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使車騎將軍張溫聽從了孫堅的勸告軍法處置掉了董卓還會有三國嗎

東漢的政權完全應算是敗於漢靈帝劉宏之手(當政權落到其子-皇帝漢獻帝時敗國已成定局)。如果不是漢靈帝的昏聵無能,其荒唐程度更甚於秦二世時期的指鹿為馬。如此讓宦官肆意殘害忠良(太傅陳蕃、大將軍竇武、太傅胡廣、尚書令尹勳、中常侍王甫、破羌將軍段熲、渤海王劉悝、太守皇莆嵩、司徒劉郃、永樂少府陳球、衛尉陽球、步兵校尉劉納、交州刺史朱儁......),大批大批的忠良志士在宦官弄權之下死於非命,讓天下百姓寒心之極。

《資治通鑑》記述:

張溫以皇帝的詔書徵召董卓,董卓拖延很久才前去晉見張溫。張溫責備董卓,而董卓應答時毫不恭順。孫堅上前附在張溫的耳邊悄聲說道:“董卓不怕獲罪,反而氣焰囂張,口氣很大,應該按照軍法‘受召不及時到達’一條,申明法令,予以處斬。”張溫回答說:“董卓在黃河、隴山之間一向有威望,今天將他殺死,西征將沒有依靠。”孫堅說:“將軍親自統率皇家大軍,威震天下,何必依賴於董卓!觀察董卓的言談舉止,對您不尊重,輕視長官,舉止無禮,是第一條罪狀;連章、韓遂叛亂一年多,應及時征討,而董卓卻說不可,動搖軍心,是第二條罪狀;董卓接受委派,無功而回,長官徵召時又遲遲不到,而且態度倨傲自大,是第三條罪狀。古代的名將受命統軍出征,沒有不靠斷然誅殺以成功的。如果將軍對董卓加意拉攏,不立即誅殺,那麼,損害統帥威嚴和軍中法規的過失,就在您的身上。”張溫不忍心動手,便說:“你先回去,時間一長,董卓會起疑心的。”孫堅於是告辭而出。

張溫,字伯慎 (東漢末年大臣)曾經為董卓、孫堅、陶謙等人的上司,奉命討伐韓遂、邊章、北宮伯玉的叛亂,威震天下。

孫堅(155年-192年),字文臺,漢族,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東漢末年將領、軍閥,孫吳政權的奠基人之一。據傳為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後裔。其子孫權即為孫吳的開國皇帝。

假使車騎將軍張溫聽從了孫堅的勸告軍法處置掉了董卓還會有三國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