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IP、文化新地標接連誕生 成都新都如何打造世界文化名城建設樣本

“音樂之城”維也納、“浪漫之城”巴黎、“文學之城”愛丁堡、“電影之城”洛杉磯……每一座世界文化名城,都有其特定歷史階段的時代表達。

成都新都,是古蜀國“三大名都”之一,建城史可追溯至2800年前,有“明代第一才子”之稱的楊升庵,正是從這裡走向全國,成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文化巨人”。

如今,升庵文化已是天府文化的構成元素之一,也是新都的一張靚麗城市文化名片。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獨特印記,更是城市的根與魂。一座城市的建設發展能否與其特色文化內涵一脈相承,讓文化賦能人、城、境、業的多元更新,事關城市是否具備永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近年來,成都提出塑造“三城三都”的目標,作為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時代表達和現實路徑。在此背景下,新都區對標世界文化名城建設目標,創造新供給、激活新消費、培育新動能,擦亮了一張又一張城市文化新名片,天府沸騰小鎮、斑竹園足球音樂小鎮、hyperlane超線公園等特色文化IP接踵而生,豐富著新都高質量建設現代化國際範成北新中心城區的文化內涵。

特色文化IP、文化新地標接連誕生 成都新都如何打造世界文化名城建設樣本

成都新都區 新都區供圖

火鍋+音樂+綠道 探索網紅小鎮“沸騰”模式

月初的國慶中秋假期,人氣網紅打卡地天府沸騰小鎮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共接待遊客31萬人次、營業收入達3283萬元,同比增長45%。

數據顯示,自今年復工復產以來,憑藉涵蓋自然生態、餐飲消費等多維度業態,天府沸騰小鎮已吸引遊客超過300萬人次、營業收入達3.98億元。

業內人士分析,新都區聚焦火鍋這一獨特美食文化IP,創新融入音樂文創、山水園林、燈光夜景等沉浸式消費場景,為創新川派餐飲發展、激發消費需求、調動內需潛力提供了可參考、可借鑑、可複製的“沸騰”模式。

這片原本位於成綿高鐵和繞城高速夾角區域內開發難度大、利用價值低的城郊閒置用地,是如何變身成為網紅景點的?

據瞭解,早在規劃之初,天府沸騰小鎮就以公園城市建設為導向,按照4A級景區標準實施小鎮產業佈局、土地利用、生態空間、區域協同“四合一”總體規劃,有效規避了因道路噪音、路橋限高等因素導致的城郊閒置用地普遍面臨的難題,實現區域土地空間的集約高效利用。

2017年,天府沸騰小鎮率先打造全省首個園林式火鍋瑪歌莊園,並迅速形成帶動效應,小鎮當年實現客流量250萬人次、營業收入2.45億元。

此後,新建的23公里天府綠道和錦城綠道,將天府沸騰小鎮與周邊區域已有的熊貓基地、漫花莊園等景區和近郊熱門景點串聯成可進入可參與的綠色開放空間,通過融合餐飲、熊貓、音樂、賞花、夜遊等多維度業態,這裡很快就成為能夠滿足不同消費需求的近郊旅遊聚集區。

“天府沸騰小鎮實現了生活場景、生態場景、消費場景‘三景融合’,這就避免了傳統近郊特色小鎮與城區割裂的不足。”新都區商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在多業態融合發展路徑中,生態價值是天府沸騰小鎮規劃建設的首要考量。

“我們不需要造個景觀為火鍋經營服務,而是成為綠道生態園林的配套,讓人們在綠道沿線也能享受美食、音樂和文化。”在天府沸騰小鎮瑪歌莊園總經理付偉看來,這片曾經的荒地能夠變身成為“中國夜消費最有魅力街區”,綠道是一個重要的加分項。

而憑藉“火鍋+音樂+綠道”的創新模式,天府沸騰小鎮也成為城市綠道體系轉化為綠色經濟的典型示範樣本。

“體育+”賦能產業發展 打造鄉村足球振興樣本

賽事名城,是成都“三城三都”建設的重要內涵,也是新都區正著力打造的一張特色文化標籤。

10月11日,2020—2021國慶冰雪樂中國冰雪國家集訓隊隊內系列對抗賽(四川站)剛落下帷幕,相隔不到一週,10月16日,另一項全國性賽事——2020年全國射箭錦標賽(室外)又在新都啟幕。

眼下,總建築面積97412.7平方米、新都最大的體育場館綜合體香城體育中心竣工在即。屆時,成都又一個體育地標“連體雙館”將在香城呈現。一個又一個大型專業賽事接連落地,為新都即將承辦的首個國際性專業賽事——2021年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水球項目提前熱身。

如火如荼的場館建設之外,“體育+”產業項目也在不斷創新擴容。

沿北星大道向北,在新都尖鋒運動公園旱雪場內,坐落著一個總高43米、總長度112米的大跳臺,這是目前中國最標準的旱雪訓練大跳臺。在這個西南地區最大規模的旱雪場裡,每年都有數十支國家級和省級滑雪隊前來訓練比賽。

