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勞的昏君”-崇禎,亡國之君一點也不冤

公元1644年3月18日,崇禎十七年,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檢留下遺詔

“勤勞的昏君”-崇禎,亡國之君一點也不冤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正是這份遺詔給後人留下了太多的遺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一直以來成為人們對崇禎皇帝的最高評價。滿清入關以後編寫明史,對崇禎也有很高的評價,《明史·本紀第二十四》記載:

“勤勞的昏君”-崇禎,亡國之君一點也不冤

帝承神、熹之後,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勢已傾,積習難挽。在廷則門戶糾紛。疆埸則將驕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潰爛而莫可救,可謂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臨朝浩嘆,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僨事。

數百年來崇禎皇帝留給後人的印象一直是一個勤儉節制、事必躬親的明君形象,可惜明朝帝國大廈將傾,朝廷之內黨派相爭,朝廷之外兵疲將驕,四處流寇群起,他無力力挽狂瀾,最終煤山自縊,以志殉國。

“勤勞的昏君”-崇禎,亡國之君一點也不冤

明朝的滅亡真的跟他沒有關係嗎?真是他的命不好嗎?

崇禎作為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不管是明人或者是清人所寫的歷史都對他的評價很高,乃至李自成在起義後的檄文中也寫道”君非甚暗“強調自己起兵並非皇帝昏庸,而是反對這個制度。明亡之後,人們都把他當作明君聖主。嶺南派詩人屈大均寫道”

先帝宵衣久,憂憤為萬方。

“這哪是寫亡國之君,明明就是勵精圖治的明君形象。這些說辭中固然有許多的感情因素和民族情節,但是崇禎確實是帝王中的勞模,那為何他所有的努力,所有的夢想,所有的勤勉,所有的執著都換不來帝國的中興,反而使大明帝國到了無以復加的滅亡呢?

一:性格

顧城在寫南明史的時候,很明確的指出了這一點,崇禎性格有問題,大明王朝雖是氣數已盡了,但是也有力挽狂瀾的機會,崇禎的性格註定了悲劇的開始。

“勤勞的昏君”-崇禎,亡國之君一點也不冤

1.明思宗朱由檢1610年正月出生,父親是”紅丸案“的主角朱常洛,5歲時母親劉氏被父親仗殺。祖父萬曆皇帝從一開始就非常不喜歡朱常洛這一家子,朱常洛雖然是太子,但太子之位並不穩固,常年處於驚恐之中。年幼的朱由檢常年生活在陰影之中,從未享受過天倫之樂和家庭的溫情,從小圍繞在身邊的只有太監和宮女。這導致了他的性格孤僻木訥,不愛跟人講話。等到朱常洛終於登基了,很可惜,紅丸案直接要了他的性命,皇位傳給了他的哥哥朱由校,也就是天啟皇帝,天啟這個人是一個控制力極差的人,從小就沒有自制能力,唯一的喜好就是做木匠活,把朝政大權都交給了魏忠賢處理,在他的眼裡大明江山都不重要,更何況這個弟弟了,更是無人問津。

2.崇禎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童年處在爺爺萬曆的冷遇之下,少年處在閹黨的陰影之中,完全談不上父母之愛,兄弟之情,反倒是親歷了太多的陰謀和波折,”紅丸案、移宮案、閹黨之亂“等等,而這些事情都有很深的政治陰謀。所以導致了他嚴重的人格分裂症,崇禎皇帝具有雙重性格,一方面自尊心特別強,刻薄寡恩。另一方面無法掌控自己的情緒,脆弱敏感又多疑。這些性格導致了他後來一切的所作所為完全聽不見別人的意見,在重大的決策面前優柔寡斷猶豫不決,事情失敗以後又怨天尤人。這些就是他在位17年中的表現,最終消極倦怠,把一切交給命運安排,這種性格不要說是大明帝國的舵手,就算是一個普通人也是非常致命的問題。

二:吝嗇

1. 崇禎的節儉是出了名的,與其名說是節儉,我覺得實質上是吝嗇,崇禎小的時候練字,在紙上拓字,把紙張蓋在字帖上寫字,如果紙張很大蓋的字帖很小,他一定會將紙的一邊對齊寫,寫滿之後再挪動紙張,把整張紙都寫滿了以免浪費。身為帝王之家,按說這麼節儉是十分可貴的品質,但如果觀察了這個人的大量行為之後他真的是這麼節省,那作為以後的帝王他就註定失敗了。為了節約,他還時常派人出宮採購物品,回來之後按照價格逐一比對價格。

作為一國之君如果這是政治作秀的話那很好,但是崇禎骨子裡就是這樣的人,那真的很可怕,這種守財奴的思想對於帝國中興的願望來說是致命的。

“勤勞的昏君”-崇禎,亡國之君一點也不冤

2. 崇禎登基之初,他的這種吝嗇就表現的一覽無餘,作為一個帝國正常開支肯定是很大的,崇禎做了一個決定,裁剪驛站節省開支。驛站是什麼我們都知道,傳文書的,信息及時傳達的中轉站。明末的時候固然是出現了很多弊端,驛站養了不少閒人,但這些驛站的人都是些什麼人呢?

