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死後,除大將軍姜維外,蜀漢還有多少大將?

佳寧姐姐說歷史


吳班《三國演義》二十七回出場,父親隱姓埋名稱為胡華是漢朝官員,兒子胡班,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時救過關羽,後來羽娶胡班妹妹為妻生下關興,在劉備稱王后羽送小舅子胡班蜀中為官,後來劉備稱帝,恢復其原來的吳姓和國舅吳壹是同族兄弟,並派他輔助張飛,後來張飛遇害,吳班代替張飛為伐吳先鋒,帶領外甥關興張苞為關羽張飛報仇。後來劉備兵敗,劉禪登基,封吳班為驃騎將軍吳壹為車騎將軍,要知道這可是除大將軍和衛將軍後最大的軍銜,張翼和廖化也不過是左將軍我右將軍,諸葛亮平定南中七擒孟獲,吳班一直隨軍聽令,再後來一百零二回諸葛亮在六出祁山在划船燒浮橋時被張遼樂進的兒子用箭射死。這不是個人編的,是從其它地方簡抄的。


軀殼161091902


魏延,字文長,是蜀漢除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之外的第六武將,武功高強,奇謀迭出,尤其善於防守。公元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隨後魏延和長史楊儀發生了火併。

魏延鬥爭失敗,被楊儀派出的馬岱所殺,蜀漢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有人說,蜀漢自從魏延死後,只有姜維一個大將了,除了姜維之外,便沒有一個拿得出手的大將了,還流傳說“蜀漢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傳言。真的是這樣的嗎?

並不是這樣的,蜀漢自從魏延死後,除大將軍姜維之外,至少還有以下六個大將。

馬岱

馬岱,是西涼馬超的堂弟,也是馬超手下與龐德齊名的大將。龐德在歸順曹操後,曾斬殺東吳大將陳武,還在襄樊之戰中和關羽一百多回合戰成平手。馬岱是和龐德齊名的大將,武功也不會太差。

馬岱曾兩次和魏延交手,魏延都吃了大虧,第二次將魏延斬殺。因此,馬岱仗著自己是西涼五虎上將馬超的堂弟和斬殺魏延的戰績,蜀漢後期除魏延、姜維之外,不可多得的一員大將。

王平

王平,本是益州人,卻是從曹操陣營改換門庭,投奔到劉備陣營的。他和張郃鬧翻後,放了一把火,便帶著部下歸順了劉備。原屬曹操,曹操與劉備爭漢中,得以投降劉備。

街亭之戰中,馬謖擅自改變諸葛亮的當道路口安營紮寨的安排,在山上駐紮,被張郃擊敗,丟掉街亭。這一戰中,王平作為馬謖副將,提出了最正確的守法,結果被馬謖拒絕。在戰後,馬謖因丟失街亭,被諸葛亮軍法處置,只有王平受到重用,被大力提拔。

此後,王平率領蜀漢的無當飛軍,在多次北伐中立下大功。魏延死後,曹魏大將軍曹爽曾率領十萬大軍,發動興勢之戰,攻打漢中,被王平成功擊退。

羅憲

羅憲,蜀漢後期重要將領,在亡國前,他鎮守永安城。東吳見盟友蜀漢被曹魏所滅,想趁火打劫,分一杯羹。此時,永安城的大都督閻宇帶領大軍救援成都,只留給羅憲2000士兵。羅憲憑藉著2000人,抵擋住東吳數萬軍隊的進攻,長達半年之久。因此,蜀漢雖亡,大將猶在,也不是東吳所能染指的。

馬忠

馬忠,並不是東吳擒獲關羽、射中黃忠的那個馬忠,而是蜀漢後期平安三侯之一的大將馬忠。公元233年,庲降都督張翼執法太嚴格,導致南蠻少數民族作亂不斷。諸葛亮於是以馬忠代張翼為新的庲降都督,前去平叛和治理南蠻。馬忠來到南蠻後,不辱使命,擊殺叛賊劉胄,平定叛亂。

從此之後,馬忠在南蠻紮下了根,多年坐鎮南蠻,也多次平叛,深得夷漢兩族之心,因功被封為安南將軍,後升為鎮南大將軍。 延熙十二年(249年),馬忠死於任上,他的兒子馬修繼承爵位。因此,馬忠也是蜀漢後期的一員大將。

霍弋

霍弋,字紹先,蜀漢大將霍峻之子,蜀漢後期大將。他繼承了父親霍峻的優秀基因,善於防守,坐鎮南中,最後一任安南將軍。在魏將鄧艾偷渡陰平的時候,霍弋向後主劉禪上表,請求馳援成都,但被劉禪拒絕。

