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滨江道

文|黄靚

天津人没有不知道滨江道的,它与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一样以繁华享誉天下,是天津首屈一指的商业街。

下图:50年代初,熙熙攘攘的滨江道。摄影 王泰

小时候的滨江道

五六十年代滨江道的商圈还没有现在这么大,主要集中北起大沽路、南到河北路、东接赤峰道,西至锦州道之间约一平方公里多的地方,滨江道东侧主要有达仁堂药店、大明眼镜公司、滨江道委托店、外文书店、龙泉浴池、老陈林洗染店、交通旅馆、同升合鞋店、新华书店、光明影院、亨得利钟表店、新兴呢绒服装店、天津乐器厂门市部,康乐冷食店、大丰绸缎庄、新华书店图书图片门市部、新中央戏院、圣功药房、东风照相馆、天顺鞋店、延寿堂药店(后改为奶站)、基督教维斯礼堂,西侧主要有工人剧场、自行车商店、新新呢绒服装店、汉宫秋食品店、老浙江兴业银行、文利干鲜果品店、劝业场、天祥市场(后合入劝业场)、华清池浴池、光裕茶庄、新中国文具店、稻香村南货店、新闻影院、云裳童装店、中原公司、谦祥益绸缎庄(后合入中原公司)、松如照相馆、大仁堂药店、范永合百货店(后改为东瑞祥糕点食品店)等。在滨江道两侧的延伸带,还有很多老字号名店,如冠生园食品店、桂顺斋糕点店、正兴德茶庄、德华馨鞋店、艺林阁文物店、盛锡福帽庄、狗不理包子铺等。我之所以对这块地方了如指掌,是因为我和滨江道有着与生俱来的缘份。50年我就出生在滨江道上的第三医院(后改名为滨江医院),我所上的培才幼儿园和劝业场小学都在滨江道东侧,我家住的胡同也离滨江道只有一箭之遥。小时候,家里哪怕买根针买条线也要带我去滨江道,常常有来津探亲出差的亲友们在我们家住宿或歇脚,如果写完作业,我就作他们游览购物的向导。

下图:左侧为原东亚医院,后改名第三医院(不存),笔者出生的地方,今滨江道与河北路交口,右侧联排建筑尚存。

小时候的滨江道

小时候我不明白,为什么这里很多事都与法国有关系,买菜要去法国大菜市,滨江道上的电厂叫法国电灯房,滨江道南头那个有三个窝头顶子的建筑叫做法国教堂,后来学历史才知道,滨江道地处当年的法租界,很多建筑都留存着租界地的痕迹。

在我记事的时候,大人们把滨江道叫做绿牌电车道,因为这条街从和平路到西开教堂的唯一公共交通工具是绿色车身叮叮当当的有轨电车,买张二分的票就能坐到终点。售票员有个哨子,要关门就给司机吹信号,过去天津有句歇后语:“老太太上电车——别吹”就缘于此。电车速度很慢,几乎一个路口一停,上小学时我们班两个男生打闹,把书包甩出了窗户,正好掉在电车上,他们追了几站居然给追回来了。

下图:宋文铎先生1958年8月滨江道素描。

小时候的滨江道

五六十年代的滨江道已经是一个集购物、餐饮、娱乐、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商业区。这里几乎能够买到人们日常生活工作所需要的一切东西,而且物价不贵,就连中原公司、劝业场这样的大商场,也是高中低档商品俱全,日用百货无所不包,我们家的纺织品、日用品、半导体、自行车,还有我上山下乡的木箱都是在中原公司、劝业场买的,如果在这里买不着的东西,别处就甭遛了。那时候大家的生活水平都不高,东西坏了要修,滨江道的商圈里能够提供人们生活工作所需要的各种服务,洗染、刻图章、修鞋、修拉锁、换壶底、印字、做衣服、照相、买卖旧物一应俱全。当时为了省钱多数家庭都自己做衣服,长春道有个专事裁剪的益民门市部,里面总是顾客盈门,裁衣服最少也得排两个小时。这里的惠中饭店和国民饭店很有名,大作家曹禺在30年代就是以惠中饭店为背景,写出了鞭挞旧社会的著名话剧《日出》。国民饭店曾经是爱国将领共产党员吉鸿昌将军开展抗日活动和被捕的地方。

下图:30年代,晨曦中的惠中饭店和劝业场。(来源 法国南特外交档案中心)