《明季北略》裡有明確記載

”祖宗設立驛站,所以籠絡強有力之人,使之肩挑揹負,耗其精力,銷其歲月,糊其口腹,使之不敢為非,原有妙用。“

也就是說,明朝設立驛站的主要目的是給這些孔武有力,矯捷善走的人一口飯吃,消除國內的不安定因素,這樣就避免他們聚集起來鬧事了,這才是最大的作用,然而,崇禎下令全部裁撤,這一下,這幫人全部失業了,怪誰?他們只能恨政府,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也由此而來。那這翻裁減有沒有給帝國省錢呢,省了,整體算下來平均省了30萬兩白銀,大約是皇宮一個月的開銷。

我們不禁要問一下,這些錢是你崇禎皇上該省的嗎?節儉的品德成了一把利劍,直插帝國要害。

“勤勞的昏君”-崇禎,亡國之君一點也不冤
“勤勞的昏君”-崇禎,亡國之君一點也不冤

3. 崇禎17年,李自成號稱的百萬大軍浩浩蕩蕩從西北而來,明朝各個重鎮皆都失手,眼看大明帝國的心臟已成李自成的囊中之物。在這緊要關頭,崇禎無計可施,在萬千決策中找到了一條好的辦法,他緊急召見吳襄商量退敵之策,關寧鐵騎是大明王朝的王牌部隊,按當時的情況來看,吳三桂率軍迴歸以解北京之圍不可謂不是一條好的計策,但在決策已出的情況下,崇禎又犯難了,沒錢,軍費100萬兩,當時的國庫只有40萬兩白銀,這100萬兩可以說是救命的錢,但是崇禎說沒錢

。那他到底有沒有錢呢?事實上崇禎的內堂(私房錢)是有錢的,後人好多都說這是對崇禎的栽贓、汙衊,其實從後來的時局發展一探便知。首先,崇禎多次向戶部要求解決軍費問題,大臣一再懇求崇禎拿出內堂的錢以解燃眉之急,左都御史李邦華甚至直接對崇禎上書直言

“社稷已危如累卵,皇上還自吝惜身外之物,皮之不存,毛之焉覆。”

然而崇禎顧左右而言他,毫無半點拿錢的意思。第二,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後,光在崇禎的內堂裡就搜出白銀3700萬兩,黃金、珠寶還未完全統計。眼看最有希望的一次機會也白白的丟失了,這是誰之過,就是這樣一個勤勉的皇帝面對自己的江山也不願拿出自己的錢充當軍費,在我看來實屬活該。

“勤勞的昏君”-崇禎,亡國之君一點也不冤

大明江山到此地步再指望殺雞取卵,涸澤而漁嗎?你自己的江山都不要,百官和百姓又憑什麼拿錢?到此,整個大明朝出現了罕見的一目,北京城內的所有府邸都紛紛貼出告示賣房產,從皇帝到大臣集體哭窮,真不可謂不是一出活生生的歷史鬧劇,而導演這出鬧劇的就是崇禎本人。

三:君臣關係

1.崇禎終其一生都沒有跟群臣建立起來深厚的感情,他始終用“賢臣不愛財,武將不惜死”這種空洞的儒家道德去要求群臣。但明末的社會早已政治黑暗、官員貪婪、軍隊低能、經濟凋敝。這種空洞的口號能從根本上改變什麼呢?

“勤勞的昏君”-崇禎,亡國之君一點也不冤

2.他自己事必躬親,他信不過任何人,他也非常的不自信,因為不自信所以不信任任何人,他對身邊發生的事情越來越敏感,經常讓大臣處於兩難的境地。他看不起無能平庸的大臣,但如果臣子表現的精明能幹,他又會猜疑臣子看不起他。比如袁崇煥,崇禎和袁崇煥兩個人的關係很微妙,他覺得袁崇煥看不起他,正是這種矛盾又敏感的性格造成了他最終的結局。

“勤勞的昏君”-崇禎,亡國之君一點也不冤

3.崇禎在位17年中,

任用過50個內閣大學士,13任吏部尚書,8任戶部尚書,17任兵部尚書,16任刑部尚書,13任工部尚書,監察院左都御史更是換了132個,這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記錄,換來換去他對誰都不滿意,最終煤山自縊身邊只剩下了一個老太監。朝廷內部如此,領兵的將領也是如此,明末的賢臣能將也是有的,袁崇煥、楊嗣超、孫傳庭、盧象升、洪承疇、熊文燦、陳新甲哪一個都是能獨當一面的人才可惜無一人善終。袁崇煥殺了個毛文龍,在皇太極如此拙劣的反間計下被崇禎殺掉,崇禎自毀長城,所謂的兵家大忌他一犯再犯。

“勤勞的昏君”-崇禎,亡國之君一點也不冤

四:當崇禎的理想無法實施,無力改變大局的時候還沒有反思自己,一邊對朝臣胡亂猜疑痛下殺手,一邊又自責懊悔。這兩種性格來回交替,不但加深了自己的痛苦,還讓群臣人人自危。只留下“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是亡國之臣”的無盡抱怨。

“勤勞的昏君”-崇禎,亡國之君一點也不冤

我不敢否認明朝之亡亡於萬曆,但崇禎作為大明帝國的最後一任皇帝,他對帝國的覆滅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果是太平盛世他的這些缺陷可能不是致命的,但

是在歷史的重要關口,他的皇帝做的一點也不合格,崇禎我覺得沒必要把他拔的太高,他只不過是個“勤勞的昏君”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