不久,後主劉禪投降,霍弋還在堅守,直到確認司馬氏善待劉禪後,他才率領南中六郡投降。這樣的忠臣,被稱作蜀漢後期大將,當之無愧。《三國志》中記載如下:

得後主東遷之問,始率六郡將守上表曰:“臣聞人生於三,事之如一,惟難所在,則致其命。今臣國敗主附,守死無所,是以委質,不敢有貳。"晉文王善之,又拜南中都督,委以本任。

向寵

向寵,最初為蜀漢牙門將,後逐漸升為大將。劉備夷陵之戰被東吳陸遜火燒,遭到慘敗,幾乎全軍覆沒,各路軍隊損失慘重,只有向寵的部隊完好無損,得到劉備的稱讚,受到重用。

諸葛亮發動北伐前,向劉禪上書《出師表》,其中提到的唯一一個大將就是向寵,說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是一個可以重用的大將。可惜的是,公元240年,向寵率軍前往平定少數民族叛亂時,在混戰中戰死。

結語

以上六人,便是三國後期,魏延死後,除大將軍姜維外的蜀漢大將。他們雖然無法和前期的蜀漢五虎上將相提並論,也是當時少有猛將。當然,廖化、張翼、張嶷也是三國後期為數不多的大將,本文由於篇幅有限,不再列舉。正是由於以上諸多猛將,構成了蜀漢的鐵血長城,蜀漢才能和曹魏分庭抗禮,堅持四十多年。

前往“魁哥說三國”公號,觀看更多三國精彩文章。


魁哥說歷史


平陽狐狸,回答問題

前有「五虎上將」,打下蜀漢江山。後有「平安三侯」,拱衛蜀漢安全。

「平安三侯」是蜀漢中後期重要的軍事將領,他們的出現與蜀漢政權獨特的地緣環境和國防戰略有關。

蜀漢立國,三大戰略

(武侯祠)

自關羽失荊州之後,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已然坐作古。蜀漢退守巴蜀,其獨特的國防態勢也造就了其獨特的立國戰略。

面對內外三大勢力,蜀漢的立國戰略就是北拒曹魏,東和孫吳,南撫夷越。這三大戰略也造就了蜀漢的「平安三侯」。

虎臥北境,抗拒曹魏

(安漢侯 王平)

北方的曹魏一直是蜀漢最大的敵人,漢中是蜀漢政權的北大門,也是蜀漢北方最重要的軍事基地。

「平安三侯」第一侯——王平,長期駐守漢中,官至鎮北大將軍,漢中太守,因功累封為安漢侯。

王平多次跟隨諸葛亮北伐,在街亭之戰中保存了蜀漢的實力,不致因馬謖失街亭而全軍潰敗。後在魏延兵亂中與馬岱合擊魏延,立下功勞。

此後王平長期駐守漢中,抗拒曹魏勢力。後曹魏大將軍曹爽率兵 10 餘萬攻擊漢中,漢中守軍 3 萬人,諸將十分驚恐,紛紛要求退守。王平立排眾議固守待援,最終擊潰曹爽!

駐守永安,東和孫吳

(陽武侯 鄧芝)

孫吳對蜀漢而言,又愛又恨,既是朋友,也是競爭對手。特別是孫吳奪取荊州後,兩國關係開始變得脆弱,互相猜疑。

「平安三侯」第二侯鄧芝,是東漢開國名將,「雲臺二十八功臣」之首鄧禹的後人。官至車騎將軍,封陽武侯。

劉備兵敗去世後,為修補兩國關係,奉諸葛亮之命出使東吳,深得孫權器重,後駐守永安聯合且防備東吳的勢力,多次平定當地叛亂,固守蜀漢東大門。

鄧芝十分勤儉,不蓄私財,到他去世時,家中也無餘財。且體恤士卒,愛民如子。

鎮守南中,威撫夷越

(彭鄉侯 馬忠)

除了曹魏和東吳,蜀漢在內部還有一個不安定因素,那就是南方的夷越少數民族。處理好與其的關係,安定內部,對蜀漢政權十分重要。

「平安三侯」第三侯馬忠,官至鎮南大將軍,封彭鄉侯。長期駐守南中,威恩並用。

馬忠多次平叛,穩定了蜀漢南方的局勢。馬忠去世時,當地百姓紛紛前往靈堂弔唁,深得當地百姓愛戴信任。

安漢侯王平在北,陽武侯鄧芝在東,彭鄉侯馬忠在南,三人各守一方,共同拱衛蜀漢政權。

三人分別於公元 248 年, 249 年 ,251 年去世,也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結束。十二年後的263年,蜀漢亡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