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趕花會的那些事

老成都趕花會的那些事

清末花會盛況

“濯錦江邊兩岸花,春風吹浪正淘沙。”初春,宜人春意,柔風和煦,百花盛開,陰曆二月十五是百花仙子的生日,是民間的“花朝節”。一年一度的成都青羊宮花會從這一天開展,這一天又正是道家追認始祖李老君的生日,恰兩節同慶,可喜可賀!

一、四座仙橋的傳說

花朝節前幾日常有寒潮來襲,期間會有大風伴隨。傳說這是各路神仙為來趕花會而祭出的踏雲之風,那大風颳得城裡城外大路田壩,樹竹搖曳,飛沙走石,迷人雙眼,明顯的是不讓凡人觀看,故曰之“迎仙風”。虔誠的善男信女們,早早地來到青羊宮山門正對面的“迎仙橋”上,迎接這些來吃魌頭的仙人們,並將他們簇擁至青羊宮和二仙庵下榻處打坐歇息。

花會期間,風輕雲淡,天氣佳好,市民們正好三五相邀去青羊宮摸銅羊、八角亭拜祭李老君、二仙庵會仙人、青羊場花市趕花會購買花果樹木、日常生活物資及生產資料。

月餘過去,仙人們逛過了花會,領略了人間的歡樂與繁華,接受了萬眾敬仰與朝拜,心滿意足地從青羊場西邊的“送仙橋”別離凡界,再次乘風駕鶴各自返回天界。

從迎仙橋迎接神仙,到送仙橋送別神仙,恰好正是成都每年的兩次寒潮的日子。而最後一次就是著名的、常常掛在成都人嘴巴邊的一句口頭禪:“窮人不要誇還有三月桐子花”的寒潮風,成都人把它戲稱為“送仙風”。送仙風一過,成都才真正別離了乍暖還寒的初春,迎來了期待已久的盛春季節。

在神仙們逗留花會的日子裡,人們還可以在青羊宮周邊兩處橋樑——“遇仙橋”和“會仙橋”會見神仙,與他(她)們打逛子,套近乎一起同樂。這兩座橋,前者位於青羊場東邊青羊正街東口的西郊河上;後者位於望仙場的浣花溪上。這兩處,在民間都有不少凡人遇仙的故事,這些故事都是那些愛衝殼子的成都人,根據橋名編撰出來的,或許先有傳說才有了橋名。故事內容反映了,隨著時代進步,廟會與花會逐漸合一,更能彰顯遊樂與宗教信仰娛樂化的趨勢。也反映著人們,即使不能昇仙到天界也要陶醉在對追仙過程的快樂與享受之中,這與現在星迷們,歌迷們的崇尚心態是如出一轍的。

老成都趕花會的那些事

光緒五年成都青羊宮附近地圖

二、趕花會之路的變遷

1913年之前,成都市民去青羊宮趕花會只有兩條主要道路可行:一條是由城內各處出發,一律要經過老南門城門洞外的匯聚點城邊街或柳陰街,再沿著城牆外與護城河南河之間的一條土路一路向西,途經炮通樹街(月城街)、遇仙橋、青羊正街,才能到達青羊場花市、二仙庵和青羊宮。

民國時期,從這條道去趕花會的,有坐馬車乘轎子的,有坐黃包車、雞公車、坐滑竿的,甚至還有騎溜溜馬的,不過那時自行車仍屬稀有之物,騎行的人不多,還是以伴腳板兒、甩連二杆的走路客居多。

不知何時,又在南河上開闢了一條水路,即從王爺廟渡口上船,一直到百花潭碼頭下船,再往前還可以到達浣花溪,直到杜甫草堂門前。船的品種有普通客、貨木船和遊覽畫船。

另一條道是家住老西門一帶的市民,可以出老西門往南拐,順著城牆外的西郊河與金河間的一條傳統小路去趕花會。進入民國時代,新建了一條與此小路基本平行的西安路,又為家住西北門的市民增多了一條趕花會的正式道路。

不過家住成都東門、北門的市民趕花會歷來就要麻煩得多。抗戰前成都城牆很少開闢有豁口,除了家住老西門一帶的市民外,他們只能繞道,仍從老南門城門出城去趕花會。

特別是對於家住少城一帶的居民,本來近在咫尺的花會,反而要繞更大一圈路,讓他們感到極為不便。為此當時的民國成都市政府修建並完善了金河街,更從西校場騰出一大塊地盤新建了通惠街,開通了通惠門(新西門)城門,修建了十二橋,這就打通了市內向新西門再到青羊宮區域通行的一條大通道,為成都市民趕花會,問道青羊宮、二仙庵提供了極大便利。成都花會才由過去的小型花市,突變為大型的花卉與物資交易市場。