小时候的滨江道

五六十年代的滨江道最值得称赞的是娱乐业,方圆不大的地方竟然有中国大戏院、新中央、小剧场、天华景、天乐、大观园、光明、和平、新闻、天宫、工人剧场等十一个影剧院,平时就能看到京剧、越剧、评剧、河北梆子、豫剧、曲艺以及其他地方剧种,电影院从早到晚都有电影放映。名扬全国的京剧大舞台中国大戏院就在离劝业场约二百米的地方,小时候我跟大人去那里看过谭富英、马连良的《赵氏孤儿》、张君秋的《四郎探母》,每唱一段全场喝彩,气氛及其热烈。中排的票两块多钱一张,虽然贵,但工薪阶层偶尔看一次还是看得起的。暑假时中国大戏院有白天的学生场,中国京剧院四团演猴戏,小孩们都在台下跟着抓耳挠腮。小剧场常年演越剧,服装布景和化妆特别好看,后排小孩票2毛钱一张,所以我跟大人看越剧多一些,现在还记得有《红楼梦》、《空中落绣鞋》、《春香传》、《追鱼》和《情探》。那时演戏是名副其实的乐队伴奏,小孩趴在乐池边上看没人管,演员的唱腔震耳,绝无假唱。看电影就更方便了,我第一次看电影是在和平影院看《鸡毛信》,花了一角五分钱,在新闻影院看动画片只要五分钱,《青蛙公主》、《小红帽》、《大闹天宫》都是在那里看的,还有一个外国的片子叫《两个海洋的分界线》让我第一次认识海,那是我看到的第一个科普影片。

下图:1939大水中的国泰大戏院(左侧),后改为新闻影院。

小时候的滨江道

值得回忆的还有滨江道的食品店,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特色食品。稻香村和冠生园的南味板鸭、广东腊肠、熏鱼、肉松做工地道,色香味俱佳;月盛斋的烧饼夹牛肉物美价廉;天宝楼的酱肉、小肚、肘子肉烂味美,很受普通百姓的青睐;康乐的小豆冰棍儿和国民饭店的奶油冰棍儿对年轻人和小孩永远具有挡不住的诱惑;汉宫秋的糖堆儿花样繁多;文利的糖炒栗子个大香甜。在劝业场侧门外,有一条不长的泰隆路,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干鲜果品街,街两侧的柜台上摆放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鲜货水果、各种各样的干货坚果,还有品种繁多的蜜饯食品,晚上汽灯耀眼,买东西的人熙熙攘攘,伙计们一边捆蒲包一边大声吆喝。小孩们很愿意来这里买东西,因为这里买5分钱杏干、瓜子、苹果干也不会被拒绝,还有夏天的西瓜打角卖,刨冰一毛钱一碟。

下图:1959的9月劝业场(张华夫 提供)

小时候的滨江道

那时滨江道商圈里的饭馆云集,风味俱全。滨江道北头的登瀛楼饭庄是山东口味,装潢排场,在那里办婚宴是很体面的。天祥(劝业场)后辽宁路是饭馆一条街,有正阳春鸭子楼,天合居(川苏饭馆)、回民食堂、天瑞居、陆记面馆、独一处、新疆餐厅、万顺成小吃店等。新华路有个和平餐厅,是这一带唯一的西餐馆,华中路的宏业菜馆因为有地道的粤菜而驰名。现在我的亲属们虽然已经迁移到四面八方,但大家还是忘不了当年万顺成的锅巴菜、秫米粥、炸糕,天合居的鸡汤馄饨、辽宁路的饶阳豆腐脑,龙泉浴池门口的煎饼餜子。


下图:五十年代的惠中饭店、新华书店和光明影院

小时候的滨江道

可能是对滨江道太熟悉了,从小我就不喜欢逛商场,那时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有三个地方。一是劝业场六楼,那里有哈哈镜,卖精美的古董、首饰和工艺品,卖世界各国花花绿绿的邮票和多姿多彩的热带鱼,就像一个永不关门的博览会。那里的天华景戏院和天乐戏院每天都演戏,有时采取计时收费,在时开时闭的门帘缝隙中能够看到台上的布景和演员,看不到也能听到里面的锣鼓胡琴和唱腔。二是新华书店图书图片门市部,柜台里陈列着各种小人书,有成套的《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西游记》,还有世界名著。蹲在柜台前可以把封面和简介看个仔细。那些小人书虽然不是彩色,但绘画极其精美,父母曾给我们买过不少小人书,多数是作为奖励,也有的是让我们磨急了才买的。从那些小人书里,我了解了中国的四大名著,知道了莫泊桑的《项链》,高尔基的三部曲,这是我接受的最初的文学启蒙。三是在商圈东侧有一个不大的中心公园,这是滨江道附近唯一见得到草地鲜花的地方。我和小伙伴们可以在这里捉迷藏、打滑梯、打秋千。50年代初期有八个小英雄曾经在这里抓过特务,我们也想效仿,四处侦查,但从来没发现过可疑迹象。

