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到的詩很多是被貶謫的詩人所寫?

步著邊


詩詞好不好,與作者是否被貶謫沒有直接關係,甚至會是負相關,特別在封建時代朝政腐敗的時代,詩界泰斗李白與杜甫都是因為不滿政治現狀而離開官場或者與官場唱反調的。

歷史事實證明,很多當時受貶抑的很多落魄詩人的判斷和言辭詩詞並無錯誤和不當之處。除了李杜之外,李商隱、陶淵明及一生不得志的鬼才李賀等,均為詩界奇才!

蘇軾與白居易這些一直在朝為官之人,其最著名的詩篇也基本都是在被貶抑時所創作,因為人往往在失意時,更注重思考現實與關注時局利弊。更何況那些一生都在同黑暗腐敗的政治與社會環境做鬥爭的士人了!

總之,詩言志,只要貼切抒發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是好詩。與當時的人生境遇、起伏關係不大。因為有很多詩人寫出好詩,恰是在其人生巔峰和得意的時候創作,這也是符合天道倫常的,並不奇怪。


風神智庫


傷悲之情懷,以詩舒之。


鴻鵠錦繡


有句話叫“國家不幸詩家幸”,我想這句話可以部分說明問題。我想從一下三個方面來闡述這個問題:

一:詩言志。意思是大部分的詩詞都是作者借詩詞來抒發感情的。這感情或者是喜悅,或者說悲哀,或者是歌頌愛情、親情、友情、風景等。那些被貶謫的詩人大部分都是鬱郁不得志或遭饞人陷害的。在當時的社會,言論還不是特別自由,這些抑鬱不得志的文人心情無處訴說,只好藉助詩詞來發洩一下了;

二:我自己也寫詩。憑著這幾年的感覺,我得出一個結論:人在悲苦的情緒中更容易借文字遣懷。人在高興的時候或小酌一杯,或遊性大發四處觀光,但這種情緒可書法的載體太少。而人在抑鬱或悲苦的愁緒中,靈感更容易閃現,可皆以抒懷的詩詞的載體也很多,比如植物類(比喻或象徵):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蘭花、菊花、牡丹、桃花、揚花等,還有動物類等就不一一贅述。

三:大凡貶謫的文人都具有一顆報國之心和不得志的感慨。比如辛棄疾、蘇軾、陸游等。自己的滿腔熱血不能報效國家,空有滿腔抱負,而作威作福的小人卻往往受寵,這種落差反映到文人心中自然是苦悶的。可是又無計可施,政治上的勾心鬥角和自己的理想背道而馳,也只有悲憤地寫詩詞了。

以上三點就是為什麼學到的詩詞大部分都出於被貶謫的詩人之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