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時期那麼多頂級大才,為什麼整個明朝的國運在走下坡路?

伍弟


明朝兩大國患

嘉靖聽信了方士的言論,在朝臣要求立裕王為太子的提一下,嘉靖堅持推遲,並且減少和朱載垕的見面。直到朱載垕二十三歲的時候,在大臣年復一年的施壓下,嘉靖才給了他太子名位,但拒絕朱載垕搬進中宮,依舊讓他待在裕王府。

嘉靖皇帝足足做了四十五年皇帝才駕崩,朱載垕當皇帝的時候已經三十歲了,從做皇帝到去世,時間只有六年,但就是這六年皇帝生涯,隆慶皇帝解決了之前十一位皇帝都沒有解決的問題。

明朝從朱元璋建國起,就有兩件事讓大明朝焦頭爛額,一個是南邊的蒙古部落,一個是北邊的沿海倭寇。這南北兩患,耗費了明朝非常大的精力和財力。

嘉靖的皇位得自“兄終弟及”。楊廷和為首的內閣以少帝年幼,隱隱以“扶主上位”之功傲慢。嘉靖帝以長達四年的“大禮議”事件,為自己爹媽爭取到了帝統綜系。楊廷和也因此致仕。

這一招讓嘉靖帝嚐到了甜頭,於是,他就用士大夫的黨爭來掌握內閣。楊廷和、張璁、楊一清、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每一個都是能幹之人,但每一個也都是黨爭的犧牲品。 楊繼盛、沈煉被嚴嵩害死,國防幸有朱紈、張經、戚繼光、俞大猷等人忠君孝力。

嘉靖重用嚴嵩二十年,為禍甚深,不得不提。嘉靖這人有個很古怪的脾氣,就是“有事我不說決定,出了事不是我的錯”。而嚴嵩既能琢磨他心意,又是他二十四K純金背鍋俠,還能給皇帝“私庫”里弄錢,供嘉靖修仙的大開銷。

朋黨之爭和一個嚴嵩,把大好的“嘉靖中興”弄的烏煙瘴氣,民怨沸騰。嚴嵩最後一次做了嘉靖的背鍋俠,被嘉靖罷免。嘉靖起用徐階為內閣首輔,國家才再次走上了正軌。但因為他篤信術士,長期服用有砒霜,水銀,雄黃,硃砂的丹藥,六十而卒。

跟嘉靖天上掉下的皇位不同,文帝是跟著劉邦有過征戰,經歷過呂后亂政的一位皇帝,知道打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難,所以以德治天下,待人寬容。嘉靖的智商很高,是個很有作為的鐵腕皇帝。個性易怒,喜歡玩大臣們於股掌之上。

後世一直不解嘉靖為何性情大變,二十年不理朝政,篤信術士。直到近年挖掘皇陵,研究他遺體才發現,他有非常嚴重的痛風,也不禁心生憐憫。



鋒在起時


嘉靖皇帝可以說是除了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明朝權利最大的皇帝了,要知道,這兩位開國皇帝可是一刀一刀砍出來的威望啊。

《大明王朝1566》中有一句:厲行一君獨治,置內閣視同僕人,設百官視同仇寇,說打就打,要殺便殺。授權柄於宦官,以家奴治天下。事實上嘉靖就是這麼做的這麼想的。

嘉靖在位四十五年,名將能臣輩出。可在嘉靖皇帝那裡那一個都被治的服服帖帖的。嘉靖制定了一個遊戲規則,所有人只能在他劃定的範圍中活動。巧妙的把官僚分成兩個派系,又拿太監來掣肘官僚,他自己做一個仲裁者。所謂張璁夏言嚴嵩不過是嘉靖體系裡的一個棋子,在嘉靖看來只要聽話就行。

享受權利時他是天下的君父,到承擔責任時嘉靖把失誤推給臣子,到臣子惹起眾怒時 ,他廢掉重新找一個擋箭牌。整個國家不過是滿足自己私人慾望的工具。為什麼嚴嵩這樣乾淨壞事的人會存在,因為沒有這樣一個人,所有矛盾都會向著嘉靖自己而來,嚴嵩殺的人,是嘉靖想讓他死。嚴嵩貪財,在嘉靖看來嚴嵩幫他擋住這些風言風語的功勞不亞於一場勝仗。貪點財不算什麼,況且嘉靖隨時可以把財富拿回來(抄家)。想讓嚴嵩當擋箭牌嚴嵩就需要足夠強大,嚴嵩結黨。嘉靖不是不知道,只是需要達到一個平衡,在嚴嵩一黨過於強大之時,嘉靖也會進行干預。

