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野武的小酒館》關於生死、教育、關係、規矩、電影的逆位思考


北野武是個很有爭議的人。有人用渣男定義他,有人用面癱代表他,有人說他是藝術家,也有人認為他是奇葩,在這些矛盾的評判中,「毒舌」是最沒有爭議的標籤。


北野武的毒舌有多毒呢?「毒」到需要編輯在他的書前寫警語。


在《虛偽的真心話》中,編輯在目錄前寫了警語:

本書中的極端意見與激進言論……,並不一定代表北野武本人的思想與政治理念。如果讀者無法理解惡言背後之含義,開不起玩笑,或容易動怒,建議立即停止閱讀本書。

北野武其人如其書,是顆外苦內甘的良藥。如果在參透他表層的苦與毒前就放棄服用,那是品嚐不到他內在的赤誠與透徹的,也無法通過他的真誠剖白看到自己的固化認知。

《北野武的小酒館》關於生死、教育、關係、規矩、電影的逆位思考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北野武的小酒館》是北野武在垂暮之間寫成的關於生死、教育、關係、規矩和電影的小書。北野武從「日本問題」出發,對上述5個議題進行探究,即使「中國問題」不完全等於「日本問題」,我們也可以從北野武的哲思中尋找到發現或解決中國問題、你我問題的線索。


北野武是個反叛者,在寫書時也依舊,他不屑偽裝現世安好,樂於剖開現實的赤裸、骯髒,這種剖白與逆向思考的方式也是我們需要的。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毒舌北野武對生死、教育、關係、規矩和電影的逆位思考,以及我們可以從此「逆」當中學到什麼。

一、生死|死亡恐懼、存在性焦慮與人生選擇

死亡恐懼是每個人都無法規避的存在性問題。有人只看到了恐懼,總是對「死亡」這兩個字眼避之不及。但生與死本來就是共生的常態,有生的渴望、就有死的恐懼。


每個人都走在通往死亡的道路上,忽略確定的終點,茫茫然的過人生並不是個理性的選擇。


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很少有人跟旺盛的生命談死亡,很少有人揭開死亡的面紗來談恐懼。北野武並不是維持現世安穩的大多數,他的表達欲那樣旺盛,自然要談一談這個曾或將困惑你和我的問題——死亡恐懼。

《北野武的小酒館》關於生死、教育、關係、規矩、電影的逆位思考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沒有人不怕死,但你如果問「你怕的到底是什麼」,並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人們恐懼死亡有下面3種原因:

1)恐懼死亡本身

2)恐懼死亡後的未知和可能的消亡

3)恐懼生沉悶無聊的生活、沒有厚度的人生。


我對死亡的恐懼與北野武相同,都是最後一種,懼怕我人生都如今天一樣沉悶無聊,懼怕在我增添色彩前「我」就被命運從現實中抹除。北野武這樣形容他的恐懼——無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


北野武不是唯一有這樣想法的人。我們不怕遭受肉體的痛苦,我們怕愧對自己的想法,屈服於現實的原則,被這些自我之外的東西纏繞、裹挾,從而只能沉悶、無聊。


為應對死亡恐懼,北野武採取了他稱為"自殺式道路"的人生選擇。


北野武出生於一個女強男弱的家庭,父親酗酒、家暴,母親一個人撫養孩子,這意味著他母親經歷了辛苦,也意味著在母親的付出與犧牲下,北野武很難違抗母親的選擇——要求他考上好大學、念不錯的專業,在事業單位工作。


這樣的家庭情況經常出現在職場博主的求助貼中,博主和其他人會對求助者說:要堅持自己的選擇、因為人生是自己的、家庭是可以脫離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沒錯,但這種脫離感情只談理性的選擇是很難實施的,現實畢竟不是一板一眼的教科書。


不同之處在於,北野武說:熠熠生輝的人生是酷熱難當的。他沒有像那些做出了不同選擇的人一樣號召不同的選擇是好的選擇,而是道出了人間的真相:媽媽選擇的道路也許會使他生活的更加輕鬆和自在。

《北野武的小酒館》關於生死、教育、關係、規矩、電影的逆位思考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但有一個問題,如果任由別人來主宰你的選擇,存在性焦慮真的可以一直安分守己下去麼?


