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強不如示弱

自然界有一種很奇特的現象,枝繁葉茂樹木的往往結不出碩大的果實,反倒是那些看似羸弱瘦小的枝條上更容易碩果盈枝。那些冬瓜、南瓜,你看看它們的枝條,哪個都像是禁不動的,似乎風一刮就能將秧苗墜折。

當穀子青澀的時候,它們總是昂首挺胸,一副無所畏懼的樣子;可當它們成熟的時候,卻總是謙遜地低垂著頭,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子。因為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地避免被折斷的危險,而且還讓鳥兒找不到著力點,從而保存了自己歷經千辛萬苦得來的果實。

爭強不如示弱

早在幾億年前,蜥蜴原是恐龍的同類,但是體積相差懸殊,地位也極其不同,那時整個地球的主宰就是恐龍。可是到如今恐龍滅絕了,而蜥蜴卻一直存活了下來。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竟然是:恐龍的體積過於龐大,不便保護自己,所以被自然界所淘汰;而蜥蜴小巧靈活,雖然很纖弱,卻便於隱蔽自己,從而得以在大自然的優勝劣汰中存活下來。

那些羸弱的身軀,雖不善於爭強,卻又時時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著自己的強。相反的,處處展示自己的強,最容易被折磨得筋疲力盡。

一位在領導崗位摸爬滾打一輩子的老同志在退休之後曾這樣總結:“我這一生,最大的失誤就是事事逞強。結果總是讓別人過高估計了我。單位領導高估了我,儘管我已經使盡了渾身解數,可領導仍嫌不夠;親戚、朋友高估了我,為人做事已竭盡全力,可人家還不滿意;最要命的是我的對立面高估了我,本來用支手槍就能把我擊斃,結果人家調來了一門大炮……”

我想,這位老領導絕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在爭強的路上他並不孤單,在回首往事的時候也不止他自己發出同樣的槽語。

爭強不如示弱

美國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調查:一名彪形大漢,在擁堵的馬路上橫穿而過,願意給他讓路的車輛不到50%,車禍率很高;而一個老弱病殘者橫穿馬路,卻是萬人相讓,大家還覺得自己是做了善事,車禍率為零。這裡,示弱,卻讓自己的生命得到更好的保障。

五丈原上司馬懿與諸葛亮對峙,閉門示弱,堅守不出。諸葛亮送來女人的衣服頭飾,羞辱司馬懿不是男人,眾將士火冒三丈,司馬懿還是不戰。司馬懿的示弱是兵法謀略,把諸葛亮拖住耗死在了五丈原。

都說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可您仔細想過沒有,作為三國中最弱的一方,他能領導蜀國41年,是三國時期所有君主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能沒有點特殊的本領嗎?

劉禪的特殊本領,就是示弱,這一點頗有乃父遺風,劉備哪一次哭哭啼啼不是示弱呢?尤其是煮酒論英雄時,曹操剛說天下英雄惟老夫與使君耳,劉備那表現,戲算是做足了,如果不是恰逢其時的一聲驚雷,恐怕還真騙不過曹阿瞞呢。劉禪降魏後,司馬昭在一次大宴蜀國君臣時,特意令人奏起了蜀地音樂,藉此試探劉禪,劉禪聽得喜笑顏開。後來司馬昭問劉禪想不想蜀國。劉禪說:“此間樂,不思蜀。”完全是一副沒心沒肺、苟且偷安的模樣。劉禪就真的不思念蜀地嗎?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對一個大半輩子生活在蜀地的劉禪來說,這不大可能。但劉禪更清楚地知道,他此時流露出的絲毫憂思無異於自取滅亡。後來投降宋朝的李後主就因為寫了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而換來了宋太宗的一杯毒酒。

爭強不如示弱

鋒芒畢露必遭人忌,最高明的方法就是把自己裝扮起來,使世人一想到你就與某種特定的形象聯繫在一起,而忘記了你的真實形象。因為人們習慣於同情弱者,對過於完美的人和事總是心懷警戒。暴露些小缺點,出點洋相,反而可以增強你的親和力。

一位記者去拜訪一位政治家,目的是想獲得有關他的一些醜聞資料。然而,還來不及寒暄,這位政治家就對想提問的記者制止說:“時間還長得很,我們可以慢慢談。”記者對政治家這種從容不迫的態度大感意外。不多時,僕人將咖啡端上桌來,這位政治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立即大嚷道:“哦!好燙!”咖啡杯隨之滾落在地。等僕人收拾好後,政治家又把香菸倒著放入嘴中,從過濾嘴處點火。這時記者趕忙提醒:“先生,你將香菸拿倒了。”政治家聽到這話之後,慌忙將香菸拿正,不料又將菸灰缸碰翻在地。平時趾高氣揚的政治家出了一連串洋相,使記者大感意外。不知不覺中,記者原來的那種挑戰情緒消失了,甚至對政治家產生了一種親近感。

整個過程,其實是政治家一手安排的。當人們發現傑出的權威人物也有許多“弱點”時,過去對他抱有的恐懼感就會消失,而且由於受同情心的驅使,還會對對方產生某種程度的親密感。

爭強不如示弱

道家思想之精髓,就是四個字:示弱,處下。這是對於弱肉強食、慾望擴張之叢林法則的強有力的批判,含著無限的仁慈與大愛。示弱並不是一種無能,它是一種生存哲學,以謀東山再起的資本。劉備聞雷失箸騙過了曹操。韓熙載縱情聲色避過了李煜。勾踐韜光養晦忽悠了夫差。

拳頭縮回來,是為了打出去更有力量;向後退兩步,是為了跳得更遠。“雪壓竹頭低,低下欲沾泥,一輪紅日起,依舊與天齊。”示弱不是真正軟弱,而是權宜變通之計,是為了更有利更有效的進步。示弱不是妥協倒下,而是一種理智的忍讓,而是為了更好、更堅定地站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