與此同時,依託產業資源聚集優勢,位於新都工業區東區的成都尖鋒旱雪體育設備有限公司業績十分可觀。該公司總經理張魏介紹,“目前我們產品已安裝了40多個旱雪場地,出口俄羅斯、美國、加拿大的訂單生產任務正在陸續完成。”

另一邊,在“成都足球第一村”——斑竹園街道三河村,通過舉辦一場場鄉村足球賽事,直接帶動本地特色農產品銷售的探索正不斷落地顯效。

據瞭解,三河村已連續兩年舉辦“柚寶杯”青少年足球聯賽,累計132支球隊、1412名青少年球員參賽;近年來先後舉辦658場成人業餘聯賽,累計182支球隊、4425名球員參加。

這些以當地特色農產品柚子命名的“柚寶杯”等足球聯賽,不僅為三河村及周邊區域聚集了大量人氣,同時也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村民收入。據統計,依託足球產業,三河村2019年新增就業崗位300餘個,村民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12760元增長到2019年的23423元。

近年來,新都的體育產業發展十分迅速,輪滑、旱雪等時尚體育項目相繼落戶,為新都經濟帶來了新的活力,為區域發展帶來全新的動能。事實上,2020年也是新都區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的關鍵之年,在成都市加快世界賽事名城建設步伐和舉辦2021年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的全新契機下,聚焦足球、乒乓球、冰雪、微馬、輪滑等重點項目的體育產業融合發展步伐正加快邁進。

多業態有機融合 探索生態價值轉化新機制

不僅僅是美食和賽事,數千年曆史長河在這片“香城寶地”積澱下的文化底蘊,有著極其豐富多元的文化內涵,“狀元府第聞書香、滿城桂蕊沁花香、寶光古寺悟佛香”,無論是位列長江流域“四大佛教叢林”之首的寶光寺,還是享有“西蜀第一湖”美譽的升庵桂湖,抑或是被譽為“漢代第一俑”的東漢擊鼓說唱俑,無不彰顯著新都獨特的人文魅力。劍指世界文化名城建設目標,新都同樣也在多點發力、全域融合。

比如,在音樂和文創方面,圍繞“天府文脈、樂創新都”城市文化品牌,以音樂文創產業“一中心三基地”為核心,加快建設天府文化音樂文創中心,雲圖電競總部、川音藝谷、夏河溪文創聚落等文創項目載體加快落地;在文化和旅遊方面,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快樂週末·百姓舞臺”,創立8年來共成功舉辦各類惠民演出1078場、各類基層培訓2000餘次,民眾參與100餘萬人次,以品牌效應助推文旅產業大融合……

“文化民生的內涵就是人民群眾所喜愛的、所關注的與自己有切身關聯的文化表達形式和內容。政府就是要調動資源和優質,打造一個百姓參與其中的文化品牌活動,這樣才能做實文化、做強文化、做活文化。”新都區文體旅遊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在新都,還有一個百姓隨時隨地可以參與其中的文化載體——無處不在的城市公園和綠地。

據瞭解,按照“建設公園城市、體現生態價值、傳承天府文化、發展綠色經濟”思路,新都正充分發揮作為新晉中心城區在空間、生態、資源上的優勢,積極探索生態價值轉化新機制新路徑,為成都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提供“新都樣本”。

數據顯示,以“成都北部生態綠肺”為建設目標,新都全區已建成綠道200公里、小遊園微綠地25個、公園城市示範街區5個,園林式居住小區23個,悅動活力公園1個,2020年以來,已打造18公里綠道網絡體系及毗河綠道·泥巴沱公園、毗河綠道·音樂文創公園、天府沸騰小鎮、音樂小鎮等特色點位。

上世紀7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雷·奧登伯格曾提出“第三空間”的概念,即在居住和工作地點以外的非正式公共聚集場所,如酒吧、書店、咖啡館、城市公園等。在雷·奧登伯格看來,“第三空間”是人與人聯結的平臺,是“家庭客廳的延伸”,在這樣的空間裡,人們能夠盡情放鬆,自由自在地休閒與生活。

如今,這一概念在兼具現代化與國際範特質的新都落地實踐。

今年一季度,成都市啟動了一大批重點項目,其中備受期待的超線公園項目,以國內罕有的2.4公里長的街區特色、中國流行音樂教父級院校四川音樂學院的強大文化基因、以及成都太古裡核心操盤團隊再度傾心力作的核心優勢,引發各界關注。

超線公園項目總經理陳雷介紹,“公園商業並不是將公園與商業簡單疊加,而是兩者的有機融合。我們希望利用公園帶給商業開放漫步的購物體驗,讓商業為公園注入不一樣的社交元素,將其背後的人、城、境、業完美融合。”

而這也恰好與新都秉持的文化營城邏輯相契合。可以預見,在古蜀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多元碰撞中,未來的新都,還有更多期待。 程曉玲/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