老成都趕花會的那些事

城牆邊的道路

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了市民跑警報疏散的需要,打開了上池街豁口,又打開了魁星樓街和西馬棚街豁口,這就進一步為家住城南文廟街、包家巷、汪家拐街等區域,和少城北端及八寶街一帶,甚至東門、北門的市民趕花會抄近道提供了便利,再也不會為了趕花會,而繞道半個成都市了。

出新西門(通惠門)立即左拐靠城牆外邊有一條土石路,沿路南行可達青羊正街東口的遇仙橋,這是民國時代自開通通惠門後,為方便趕花會而專門新建的一條未命名道路,有市民稱這條路為西城邊街。該道路完工伊始,靠近城牆的路邊還搞過綠化(如圖),沿途建有好幾個花臺,路邊種有鮮花和綠草,靠近金河洩洪渠邊還植有行道樹。

老成都趕花會的那些事

現在的琴臺路就是在此路基上建成的。照片左邊路肩至少砌有三個以上的大型花臺,花臺內種植有川派古樁樹木。

在此之前,過十二橋下坡道往左拐,在西郊河畔早已存在一條可直達二仙庵和青羊宮的便道。這條便道的存在,給人們趕花會提供了一條近路,即使去光華村上光華大學的學生也不會走西城邊街,致使這條新修道路大部分時候只有一些板車、馬車、雞公車和轎子通行,其利用率極低。趕花會時這條路上基本上是無人行走,養馬老闆在這條路上放起了溜溜馬供人騎樂。直到2002年,政府才在這條路上建設起了稱作“琴臺路”的仿古一條街,這才開始有了點人氣。

關於琴臺路,我將在下篇文章中作進一步探討,望讀者耐心等待。

老成都趕花會的那些事

箭頭所指就是這條趕花會的河邊小路

三、趕花會時節的金河街

過去,陰曆二月間,只要太陽一出來天氣就開始暖烘烘、熱烘烘的了,路上行人紛紛脫衣解帶,農諺說“路上行人把衣擔”就說的是這個季節。

金河街、通惠街是民國時期大多數城裡市民趕花會的一條必經之道。平常時節,這兩條街上車稀人少門可羅雀,而每到花會時節,街上車輛行人馬匹川流不息、雜聲鼎沸,比起平時噪聲分貝數顯著提高了不少。有錢人家乘坐的黃包車上發出的叮噹聲,人力車伕的吆喝聲,雜耍藝人敲鑼賣狗皮膏藥的叫賣聲,討口子要飯告地狀時的哀告聲和低沉哼聲,收荒匠換花生換葫蘆(ku lue)的吆喝聲,挑擔子賣蒸甑糕的梆子聲,賣冰糕小販的叫賣聲,雞公車的嘎嘎聲,賣白麻糖的叮噹聲,溜溜馬的馬蹄聲與鈴鐺聲……如此豐富的市聲集聚在一起,在一個大的環境聲場中,構成了一場絕佳的真實環繞聲效果,猶如一幅活生生的“清明金河圖”。

金河街與柿子巷路口,一大籠盛開的白色七里香,悄悄地爬過了王瓚緒公館高大呈圓弧形的火磚牆頭,其濃郁的薔薇花香充盈在這廣闊路口,挑逗著行人的嗅覺。王瓚緒公館內,那座成都市內唯一一座北歐式的高大別墅,筆陡的屋頂下罩著的青磚牆上,從四周地上直到房簷下鋪滿了爬(音“巴”)壁虎藤蔓。立春後新長出的綠葉已經初具規模,使得整座房屋的牆壁上僅露出了玻璃窗口。別墅的磚牆幾乎被爬壁虎完全覆蓋,猶如房屋被一張厚厚的綠色帳幔包裹著,令人賞心悅目。就是這座房屋成了當時成都市的地標建築,就是這座建築讓人記住了金河街,就是這座房屋令人難以忘懷這座城市。

