悽慘的背鍋俠

公元1125年,當時的金國大舉南侵,攻打北宋。腐朽的宋軍在強敵面前毫無戰鬥力,將帥率先逃跑,金兵進展極為迅速,沒過多久就打到了離南宋都城十日路程的中山府了。此時的京城也是風聲鶴唳,人心大亂,在危機之時,宋徽宗一方面下罪己詔以挽回人心,另一方面接受了大臣的建議,決定傳位給太子,希望宋王朝可以轉危為安。

太子趙桓雖然在當時並沒有參與多少政事,但對當時的局面已是洞若觀火。他受任於危難之際,奉命於呼吸之間,明知道自己沒有力量扶大廈之將傾,與其做亡國之君,倒不如干脆不登大位。於是幾經推辭,甚至鬧出了許多鬧劇。但還是拗不過自己的親生父親,被迫登上了帝位,他就是宋欽宗。

悽慘的背鍋俠

與徽宗荒廢朝政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欽宗即位之後,每天都臨御便殿,廷見群臣,批閱四方奏報和市民所上章疏,常常忙到半夜方才上床休息。其個人生活十分簡樸無所嗜好。為了穩定內部政局,趙桓首先罷免了徽宗寵信的六賊。其次是下詔鼓勵臣僚乃至平民上書言政。對這些意見,他聽進去了不少,並採納了一些。

但是,趙桓即位所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如何抵禦金軍的進攻。恰恰在這一重大問題上,他的態度遠不如前者。在指揮權問題上,他拒絕了主戰派大臣李剛提出的由他統一指揮軍隊的要求。導致指揮權不能統一,各部隊作戰不能協調,無法配合。許多能打贏的仗不能取勝,不該敗的卻大敗而歸。打敗仗以後,趙桓把戰事失利之責歸結於李剛,並罷免了其職務。這種行為使汴京的人民極為憤怒。人們紛紛要求堅持抗戰,恢復李剛職務。

悽慘的背鍋俠

迫於群眾的壓力,宋欽宗只好宣佈恢復了李剛的職務。李剛被重新啟用後,馬上整軍經武,傾全力禦敵,次日打退了金軍的進攻。金軍也退出了京師附近,但是攻宋的戰爭並未停止。

時局不明的情況下,趙桓竟然聽信了主和派的建議,希望用忍辱負重換來自己的苟且偷生。於是撤掉了李剛的職務,主戰派也基本被排擠出了朝廷。對外防守沒有做絲毫的準備。

悽慘的背鍋俠

於是在8月,金軍第二次圍城的時候,汴梁城就被金軍很快的攻破了。終是替自己的父親背了黑鍋,當了亡國之君。縱觀趙桓登位以來,雖然沒有什麼大奸大惡,還做了一些比較好的事情,但他性格上軟弱寡謀,多疑多變,對一些重大問題的處理猶猶豫豫。由此可見他的政治才幹十分平庸,這類君主在太平盛世或許能夠守成,但在亂世指望他能力挽狂瀾是不現實的。北宋終是在金兵的 進攻之下,走向了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