需要繼續執行。

02

家長要態度堅決,同時又要充滿愛心。

執行時要注意對孩子的態度和言行,如果你是帶有情緒或是責罵式的懲罰,那並不符合自然後果法的使用。

在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引導語中說到的:“媽媽知道寶寶的肚子餓了,因為你沒有吃中午飯。”

而不是:“看吧,讓你不吃飯,這會餓了吧。看你晚飯還吃不吃?”

兩句話的差別在於,第一句話中媽媽是帶著平靜的語言和情緒說的。

這樣的方式能讓孩子感受到媽媽並不是因為懲罰我而懲罰,而是因為我沒有遵守約定而受到的懲罰。

這一過程,家長堅定態度也是很重要的。對於第一次使用此方法的家長,如果你沒有把勒住自我的心理閥口,在第二次執行的時候,困難會加倍增大。

懲罰,對孩子沒效果?這個方法你值得一試

想要讓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下“狠心”是有必要的。

同時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如果孩子真餓的話,也無需等到你去哄、逼他吃飯的程度。

03

掌握好“分寸”,把握好“度”。

這裡必須注意兩個具體問題:

其一,自然後果法有其侷限性和適用範圍,它並不能立竿見影。

實施的效果及時長,與家長的堅持性有很大關係。

同時實施範圍也需在孩子力所能力的範圍內,切記超出孩子自身能夠把控的範圍,如要求一個不到一歲的寶寶守時、獨立吃飯顯然是超出了孩子的能力範圍;

其二,運用自然後果法要因人而異。

對有的孩子來說,採用這種方法教育效果良好,但對個別孩子其教育效果也不一定明顯。

因此運用這種方法還要根據孩子的特性來進行,做到有的放矢。

孩子成長過程是一種“體驗式成長”,過程中難免會有磕磕碰碰。

但是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是父母可以代勞的。

父母能做的是,不給孩子過多的批評。

做好引路人和守護者就可以了。

文章作者簡介:cherry娜,教育工作者,國家高級育嬰師,願用文字與你分享教育,分享愛。

本文首發cherry娜育兒公號(孩提之童),喜歡文章多多轉發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