下图:1958年,天津工农兵乐器厂在街头用生产出的乐器产品展示“大跃进”的成果,宣传总路线。(摄影 杨克)

小时候的滨江道

共和国的阳光风雨在五六十年代的滨江道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我还记得56年公私合营时滨江道上鞭炮震耳锣鼓喧天,一个亲戚带着穿红挂绿的腰鼓队到我们家去喝水。1958年8月13日毛主席视察天津,到正阳春鸭子楼吃饭,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喊着万岁挤成人浪,争睹毛主席的风采,因为一个楼房挡着,我只看到了毛主席挥动的手,事后地上踩掉的鞋堆成山,那时候人们对领袖的感情完全是发自内心的。1958年大炼钢铁,小学里也砌了小高炉,我们开始献废铁,后来到处拣废铁,滨江道上一些铁栅栏、铁门都拆走炼钢了。从共和国十年大庆开始,滨江道每年都搭席棚办庙会,开始是歌唱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展示天津市自己的名牌产品和各行各业的成就,有飞鸽自行车、五一牌手表、牡丹缝纫机、东方牌照相机、鹦鹉牌手风琴,三大毛纺厂的毛毯、呢绒、毛线……,还展览公安局破的案件,有一个犯人就是我们邻居。正在天津唱戏的马连良还主动到庙会清唱捧场。记得一次庙会上贴着毛主席视察天津新立村的大照片,说新立村水稻密植亩产达到12万斤,小孩可以站在稻穗上,现在想来那就是浮夸了。到度荒时,所有的商品都凭票供应,滨江道一下子萧条了,商场里顾客少了。出去买东西家长要一再嘱咐,怕丢了票证,怕遇上抢切糕的盲流。庙会上大力推广食品的增量法,宣传怎样用最少的粮食做出最大最禁吃的干粮。回民食堂表演新发明的炸素虾,就是把葱胡子蘸面炸。我妈说这个学不了,一是费油,再说葱胡子也炸不出虾味啊。64年开始一切都革命化了,古装戏都不演了,从剧场门口的广告和剧照可以看到,京剧演《六号门》,越剧演《菊花石》,评剧演《八女投江》,教堂做礼拜的钟声不再响了,天华景的胡琴锣鼓也渐渐听不到了。文化大革命开始时,第一个砸的就是艺林阁的牌子,因为那是三家村黑帮邓拓写的,紧跟着劝业场改名叫人民商场、中原公司改名叫工农兵商场,一夜之间所有的老字号都换了一个革命的名字,到处张贴着毛主席语录,滨江道变成了一个红色的海洋。红八月来了,到处都在游街、批斗、抄家,天津京剧团的宿舍就在滨江道,演员们首当其冲,维斯礼堂的三个牧师被戴着高帽在第三医院的阳台上被批斗到很晚。

下图:1939年大水时的维斯里教堂,建于1913年,1995年建滨江商厦时拆除。图中右侧露出的露台,即笔者出生的第三医院(原东亚医院)。(提供 张翔)

小时候的滨江道

在滨江道南端,21中学的红卫兵敲着四面大鼓助阵,几个人爬到教堂的圆顶上锯十字架,三个十字架都被锯下了横木,再后来发生的事情我没有亲眼看到,因为我们家也被查抄,主要原因是与黑帮的亲属关系。68年初社会稍微消停了一些,又开始兴起崇拜活动,毛主席语录天天读,早请示,晚汇报,胡同里有的人家吃饭前都要起立念语录,买东西当然也有要求。还记得一次看到一个女同志买东西的情景。“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来一条肥皂”,“为人民服务,钱正好。”售货员也是个女的,突然扑哧一下笑了起来,紧跟着买东西的人也笑得直不起腰来,只有我站在那,不知道他们笑什么。现在想起来,那时的人们多么愚昧盲从,受忽悠打倒了一个传统的宗教,又创立起一个革命的宗教,实在太可悲了。

下图:1966年的西开教堂。(摄影 王泰)

小时候的滨江道

后来我上山下乡了,我们家搬走了,远离了滨江道的喧嚣。二十年后再去滨江道,商业街已经一直延伸到教堂,成了步行街。望着鳞次栉比的专卖店,琳琅满目的橱窗,望着穿着鲜艳熙熙攘攘的人群,望着过去十分清净的胡同出现的冷食店、快餐店、咖啡馆,已经感到十分陌生,感到面目全非了。我知道这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结果,我当然希望家乡的滨江道进一步繁荣兴旺。

可能是怀旧吧,在我的心里,仍然忘不了那个小时候的滨江道。

(编辑:张翔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