北野武的選擇是自殺式道路。這樣說是因為他選擇了完全背離母親預期的道路——藝術。在20歲之前,母親定義了全部的北野武,20歲之後,他選擇去淺草做漫才演藝人時是他打破、殺掉舊己的時刻,當然可以稱為「自殺式道路」。


北野武用自殺式的人生選擇消解了部分對死亡的恐懼,他選擇了變化、不確定,放棄了母親偏好的安穩。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做出更適合自己的人生選擇呢?

我不知道你的答案,北野武也不知道你的答案,但北野武這樣說:

認認真真、勤勤懇懇地工作,愛護家人,撫養小孩,即便只做這點事,也能夠充分獲得人生的滿足感。成了個名人呀,拍了部好電影呀,由此獲得的滿足感和一般的滿足感其實也沒多大區別,到了我這個年齡對此就知道得一清二楚了。

我國正處於人口老齡化的初級階段,老齡人口的的比重越來越大,關乎死亡,尤其是恐懼的問題愈加不可忽視。


只有深刻地理解死亡,才能深切地尊重生命。


二、教育|不管你多努力,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做不到

北野武談教育時,提出了很多不符合常識的言論,像:

人是不平等的,不管你多努力,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做不到。

做父親就要拿出威嚴,讓孩子害怕。

父親應該成為孩子人生道路上遇到的第一塊絆腳石。


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親人和教師都告訴孩子,他們是祖國的花朵、民族的希望,讓他們儘可能的做大夢。每個90後都糾結過是考北大還是清華,殊不知許多做夢的人連個雙一流都考不上。


在18歲之前,好像我們的人生有無盡的可能,選項是不可窮舉的,但在20歲之後才發現我們的可能性邊界小的令人窒息,曾以為的世界之大,只剩下半寸方圓。


誰該為無限可能與可能性唯一間的落差負責呢?


誠然,我們自己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我想只造夢而不圓夢的家長和教育理念也該承擔些責任。所以我很認同北野武說的:人是不平等的,不管你多努力,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做不到。

《北野武的小酒館》關於生死、教育、關係、規矩、電影的逆位思考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應該明確:北野武主張「人是不平等的」不代表他認同貧富差距,認同階級不平等。他的不平等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個體差異性——沒有兩個人是完全相同的,所以談同一起跑線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有的人生來是烏龜,有的人生來是兔子,即便他們同時接受相同的教育,在同一起跑線起跑,最有天賦的烏龜也跑不贏最沒天賦的兔子。


兔子和烏龜因個體的差異不平等,而一味的強調平等,彌合他們之前的差異性,說烏龜努力就可以跑贏兔子,是不現實的,也是很惡劣的。


因為「努力就可以……」這樣的判斷中包含著一個假設——既然努力就可以做成,那麼沒有做成的原因就是你不努力

。烏龜相信「努力可以創造奇蹟、努力就可以跑贏兔子」,十分努力的接受訓練,但結果是他輸了。那一直活在「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的話語體系中的烏龜會怎樣待看自己呢?大概率會認為輸的原因是自己不夠努力吧。但真正的原因是他們從不平等,從不可能在一個起跑線上,決定他們輸贏的關鍵是他們之間的個體差異性——種族特性。


人和人之間也是如此,個體差異是客觀現實,一味的否定現實,去給孩子造夢,那總有一天,這種虛構與現實的差距會壓垮曾為少年的成年人。


在人是不平等的這個前提下,「不管你多努力,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做不到」就成為了必然結果。像烏龜跑不贏兔子一樣,我們普通人也有很多努力也做不到的事——沒有音樂天賦的人努力也唱不出好聽的歌,不愛你的人,你再努力對方也不會愛你……


由這一系列的觀點引申出的生活智慧還有:做不到的要放棄,得不到的要忍受。跟蹤狂是信奉「努力就可以成功」理念的極端,他們在「努力就可以……」的話語體系中成長,認為只要自己努力,對方就會喜歡上自己,但這樣的想法十分危險,因為信奉「努力就可以成功」,所以才會採取極端行為,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在講世界很美好、未來有無限可能的同時也該和孩子談談實際,告訴他們:

人不是平等的,不管你多努力,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做不到。

做不到的事情要放棄,得不到的東西要忍受,不愛自己的人要放手。

三、關係|真正的友誼聚焦於對他人關懷,而不是付出與回報是否對等

在網上衝浪總能看到人們對友誼的抱怨——我對對方特別好,但對方卻不回報我,是不是她不拿我當朋友?問題很多,但其實都是關係中的付出多的一方來抱怨另一方的不付出或付出太少。


