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最早的规划到底是不是苏联人设计,今天为大家揭晓答案

既然以后专题写魅力包头,那么不得不谈包头市的城市规划,包头市规划是“惟一”由中央直接批复城的市规划方案,随后在2002年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当年全球共有9个城市获奖,包头市政府获此殊荣。这是中国西部地区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50年前的包头城市规划如今已被国内规划界奉为经典,并收录到联合国规划教科书之中,由此可见包头的城市规划到底做的有多好了。

关于包头地名的由来通常认为是蒙古语“包克图”的谐音而来,意为“有鹿的”,官方采用此说法;第二种说法是蒙古语“博托”(蒙古语:ᠪᠠᠭᠠᠲᠣᠷ,即“巴特尔”,蒙语“英雄”)的谐音,“博托”河就是指今天的东河槽;第三种说法是“泊头”的变音,意为停泊的码头,因包头原是水旱码头。

包头市最早的规划到底是不是苏联人设计,今天为大家揭晓答案

包头市行政区划图

那么包头的规划到底是不是苏联人做的呢?当我浏览包头市档案局官方网站并查找相关资料终于找到了我想知道的答案,同时也为很多对包头规划存在疑惑的人们找到了答案。

在 1955年6月,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朱德同志来包头视察,对包头的城市规划作出了重要指示。同年8月,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的孔祥桢和国家城建总局局长的万里同志率工作组到包头,组织国家计委、国家建委、重工业部、公安部、卫生部、水利部以及前苏联技术人员和自治区、包头有关部门进行了实地勘查、论证。

包头市最早的规划到底是不是苏联人设计,今天为大家揭晓答案

1955年9月,包头市委向内蒙古党委并转党中央呈报《请审核包头城市规划的请示》,国家建委则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指出:包头市城市规划一年来曾经各有关方面的多次研究是可行的,建议中央对该初步规划方案的几个问题,予以原则批准。(一)把包头新的城市建设在昆都仑河以东。(二)城市远期人口发展规模暂定为60万人。(三)城市中如工业区、住宅区、市中心位置的布局较为合理。(四)近期内包钢住宅区和第二机械工业部工厂住宅区分开两处建设,暂不连成片,近期内房屋建筑除面临街道广场可以修筑楼房外,其它基本以修建平房为主。至此包头最早的规划由此出炉。

在包头市按照规划建设之初当时社会上流传着“包头城市建设有三怪”的说法:“一个城市规划三大块,文化宫建在荒郊,火车站建在野外。”其中的“三大块”是指,新城昆都仑区、青山区和旧城东河区当时互相都不连接;“文化宫建在荒郊”,是指当时三条干道交汇处仅建一个文化宫,周围没有任何建筑,距离市民生活区比较远;“火车站建在野外”,则是指包头火车站建在距离城市中心7公里处,两侧没有任何建筑,缺少人烟。

当时的人们认为包头市的规划是全国最失败的规划,认为它是前苏联专家按照他们国家的国情地域进行设计的,根本不适合中国西部这样的城市,其实当时的人们都走向了误区,包头的城市设计是完全由我们中国人自己设计而出的。所谓‘苏版规划’说法的产生,可能是当时包头在规划上采用了大量的前苏联城市规划的数据和指标,如城市道路设置、绿化系统、居住面积、人口计算方法等,并得到了前苏联城市规划专家的指导,所以包头市的城市建设或多或少带有原苏联城市设计的印迹,但具体的制作和设计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独立完成的。

直到现在,我们仍可清楚地看到前苏联城市规划模式的痕迹。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是苏联人规划包头新城’的说法。文章最后附上1955年包头市规划工程师其中一位老人的照片。 同时也铭记先辈为包头市的长远发展所打下的坚实基础。

包头市最早的规划到底是不是苏联人设计,今天为大家揭晓答案

工程师:王某

特别说明:文章内容多转自:内蒙古晨报2005年8月内蒙古包头城市建设规划出台内幕(附图)

相关资料:包头市档案局官网、百度百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