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黃河的記憶:石牛人的四十五載奉獻歌

石牛人的四十五載奉獻歌


石牛溝村,以村中央的一塊巨石形狀酷似牛而得名。它座落在下

冶鄉西南角的逢石河與黃河交匯處。這裡和新安縣搭界,著名的八里衚衕風景區就在這裡。

石牛溝村方圓18公里,地下有煤炭資源,地上有林業資源和牧坡。

解放以來,該村的養牛養羊業一直在鄉里處領先地位,去年還被評為下冶鄉的養殖業先進村。但由於這裡是小浪底水庫的淹沒區,近來村民們正在為搬遷工作做著各種各樣的準備。當我們沿邊行記者組來到這裡時,果園裡的蘋果樹盛花期剛過,坡上到處盛開著黃橙橙的馬鈴棗花,河道里的牛牟牟叫著,兩座個體煤礦正在吐著“烏金”。記者問支部書記王本明、原任支部書記吳佃祥,面對這樣的條件,你們捨得走嗎?老王和老吳笑著說,45年了,我們盼的就是這麼一天早日到來。接著,他倆向記者講述了發生在這裡的一起起催人淚下的故事。

那是1951年,從鄭州來了幾名水文工作者。他們告訴石牛溝人,國家要在這裡建水文站,要積累關於黃河的資料,為保護黃河下游人民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並最後征服黃河服務。通情達理的石牛溝人擔負起了建設水文站,協助水文戰士做好黃河水文工作的重任。水文站蓋房子沒有建築材料,石牛溝村就派出12名青壯勞力打土坯砌牆,用18天時間,做了64800個土坯,很快為水文工作者建起了房子。水文站運輸設備和儀器,從黃河南岸來,他們就派出精明強幹的船工,從下游一船一船往這裡載;從北邊來,他們就憑著兩個肩膀,每天往返25公里,一擔一擔的從鄉改府所在地往這裡桃。每到汛期,他們派出民兵到站裡站崗巡邏保護電臺,派出強壯勞力協助水文工作者測量洪水流量。

測流工作是在河中心進行的,而且越是在洪水高峰期越重要。1958年夏,瓢潑大雨下個不停,逢石河水位直線上升。洪水就是命令!水文工作人員周小州,在石牛溝農民顏慶斌的協助下,乘上吊籃,順著橫跨在峽谷上的索道滑向河心測量洪水流量。誰知,洪水早已超過吊籃的位置,無情的洪水猛力衝擊著吊籃,顏慶斌儘管使盡全身力氣,終未能使吊籃回收一步。這時候,不要說人力,即便是機械化操作,也難以抵得過滔天洪水呵!不幸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周小州同志為了黃河的事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1982年汛期期,一場大雨,又使河水猛漲。這次漲水,把水文站設在逢石河出口監測站的房子也淹了半截。當時在這個監測點值班的水文工作者郎春生夫婦和石牛溝村農民顏慶信。面對這樣的洪峰,郎春生知道他面臨的將是九死一生。他把妻子和孩子送到小山崗上,讓妻子緊抱孩子撐著雨傘在大石頭上坐定,就向吊籃的方向走去。不過這一次多虧了顏慶信在多年的絞籃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技術嫻熟硬是讓郎春生安全地回來了。當郎春生從吊籃走下時,兩人緊緊抱在一起。

在長期的水文工作中,水文站的同志們和牛溝人結下了生死之交

幾十年來,儘管水文站同志換了一在又一茬,他們異口同聲地說,自所

取得的每一項成績、每一項水文數據都離不開牛溝人的密切配合。

1991年,當紅色電波傳來小浪底水庫動工興的消息時,這裡的水文工作

者和每一個老百姓都歡欣鼓舞。他們坐在一起長時間有憶不完的往

事,敘不完友情。

支部書記王本明和原任部書記吳佃祥告訴記者,在他這個僅有360人的村子裡,就200多人為水文站工作過。在許多人家,都是老一代去世了,年輕人又頂上去。他們世代盼望的就通過自己和水文站戰士的辛勤勞動,讓小浪底水庫早日動工,讓黃河下游人民早一天過上

好日子。現在。這一天終於來了。


原載1995年5月13日《濟源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