以前覺得是這些抱怨者遇人不淑,沒有遇到珍惜他們感情的人,但在看到北野武談友誼後,我才發現可能我和網上的抱怨者都沒有弄清:什麼是真正的友誼。


北野武對友誼的看法也和我們的平均認知很不相同,我們認為友誼需要雙方的付出、朋友需要在困難時給予幫助、我對對方好對方就應該對我好。但北野武認為真正的友誼並不是這樣,真正的友誼不是互惠互利的利益交換,也不是需要斤斤計較的生意夥伴,他認為:友誼就是單方面地為他人付出,而不是從他人那裡得到什麼。所謂友誼,就是對他人的關懷。


乍一看,這樣的言論有點像聖人之言,華而不實,但細想下來,可能這樣的友誼才能更加長久、穩定的維持下去。北野武在他的友誼觀中強調人關注自己的行為,而不應試圖控制別人的行為,這與阿德勒心理學的「課題分離」概念的內核相同。阿德勒心理學認為課題分離是人際關係的入口,你對朋友好是你的課題,朋友對你好還是不好是朋友的課題,你應該專注自己的課題,不可以干涉別人的課題。


北野武所說的真正的友誼在於關懷他人而不是專注於別人對自己如何,其實就是專注自己的人生課題,不干涉別人的課題的一種實踐。

《北野武的小酒館》關於生死、教育、關係、規矩、電影的逆位思考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在我最初聽到這種理念時,並不認為正確。在在最近的實踐中,我覺得無論是北野武關懷他人的友誼論,還是阿德勒的課題分離的智慧都是有其內在的合理性的。


去年朋友沁沁生日時,我很認真的準備禮物,還請一個身材和沁沁相似的朋友陪我逛街試裙子,但在我生日時,沁沁不說禮物,連微信祝福都沒有發一個,而且連續兩年都是這樣。我特別在意這件事,暗暗的氣了很久,很長時間沒有主動聯繫過沁沁。

但在看過看到阿德勒的課題分離後,我明白了我喜歡對方、對對方好是我的課題,沁沁如何對我是她的課題,我無法干涉她如何運營自己的課題,那麼就索性不在意吧,只看對方好的一面,付出就甘心的付出。在我不在意她如何對我的細枝末節之後,每次聯繫都感受到了快樂和美好。


我無法說這種觀念上的改變具體是如何發生的,但這種改變確實對我維繫內部圈層中的關係產生了有利影響,我不在在意朋友有沒有一一回報我的善意,而是儘可能的愛其他人,在愛她人的過程中獲得真正的友誼。


北野武還說了一段我覺得特別反常識,但可能又挺正確的話:

雖然這樣說有點奇怪,但我還是覺得與其說有多少人願意為了自己去死,還不如說自己有一個可以為他獻出生命的朋友,這樣的人才幸福呢。

四、規矩|與其說是刻板的規矩,毋寧說是為他人著想的善意

有人牴觸規矩,因為聽到規矩就會聯想到刻板、限制、沉悶和壓抑,但規矩並不全是應該打破的舊習俗,也不只是維持穩定的利器,尤其是那些個體主動選擇去揹負的規矩,與其說這些規則是刻板的守則,毋寧說它們是為他人著想的善意。


北野武談的規矩就是從個體出發,為他人著想的善意。


昨天去小店吃早餐,一個大爺想幫另一個大爺付飯錢,另一個大爺不想討對方的人情,於是一直在推脫。在我們的文化中,類似情境中的雙方總免不得一番撕扯,最後才有有一方妥協。


其實是沒有人差這點飯錢的,那麼怎樣才能讓接受方心安理得的接受呢?北野武在熊先生的餐館中遇到正在吃飯的藝人朋友時,用一句話消減了店主的不安感,讓熊先生接受了他的代付,他說:"我們藝人就是這樣任性啊。"一個有點自貶的詞語讓熊先生和藝人朋友都笑著搖頭接受了他的好意。


關照別人,但不讓別人難堪,這是北野武給自己定下的規矩中的一條。

《北野武的小酒館》關於生死、教育、關係、規矩、電影的逆位思考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北野武的規矩中還有一些很有特點的:

