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的疫病防治


中醫藥的疫病防治

未病先防

保養正氣:在我國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疫病的預防記載,如《素問·刺法論》:“帝曰:餘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提出了預防疫病的基本原則,即把握“邪”與“正”兩大環節。

藥物預防:古代有大量用於疫病預防的中藥方劑,早在《素問·刺法論》就用小金丹預防疫病。李時珍提出常食大蒜可預防疫痢、霍亂等病。

隔離預防:在“避其毒氣”以防止疫病的傳染和流行方面,幾千年來,古人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根據《漢書·平帝紀》所記載:“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說明在西漢時期就採取隔離制度以防治疫病。

中醫藥的疫病防治

空氣消毒:採用芳香闢穢法,因辛溫香燥之藥,多有芳香闢穢,健脾化溼之功,是最常用的一類防疫藥。如蒼朮、木香、蜀椒、乳香、降香等。《神農本草經通釋》明確指出木香能“闢毒疫”。

蒸煮消毒:《本草綱目》有用蒸煮方法進行病人衣服消毒的記載,如對病人接觸過的衣被等,李時珍提出應放於蒸籠中蒸或開水煮沸進行消毒,則“一家不染”。

消滅蟲害:鼠害、蚊蠅等可以傳播疫病,古代早有認識,積極消滅蟲害,可切斷傳播媒介,防止疾病流行。我國在漢代已開始使用蚊帳,南宋已有防蠅食罩,《本草綱目》記載用中藥殺滅老鼠和蒼蠅、蚊子等,提倡消滅老鼠,杜絕後患。

免疫接種:為預防傳染最有效的措施,我國在明代以前就發明了種痘法以預防天花,開創了世界免疫之先河。《醫宗金鑑》記載有痘衣法、痘漿法、旱苗法、水苗法等種痘方法。種痘的發明不僅對當時保護人們的健康起到了很大作用,而且於17世紀傳入歐洲,為1978年英國人琴納發明牛痘預防天花(我國種痘法較之早200年),為全球消滅天花奠定了基礎。

中醫藥的疫病防治

既病防變

由於疫病起病急,變化快,病死率高,如何做到防止病情的惡化非常重要。首先應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其次應當注意飲食起居的調護,防止兼夾證,以免加重病情;其三,在治療上,應積極運用有效的治療方法以防傳變。如《溫疫論》治療上強調“注意逐邪,勿拘結糞,善用下法祛邪防變。《疫疹一得》治療上強調“熱疫乃無形之毒”,“重用石膏直入肺胃,先搗其窩巢之害,而十二經之患,自易平矣”。

#中醫#

病後防復

首先防“自復”。如《溫疫論》所云:“若無故自復者,以伏邪未盡,此名自復”。此外,應當注意生活飲食起居的調理,預防“食復”、“勞復”等,如《溫疫論》雲:“若因飲食所傷者,或吞酸作噯,或心腹滿悶而加熱,此名食復”“若夫大病之後,客邪新去,胃口方開,幾微之氣,所當接續,多與、早與、遲與,皆非所宜,宜先進粥飲,次糊飲,次糜粥,循序漸進,先後勿失其時”“疫邪已退,脈症俱平,但元氣未復,或因梳洗沐浴,或多言妄動,遂致發熱,前證復起,惟脈不沉為辨,此謂勞復”。#健康科普排位賽#

現代傳染病學提出預防傳染病的主要措施是: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素問·刺法論》說:“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染易者……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其中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的是要“避其毒氣”,保護易感人群則主要使人群“正氣存內”。《內經》邪、正兼顧的疫病預防思想,成為千百年來中醫學治疫、防疫的指導思想。

#哆咖醫生超能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