嘉靖是明朝最聰明的皇帝,但同時也是最自私的。像唐太宗說的那句有名“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其實也是告誡臣下,別太過分招惹百姓,但突出的中心也是考慮我李家政權能不能長治久安。康熙皇帝接觸西方科學文化之後,也是考慮的這些不能為漢人所學去,考慮的也是自家江山能否長治久安。可嘉靖皇帝這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從來沒有想過這些。他沒有想過給子孫留一個相對安定的大明朝。

嘉靖認為做皇帝就是來享福的,沒有義務,只有權利,而為了享受,就必須分裂群臣,讓他們鬥來鬥去,自己的地位才能穩固;為了享受,就必須修道,這樣才能活得更長。至於國計民生,他才懶的去去管。

嘉靖自比漢文帝,嘉靖時期的能臣名將幾乎都知道是怎麼回事,沒人去拆穿嘉靖的面具,其實,這些人都是在等嘉靖死而已,偏偏海瑞這個愣頭青上了一了一道奏摺也就是有名的《治安疏》拆穿嘉靖的面具,嘉靖的怒不可遏恰巧證明海瑞說的都是對的。

史書記載,嘉靖反覆看過海瑞那封《治安疏》,晚年的他似乎也覺得字字在心,句句入理吧。牢裡的海瑞聞聽嘉靖的死訊放聲大哭,嘉靖所提拔的人,都已經對他放棄治療,而罵過他、被他關牢裡的海瑞還是希望嘉靖能回心轉意。


史爭朝夕


自從嘉靖差點被宮女勒死,搬到西苑去以後,大明就一直在走下坡路。

嘉靖年間,大明朝廷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國庫沒有存銀。

沒有存銀,就意味著很多事情要出問題。

不能賑災,沒有軍餉,軍隊裝備敗壞,不能保境安民等等。

按明史或者看其他一些歷史題材的小說,例如大明1566,張居正等,內閣大臣們最頭疼的一件事情就是怎麼往國庫弄銀子。

的確,嘉靖朝有很多大才,夏言、徐階,張居正等,武將暫且不去提,因為武將的地位不高,都被內閣文臣所掌控。

為什麼這麼多大才沒能阻止嘉靖朝的下坡,根本上還是和嘉靖皇帝本人有關。

因為在封建體制下,就算內閣能維持國家的基本運轉,但是皇帝的意志仍然是不可違背的。

都知道嘉靖後期幾十年不上朝,但是嘉靖本身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即使不上朝,也把朝局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

他對道教的迷戀已經到了無法自拔的程度。以至於他對朝政並不怎麼關心,他唯一關心的就是兩件事:一是控制內閣閣員的權力平衡,以達到他即使不上朝也能牢牢控制朝局的目的。二是不要妨礙他信教。做道場,建宮殿,打醮。

所以,內閣閣員相互掣肘,大明朝廷內部冗員很多,辦事效率極其低下,政策的形成推行十分緩慢。並且由於內閣成員為了各自派別的利益需要相互妥協,很多政策的出臺就已經是去大半本來的效用了。

等到嚴嵩掌權,形式越發的不可收拾。嚴嵩抓住了嘉靖迷戀道家的這一特點,在寫青詞上功夫下的很深,很得嘉靖的歡心,同時他不斷地為嘉靖提供信教上的方便。因此他佔據了內閣首輔二十多年的時間,幾乎佔滿了嘉靖即位時間的一半。

嚴嵩可謂權傾天下,而嚴嵩的兒子嚴世蕃也是內閣成員,父子二人把持大明朝政的走向有二十多年,幾乎一代人的時間了,這期間貪汙腐敗,權錢交易,整個大明朝廷到處充滿了嚴嵩和嚴世蕃門下的人,這些人都已嚴嵩馬首是瞻。弄得本來就已經千瘡百孔的大明朝更加的雪上加霜。

例如,嚴嵩和嚴世蕃派鄢懋卿去江南巡鹽,帶回的白銀和嘉靖說,扣了100萬兩給嘉靖做道場,其實自己偷偷的運了兩百萬兩白銀回自己老家。嘉靖知道以後氣瘋了,說“他們給朕100萬兩,自己拿200萬,還要朕謝謝他們”“江南鹽道,誰去都沒辦法巡鹽巡這麼多鹽稅,只有嚴嵩的人去才行”可以看出,整個江南鹽道已經成了嚴嵩的後花園了,應該進國庫的錢,嚴嵩不發話,大明朝廷一份都拿不到。這件事也成了嚴嵩倒臺的最後一根稻草。

而其他的內閣有識之士,大部分的精力就要耗在和嚴嵩鬥法上,大家認識到嚴嵩才是大明朝最大的窟窿。黨爭內耗,耗去了大明朝太多的精力。

而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嘉靖的不理朝政。

所以,大明朝廷能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