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一首詩,寫盡古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

赤日炎炎似火燒,

野田禾稻半枯焦。

農夫心內如湯煮,

公子王孫把扇搖。

這是《水滸傳》第16回的一首詩。

在這一章回中,晁蓋、吳用、阮氏兄弟等七人,在黃泥岡上,劫了楊志押送的生辰綱。

具體情節是,蔡京快要過生日了,梁中書備下十萬貫錢的賀禮,讓楊志給自己老丈人送去。楊志怕路上被劫,就帶著一幫人化裝成客商。

結果這一天,來到了黃泥岡上。

但見一輪紅日當空,漫天裡一片雲彩都不見。楊志這幫人就像放在籠屜裡蒸的饅頭,正酷熱難耐的時候,卻見岡子上綠樹成蔭。於是眾人一頭扎到樹蔭裡去,再也不肯趕路了。

楊志儘管手拿藤條不停打,可也是趕起來這個,那個又躺下了;幹起來那個,這個又躺下了。再加上旁邊還有個老都管,一個勁兒的埋怨。

把個楊志弄得沒辦法,只好答應先歇一歇。

恰好這時,一個漢子挑著兩隻桶,嘴裡一邊唱一邊向這邊走來。

這個挑擔的漢子,就是白勝。他嘴裡唱的,就是這首詩。


《水滸傳》一首詩,寫盡古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

這首詩一開頭,就是一副酷熱難耐的場景。

天氣到底有多熱呢?

連田地裡的稻穀,都快被烤焦了。

稻穀還沒到收割的時候,結果被烈日這麼一烤,辛苦種下的莊稼眼看就要沒收成了。

農民見了,心裡如何能好受?

農夫心內如湯煮,

這就不光是熱了,而且還沸騰,五臟六腑像被放在鍋裡煮一樣得沸騰。

可這些在達官貴族、公子王孫的眼裡,根本就感覺不到農民心裡的這份煎熬。對於他們來說,只不過是天氣出奇得熱,於是不停催促身邊的奴僕,使勁給自己搖扇子。

這就是北宋末年,整個社會充斥著的,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

實際上,這也是各路好漢,嘯聚梁山的原因。

不是不想好好過日子,是沒好日子過;不是不想為國效力,是趙宋朝廷根本不用你效力。


《水滸傳》一首詩,寫盡古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

就拿阮氏兄弟來說吧。原本靠著打魚為生,日子也還過得去。

可自從王倫佔了梁山,這些人就斷了生路。

用阮氏兄弟母親的話說,就是:

“魚又不得打,連日去賭錢,輸得沒了分文,卻才討了我頭上釵兒,出鎮上賭去了。”

這說的是阮小五。實際上,阮小七也好不到哪裡去,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

“莫說哥哥不贏,我也輸得赤條條地。”

平民百姓,怎麼可能鬥得過強盜?於是只好去耍錢,又解悶還有個盼頭。

可是靠耍錢發家致富,古往今來又有幾個人呢?

結果只能是,日子越發窮困。


《水滸傳》一首詩,寫盡古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

按說阮氏三兄弟,練得一身好武藝,為什麼不去參軍入伍呢?

好歹也算是條生計。

實際上在當時,他們還真就走不了這條路。

據《靖康要錄》記載,當時太尉高俅招兵的標準是:

其所佔募,多是技藝工匠。

招這些能工巧匠來幹嘛呢?

凡私家修造磚瓦、泥土之類,盡出軍營諸軍。

也就是說,人家招兵根本不是為了打仗,而是為了組成建築隊,攬工程賺錢的。

再看看阮氏三兄弟這些人,除了會打魚就是功夫好,在人家高太尉眼裡,根本就身無一技之長。最後只能是,被逼得實在沒辦法,只好上梁山當強盜了。

所以說,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這種因封建制度而造成的階層固化,因階層固化而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

對於下層的人來說,可以選擇的餘地,其實並不多。

本文為原創,歡迎轉發,謝絕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