老成都趕花會的那些事

金河街與柿子巷路口的王瓚緒公館


老成都趕花會的那些事

糖餅

河邊上還有糖畫藝人在他的糖餅兒攤攤上的一張大理石板上倒糖餅兒。一圈人圍在糖餅兒攤邊,聚精會神地看著一個娃娃把手伸進一個竹簍裡面摸竹子做的寫有《百家姓》姓氏的竹塊,俗稱“摸趙字”。這是一種有獎遊戲,假如摸到“趙”字,就能得到一等獎,獎品為糖畫金龍一隻。當有人摸到“趙”字,往往圍觀的人就會拖著長音齊聲歡呼:“趙——!”;要是摸著“錢”字,那就得二等獎,獎品為糖畫孫悟空一隻;要是摸著“孫”字,就只能得三等獎,獎勵糖畫桃子一隻。這時看熱鬧人的歡呼聲音量定會驟然降低,要是摸到其他姓氏的竹牌子,歡呼聲頓時變成了成都人特有的一聲嘆息聲:“哦豁!耙眼兒一個( 把熬軟了的糖在大理石石板上刮成糖皮,再用糖皮裹住糖漬杏肉,放進口裡吃,猶如吃軟糖一般)”!如果不要糖金龍的可以換領三十個耙眼兒或者50個糖餅兒,二等獎和三等獎都有可以相應兌換的獎品。

趕花會期間走在金河街上,眼睛就有了應接不暇的感覺。什麼耍把戲的、耍猴的、看西湖鏡兒的、拉二胡賣唱的、捏面娃娃的、吹糖人的、賣涼粉的、拆字算命取痣的,總之九流三教都有。還沒走到青羊宮,在金河街上就提前感受到花會的氣氛了。金河街上的氛圍就是趕花會的前奏,這裡有點像花會的第二會場。說來好笑,好些初次來成都趕花會的外地人,就認為這裡已經到了花會現場了。

老成都趕花會的那些事

劃甘蔗

四、劃甘蔗

過十二橋走西郊河西岸便道去二仙庵的途中,靠近河邊有一片田壩,它是在趕花會期間,專門騰出來過人的。有人就在這塊田地裡擺攤設點,賣風車車的,賣竹笛、洞簫或土單簧管的,還有賣白麻糖的,賣肺片和大頭菜串串的……其中最多的就是賣甘蔗的小攤。

劃(音“花”)甘蔗這個遊戲花錢不多,歷來是成都小娃娃乃至年青人的愛好。劃甘蔗前要選好甘蔗,以直、高、粗細適當為宜。先讓攤販過秤或按質估價,雙方把價格談妥或過秤後就可以開始劃甘蔗了。劃甘蔗的刀由攤販提供,樣式五花八門。甘蔗刀要輕重合適,只要拿起來蹭手,娃娃們用起來不會感到沉重就行。

劃甘蔗前有兩種方法來決定所有參與人劃甘蔗的先後順序:一種方法是,參與劃甘蔗的人要先聚在一起“識拳兒”(划拳),以此來決定劃甘蔗的先後秩序。第二種排位方法是,過秤後,賣甘蔗的人把甘蔗稍砍去後,拿著甘蔗隨便一扔,一人接住甘蔗,其他人順著接住甘蔗人的手上虎口往甘蔗頂端移動,就這樣一直往上輪流抓握甘蔗,最後抓握到最頂端的那人就是第一個劃甘蔗的人。

《行腳成都》已經有兩期刊登了劃甘蔗的細節描寫,我這裡就不再耽擱讀者的時間了,感興趣的讀者可移步前往觀看。

小學時,班上大都是家住少城的同學,同學們一有空就要約到一起去趕花會。雖然趕花會期間氣候還不太熱,可是那時候游泳的癮很大,要是天氣稍好出點花花太陽,就要去十二橋西郊河上或去上游一個叫作“島北”的河灣裡游泳。游泳前要是氣溫較涼,就湊錢在河邊的一個醬園鋪買一些泡魚辣子大家分而啖之。辣子一進嘴嚼幾口就辣得面紅耳赤渾身燥熱,立即飛奔到晉康橋(原十二橋)跳上橋欄杆,以飛燕式從橋上跳入水中,一直游到成都冰廠發電站前爬上岸,這叫拉長灘。有時還在河邊打泥巴仗,打水仗,經常玩得得意忘形,甚至把趕花會的事情都忘得一乾二淨了。

老成都趕花會的那些事

花會所在地位置圖

五、成都花會主辦地

在青羊宮以東、二仙庵以南、青羊正街以北和西郊河以西這個夾角地帶有一片楠木林和空地,這就是青羊場中歷來的“花市”,現在叫作“文化公園”的地方。平時這裡是農村集市,“花會”期間作為展覽和物資交易的場地,這就是自唐宋以來成都花會的傳統主辦地,一千多年以來會址從未變動過。