我可以把有權有勢的人說得一錢不值,但我的心裡永遠知道,不可以欺負一個命途多舛的人。

在和女人談情說愛的男人旁邊,不可以說下流話。

給小費的時候應該注意不要讓周圍的人看見,還應該若無其事地隨手給出去。


這些規矩背後的深意全是對於他人的善意。不可以欺負命途多舛的人是對處於低谷者的善意,不說女人的下流話是對愛情的善意,給小費不讓別人看見是對階級地位不如自己的所有平凡人的善意。


北野武用善意構築他的規則,用規則約束、對抗本能中的劣根性,從而使自己變成一個更自洽、更體面的個體。


反觀把規矩和刻板劃等號的我們,也許並不是愛自由和厭惡束縛,而是懶惰和缺乏善意,因為我們不願意構建善意的規則來約束自己,所以經常成為惡的一部分,傷人而不自知。


也許我們都該從北野武的處世哲學中學到:人要按規矩行事,行事規矩的內核是剋制自己本能中的惡,去為他人著想的善。

五、電影|北野武模擬式電影中顯露的人生底色:你要成為體驗者還是深研者?

電影導演是北野武身上最令人注目的標籤,他的電影中既有展示黑幫中暴力美學的《極惡非道》,也有展示溫馨成人童話的《菊次郎的夏天》,既有純娛樂商業性的《導演萬歲》,也有有複雜難懂的《雙面北野武》……


縱觀北野武的拍攝歷程,幾乎很難給他的電影定性。他的電影既沒有統一的基調,主題,甚至也沒有一直關注的題材和社會議題,就連拍攝的手法也在不斷的變化。有時你看他這個電影十分具有藝術性,想贊他為藝術家,他就會在下一部拍個沒營養的娛樂片來打破你的預設,但他的電影真的沒有內在邏輯麼?

北野武是這樣來形容他自己的電影的:

我拍的電影雖然基本上都屬於模擬式的,但從精神層面來說,我覺得可說是一種相當複雜的遊戲。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就說拍電影吧,我也在不斷地改變方向。

SANMA 63 也好,TAMORI 64 也好,紳助 65 也好,志村健也好,他們都創造出了自己獨特的才藝,並使其不斷完善。但是,我從不停留在一個地方。


北野武用來給自己電影定性的「模擬式」到底指的是什麼?


模擬意味著探索和體驗的行為,代表著新奇和初創喜悅,但隨之而來的是不被主流評價體系認可的淺嘗擱置,容易被誤解為無定型的定性。無論從北野武的電影還是他其他的角色中,都可以看到北野武對自己人生底色的定義——體驗者。所以他說「我從不在一個地方停留,我在不斷的改變方向」。


與體驗式的人生底色相對的是深研型的人生底色。


深研型的人相較於新鮮與未知,更偏好把某個東西挖透,成為某個領域、行業、技術中的頂尖者,就如日本電影史上的另一位大師——黑澤明,作為一個深研者,他把電影這件事做到了極致,名留青史,而北野武這個貪心的「體驗者」卻常常給自己添加其他的角色——畫家、作家、漫才演員……

《北野武的小酒館》關於生死、教育、關係、規矩、電影的逆位思考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深研者和體驗者哪種人生底色更好呢?

我想這是沒有正確答案的。這就像對比北野武的電影和黑澤明的電影,你沒法說誰的比誰的更好,就算黑澤明的電影隨便截出一幀都趨於完美,而北野武的電影達不到這點,你也沒法說北野武的電影不好。

影評是很個人的東西,有人奉為瑰寶的,有人會貶的一文不值,人生選擇也是很個人的東西,別人如何認為實際上跟你一點關係都沒有。所以做一個體驗者可以,做一個深研者可以某時是體驗者、某刻是深研者也可以。

北野武從日本社會出髮針對現實中極具關注度的5個議題發表了他自己的看法,也許北野武的觀點與我們的現實處境並不完全適配,但這種不適配並非因為他觀點有誤,而是因為中日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所致。

北野武的很多思考是在我們看來是逆潮流且反常識的,但正因為這份逆和不同,他的思考才更值得我們去思考,甚至對我們發現現實生活的病灶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就像他說的「需要愛心專座的社會,是一個畸形的社會」,初看完全不對,但跟著他的思路去思考,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最後送給大家北野武的一段話:

自由這種東西,只有在一定程度的框架下才能成立。想幹啥就幹啥是一個沒有框架的概念,在這個概念裡是沒有自由的,有的只是混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