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詭異的心理學效應,希望沒在你身上應驗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三個詭異的心理學效應,希望沒在你身上應驗

文/老K

人類作為群體生物,社會其實可以找到很多規律和現象,而這些現象又和我們心理有關。

心理學家對這些現象進行研究和總結,最後把它們歸類總結為心理效應,這樣人們就容易學習和歸類參考。

鳥籠邏輯

三個詭異的心理學效應,希望沒在你身上應驗

鳥籠效應,也叫鳥籠邏輯。

它被譽為是,人類難以擺脫的十大心理之一。

它是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提出的,退休之後的詹姆斯無聊至極,後來和另一位心理學家卡爾森打賭:你信不信卡爾森,我肯定會讓你在家中養一隻鳥。

卡爾森一點都不信,回覆道:「我不信!因為我從來就沒有養過鳥,也從來沒有想過要養一隻鳥。」

沒過幾天,詹姆斯送了他一個精緻的鳥籠。

卡爾森笑了:「我只當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藝品,你就別費勁了」。

後來每次來客人,都會問他:你為什麼只有一個空鳥籠卻沒鳥呢?

卡爾森解釋道:我沒有養鳥,只是一個籠子而已。

但客人們半信半疑,後來只要他家來人都會問他一遍,最後他不堪解釋,只好買一隻鳥放進鳥籠。

這就是詹姆斯的空鳥籠效應

看到鳥籠,一般人馬上就會聯想到鳥,

而且這種聯繫幾乎是牢不可破的,

鳥籠與鳥,幾乎是死死的綁定在一起。

最後,這個效應比喻人們絕大部分的時候是採取慣性思維,可見在生活和工作中培養邏輯思維是多麼重要。

破窗效應

三個詭異的心理學效應,希望沒在你身上應驗

在1969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進行了一項實驗。

他把兩輛一樣的車分別放在貧民區和中產階層區,他將停在布朗克斯區那輛車的車牌摘掉,頂棚也給打開了,結果當天就被人給偷走了。

後來他把中產階層那輛車窗戶用錘子鑿了一個洞,結果沒過多久那輛車也被偷走了

於是有趣的事情發生了,犯罪心理學家聽說這個事情後也做了一個實驗,他們隨便把一棟樓的窗戶打破,這扇窗戶得不到及時維修的話,那麼就會有更多的窗戶玻璃被打壞。

原因就在於這個破掉的窗戶容易給別人帶來一種示範性的縱容,很多犯罪案件的滋生都是這麼形成的。

推而廣之,一面牆有一點點汙漬,很快這面牆就會很髒。

這真是很奇怪的現象,心理學家研究的就是這個“引爆點”,到底要多髒,這個洞多大就會讓人止不住在上面破壞。

這個效應比喻,如果一個人小問題,不及時修正,問題就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繼而引發一系列更為嚴重的後果。

比如勿以惡小而為之,毋以善小而不為的道理。

帕金森定律

三個詭異的心理學效應,希望沒在你身上應驗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通過長期調查研究,寫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書。

在書中他描述了一個自己發現的現象,同樣是老太太寄郵件這件事,一位老太太寫郵件要花一小時,1 個小時選擇明信片,半個小時找侄女的地址,半個小時尋找郵箱,決定去寄明信片時是否帶雨傘,又用去20分鐘。但另一位老太太可能花五分鐘就做完了,因為這件事沒有時間餘地。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是官僚主義或官僚主義現象的一種別稱,被稱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之一。也可稱之為“官場病”

這裡有些人可能想到一個現象,如果分配一學生用2個月去去完成一個只需1周的暑假作業,那麼這個暑假作業會在2個月完成,並且通常是第2個月的月底。所以也被稱為學生綜合症。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優質心理學和心理成長社區,這裡會每日分享優質心理學和精神衛生知識,大家一同成長討論吧!)

對此,他也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斷:“僱員工的數量與實際完成的工作數是不存在必然聯繫的”。

這個論斷帶著濃濃的諷刺意味,對那些官僚主義之風進行了批判。也給那些想組建一個簡單高效團隊的人提出了一個有效的建議。

以上就是三個人類很難避免的心理效應,希望你可以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