老成都趕花會的那些事

飛車走壁雜技

六、馬戲團與飛車走壁團

趕花會期間經常有雜技團或飛車走壁團,在二仙庵旁邊一個楠木林空地上搭臺演出。在演出前,雜技團總會派出自己的銅管吹奏樂隊,在門口售票處吹奏音樂,以營造歡樂愉快的氣氛吸引觀眾購票。在節目演出過程中,樂隊移至場內配合雜技演出,以營造氣氛。雜技演出場地是成都花會中最熱鬧最歡快的地方。在進入二仙庵之前很遠就能聽見雜技團樂隊的吹奏音樂聲了。

建政前,成都曾有相當多的雜技藝人或組團或個體在成都市內、外,如皇城壩兒及郊區各鄉場演出掙錢餬口。當時成都市內的雜技藝人不少,我至今還記得的僅有一位,他是一名扮演小丑的演員,姓朱人稱“朱寶器”。成都人口頭禪把愛耍寶的,喜歡逗人發笑的人稱為“寶器”。他家住小南街,我讀小南街小學的時候,基本上每天都會遇見他在人民公園小南街側門處內側的苗圃內練功。眾所周知,小丑演員的雜技技術都是相當全面和精到的,朱寶器長得一表人才,年輕帥氣,身材健美,渾身疙瘩肉。他每次出場都會贏得觀眾熱烈的鼓掌聲和笑聲。他的舞臺服裝,特別是那雙鞋子和臉部妝容,就是按照卓別林先生舞臺形象為模板來化妝的。只要他一出場,觀眾們看見他的形象,就會立即興奮起來。

我記得他的單槓動作既滑稽難度又高;還有他的自行車和高腳獨輪車車技,以及爬杆表演都是驚心動魄的。總之他的每次出場都能壓得住陣腳。他的丑角表演有著獨特的別開生面的藝術欣賞價值,其技巧動作和插科打諢的幽默表演給觀眾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表演中,他打算幫同事們搬道具時顯得那樣笨手笨腳,憨態可掬,其實他的本事最大,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他所在的雜技團每年都會在花會上演出,後來成立了成都市雜技團,好像他也是其成員之一。我曾經在東丁字街成都市雜技團那個圓形劇場裡看到過他的表演。

河南靈寶飛車走壁團也曾經來到花會演出過。

老成都趕花會的那些事

花會公安展覽內容介紹

七、公安展覽

新政後那幾年的花會,為了避免落入資產階級地主階級名詞的避諱,不叫花會而叫物資交易會。在展場的佈置上比起過去好的方面是設立了若干新的展覽館,如工業展覽館、農業展覽館、輕工業展覽館和最引人注目的公安展覽館。

各個展覽館都是由楠竹搭制的房屋桁架,棚頂鋪上厚厚的麥草,簷口修剪得很整齊,四周圍上竹篁席作為牆壁。每個展覽館都吸引了非常多的參觀者,展館門前廣場上總是擠得人山人海的。

記得最吸引人的幾大展覽館之一是“公安”展覽館。每年該展覽館都是人山人海的,好不熱鬧。

展覽館中展示的內容大都是當年或歷年來全國鎮壓反革命,清匪反霸,朝鮮戰爭,社會治安和反對蔣介石勾結美帝國主義,派遣特務竄犯大陸被抓住後的情況展覽。以及1950年在成都東郊甑子場(洛帶)、龍潭寺、石板灘等地發生的袍哥、土匪暴亂展覽。在展覽會上展出了大量的手槍、步槍、大刀、手榴彈、迫擊炮、輕重機槍等等武器彈藥和電臺實物。

會場上特別吸引觀眾的是有關中美合作所的展覽。其中美、蔣特務、男扮女裝的王瓊,最容易引起參觀者的興趣。在公安展覽館區域內一個很大的天井裡,一端搭了一個臺子,臺子上放了一張化妝臺,一張書桌和一把椅子。一副摩登女郎打扮的王瓊端坐在椅子上,他在麥克風面前,女聲女氣地介紹起自己的身世和從事特務工作的內幕。他每天要按規定講幾場,中間有休息時間。

此人實際上是個男兒身,據他自己交代,他從小就被國民黨軍統特務收養,平時就給他打針吃藥,把他按照女人來塑造。在專業上專門有人為他上課訓練,按照特務來培養。

展會上有他過去全盛時期的照片,卷卷頭、細眉、非常光生精緻的一張女人臉,讓人看起來他就是一位楚楚動人的漂亮女人。那時候他的頸子上根本看不出來男人特有的喉結,新政後,陰差陽錯沒有跑脫,潛伏了下來,因為沒有了維持女性特徵的藥物,自己逐漸有了男性性徵:說話聲音變粗,胸部變平,特別要命的是喉結逐漸變大,長出了鬍鬚,引起了周圍人們的懷疑而被舉報。把他抓獲,這才有了他在展覽會上現身說法的表演。那一年的花會空前熱鬧,走到哪裡他都是人們議論的話題。還有許多細節,由於年生久遠已經遺忘不能提供出來,希望讀者原諒。

老成都趕花會的那些事

農業展覽館

八、農業展覽

五十年代初期農村成立互助組,緊接著成立初級合作社,再到高級合作社。又在農村推行科學種田,制定了水、土、肥、種、密、保、公、管的農業八字憲法。

記得有一年政府推行深耕細作,那一年的花會展覽就是圍繞著這一主題而進行宣傳的。會上還展出過雙輪雙鏵犁,在會場外還專門闢出一塊地來與老式單鏵犁進行比較表演。許多老農看了又看,比了又比,確實比老犁頭深耕得多,對新式農具信服了。可是這種雙輪雙鏵犁最終並未得到推廣,其原因還是農民手頭沒有錢,買不起,直到現在好些地方農村,仍然還在使用中國農村已經使用了上千年的單鏵犁。

展覽會上還展示了四川各地出產的土特產品的食物和風土人情的照片,以及新舊社會農民生活對比的圖片展覽。其中對古藺農村的介紹令我終生難忘。當時的古藺縣是中國貧困農村的典型代表,它地處川南大山區,交通不便,多民族雜居,赤貧人口眾多,有討口子出在古藺縣一說。我初中的音樂課本中有一課就是學習川南古藺民歌《尖尖山》。恰好在農業展覽館中古藺部分的一個展板上介紹了這首歌,並打出了歌詞:“尖尖山啊,二斗坪,苞谷饃饃脹死人,彎彎路,密密林,茅草棚棚芭芭門,要想吃乾飯舎,萬不能,萬不能!”展板上共計配有三張寸草不生的古藺大山、茅草窩棚和苞谷饃饃的照片。

青羊宮花會上的農業展覽對當時的農業生產起著重要的指導和促進的作用,效果十分明顯,後來就把農業展覽館固定下來,作為長期展覽館使用。為此還淘汰了原來的茅草蓆棚簡易展覽館,在一環路東邊,青羊宮牆西邊,省醫院對面,修建成正式的農業展覽館,供長期展出使用。

老成都趕花會的那些事

清末明初花會花展地

九、花展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成都人都愛花,只要房前屋後稍有空閒土地就會種上花。即便沒有土地的人家,也會時不時地從花市或從走街串巷的花農挑擔中或買花姑娘的花籃裡購買鮮花,把它們或插瓶或移栽到花盆內欣賞,所以成都的花農和買花人特別多。成都郊區有專業的種植戶和賣花人,靠種花、賣花和製作盆景為生。

成都有著悠久的種花歷史,唐、宋時風氣已盛。杜甫在居住成都期間,真正感受到了成都百姓以花為樂、以花為愛、以花為美和以花為生的樸素情操,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的不朽詩句。宋代陸游更寫有:“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的佳句。詩中反映了成都西門外,從青羊宮到浣花溪這一大片區域裡,已是當時大量種植花卉的地區了。

花農種花是為了賣,買賣集中的區域就會成市,成都的花市早在唐代以前就已興起,特別是在青羊宮附近,早已形成了花卉的專業集市——花市。一篇介紹成都青羊宮花會起源的文章中寫道:唐人肖遘於公元881年寫的《成都》詩中就有“月曉已聞花市合”的詩句。南宋時,成都花市已經相當繁榮了,趙拃在《成都古今集記》中寫道:“成都二月花市,各地花農闢圃賣花,陳列百卉,蔚為香國。”其時,成都的花市較多,以南郊和青羊宮花市最盛。成都青羊宮的花會就是在唐代花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買賣花卉和種子攤檔的陳列格局和經營方式,與現在花卉市場的方式基本未變。也是進門就是一個簡易的竹棚,竹棚後面或側面的空地裡開闢有花圃,臨時種植有花卉植物,地面或臨時搭的架上放有盆景。

我兒時喜歡種花,彼時唯一能夠買到花種的地方就是青羊宮花市。記得第一次獨自去花會購買雞冠花種子就不順利,買回來把種子撒下,幾乎隔天澆水,每天巴心巴肝望著地裡,很久都不見嫩苗出土。失望之際曾把土刨開,看見種子依然故我,明白了這種子發不了芽了。有人說是賣家為了勾引買家再次去他的攤位上購買好多賺錢,故意把種子用開水燙過 !我想這不太可能,未必市場上就只有他這一家在銷售雞冠花種子?最大可能還是花朵沒有授粉的緣故,是天災而不是人禍。後來又陸續買過一些花種子和菜種子自種,如十三太保、晚香玉、香蔥、菠菜等,都乖乖地發了芽,開了花,甚至結了果。

老成都趕花會的那些事

花會的餐館

十、飲食

錦城——成都是全國食客們嚮往的地方,一年一度的花會,更是人們享受饕餮盛宴的絕佳場所。新政前花會上的各家餐館、小吃,參會都比較隨意,有的並不是年年都來,新政後每年參會的基本上都有那些商家,好像攤位地址都是固定不變的,從數量上講商家每年都有逐年增長的趨勢。

花會期間,有些名小吃幾乎年年參會從不缺席,如石板灘的糖油果子(天鵝蛋、油果子)、龍潭寺的三大炮、啞巴牛肉焦餅、洞子口張涼粉、賴湯圓、郭湯圓、韓包子、夫妻肺片、葉兒粑、痣鬍子龍眼包子……

素有“錦城小吃甲天下”的成都市,不僅僅只有小吃甲天下,而且“大吃”也是天下數一數二的,川菜就是中國三大菜系之一。幾乎成都市的所有知名餐館都會在花會上租用場地,搭灶經營逐個亮相。我記得的有朵頤餐廳、竟成園、努力餐、味之胰、竹林小餐、努力餐、姑姑筵、香風味、利賓筵……餐廳之多,數不勝數。這些餐廳或餐館租用的棚子大小不一,大的要佔用幾十米的長度,只見室外旌旗招幡搖動,室內五花十色,酒肉之香味雜陳,令人垂涎。有的棚子小,小的只有幾米開間的棚子,別看棚子小,食品單一,可是顧客盈門,川流不息,翻檯率相當高,他們打的是短、平、快。

由於這些餐館在花會里集中經營,各個餐館都會施展渾身解數,派出最強的廚師和堂倌隊伍,施展強而有力的營銷手段,增加營業額就是他們的最終目的。

現在好些人都認為糖油果子、三大炮是老成都市區內的名小吃,其實不然!過去要是花會停展期間,在成都市區內是很難買到這兩種小吃的,要想吃到它們,只能在龍潭寺鎮或石板灘鎮的逢場天才能見到。這兩處地方屬於成都的遠郊區,交通又不方便,大部分成都人可能終身都沒有去過,更別說吃到糖油果子三大炮了。

走在花會上的小吃展區,老遠就能聽見從三大炮商鋪裡發出的砰–砰、砰聲和銅盤跳動的鐺–鐺、鐺聲。一份三大炮就在一長兩短的碰撞聲中誕生了。這兩類稍有延遲的碰撞聲幾乎疊加在一起,它們具有了真正的環繞聲和震撼人心的悅耳的全頻帶聲音效果,這才是人類舌尖上的味覺與聽覺盛宴的一種超自然享受。

泡製三大炮最重要的一步,是在製作過程中的最後一步。堂倌左手抓住一條呈條狀並舂爛了的糯米糰,從虎口處擠出一個糰子,用右手捏住這坨窩子,將其對著一個抹了油的、用生漆漆成紅色的一個大掌盤用力甩將出去,接著再從虎口處擠出一坨糰子連同左手剩下的糰子,先後兩次再向那個紅色大掌盤甩將出去。這時三坨餈粑先後在掌盤上發出三聲肉肉的悶響,同時掌盤上凌亂放置的銅茶船,又相應地發出基本上聽不出來的稍有延遲的三聲銅盤相碰的清脆金屬聲。聲音以後,成糰餈粑又相繼跳入盛有熟黃豆粉的一個竹簸箕內。這餈粑粑經過三番五次的揉搓、捏揪、碰撞、跳躍、滾動和混合(與黃豆麵),這種餈粑與普通餈粑更具不同的口感。再加入特製的紅糖水和炒芝麻作為調料,這味道對於沒有吃過三大炮小吃的人來說,不是可以想象的,也不是現在所謂的揪三坨餈粑,摻入紅糖水就端上桌的虛假名小吃“三大炮”可以媲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