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精神病類藥企的幕後,有一個身價300億美元的家族

中國最大精神病類藥企的幕後,有一個身價300億美元的家族

文/ 韓璐 編輯/ 陳曉平

中國醫藥領域,開始成為又一個造富的金礦,而且,出了一對富豪夫妻檔。

最近,《福布斯》公佈2020年全球富豪榜排名,在醫療健康的子榜單中,前4名均是中國企業家,尤其驚奇的是,排名分居第一、第二的翰森製藥鍾慧娟與恆瑞醫藥孫飄揚,兩人為夫妻,分別坐擁157億美元和142美元的身家。

中國最大精神病類藥企的幕後,有一個身價300億美元的家族

市值超過4000億的恆瑞醫藥,常年是A股醫藥板塊的“市值一哥”,掌舵人孫飄揚很早即聲名在外,鍾慧娟則相對低調,2019年6月,翰森製藥在港交所上市,市值站上千億港元,股價穩步上揚,“老闆娘”身價躍升,才後來居上。

目前,翰森製藥市值約1700億港幣,市盈率約60倍,東方高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公司總經理瞿鎔告訴《21CBR》記者,翰森的高估值,一方面來源於二級市場的抱團效應,資金扎堆白馬股,致估值不斷攀高;另一方面,過去兩年,集中採購、醫保目錄調整常態化等政策效應發酵,提前佈局創新藥的翰森具備競爭優勢。

中國最大精神病類藥企的幕後,有一個身價300億美元的家族

創立恆瑞醫藥、翰森製藥的孫飄揚、鍾慧娟夫婦

夫妻檔分掌千億市值的藥企,固然是風雲際會,也有對兩人專注、敬業和前瞻性的獎賞。那麼,成就醫藥女首富的翰森,又是家怎樣的公司?

醫藥伉儷,各有側重

翰森製藥成立於2015年末,只是一個海外上市主體,其經營主體為江蘇豪森藥業,創建於1995年,總部位於連雲港。無論豪森或者翰森,知名度多侷限在醫藥業以及高瓴等資本玩家,直到登陸資本市場,才引人注目。

翰森製藥盈利能力非常出色,最新公佈的財報顯示,2019年營收86.83億元,同比增長20.4%,淨利潤為25.57億元,同比增長34.3%,2016年以來,毛利率一直穩定在92%左右。

中國最大精神病類藥企的幕後,有一個身價300億美元的家族

翰森製藥淨利潤

翰森製藥的第一大股東、實際控制人,即是兼任豪森藥業董事會主席、CEO的鐘慧娟,由於丈夫孫飄揚執掌了恆瑞醫藥(600276.SH),在翰森上市前,夫妻兩人就有“醫藥伉儷”之稱,翰森收入規模約為恆瑞的1/3,後者2019年的營收規模約為232億。

1995年7月,恆瑞醫藥的孫飄揚與一香港商人,以70萬美元合資成立豪森藥業,由於孫本人分身乏術,本是化學老師的鐘慧娟辭職加入豪森,擔任領導者,開始設計產品路線與商業策略,確立了仿創結合的路線,專注改進傳統藥品或者仿製國外原研藥。

根據《藥品價格管理辦法》,首仿藥享有一定程度的定價優勢和先發優勢,在傳統藥企中,能進行首仿的藥企,亦是研發實力的象徵。豪森已在中國推出超過30多種首仿藥,起點相對高,奠定了後續產品銷售、研發的優勢。

豪森藥業2015年開始一系列運作,為上市做準備,先是註冊海外主體翰森製藥,搭建離岸架構,由翰森製藥全資控股豪森製藥。

2016年,翰森引入高瓴資本,出讓3%股權融資1.8億美元,當時估值即已達60億美元,2019年2月,博裕資本又以2.49億美元,認購約3%的股權。

上市完成後,翰森則由鍾慧娟控制的家族信託Sunrise信託控股,持有68.35%股份,其餘股份主要由Apex Medical、高瓴資本、博裕資本及公眾持有。

中國最大精神病類藥企的幕後,有一個身價300億美元的家族

現今,這對夫妻,同時控制A股與港股市值最高的藥企。除了少部分關聯交易、商品採購外,兩家各有側重,恆瑞重點領域在抗腫瘤業務,且以阿帕替尼、PD-1等高門檻藥物為主;翰森則專注在中樞神經領域以及腫瘤領域,各有重點適應症,形成了錯位發展,在產品線上幾乎不構成競爭。

或許,這是夫妻兩人商量協同的結果。

主打“中樞”,數一數二

鍾慧娟主攻的藥品,普通人並不熟悉,然而,就對應的病患群體而言,均是非常要緊的藥物。比如,相對知名的當屬“格列衛”,正是電影《我不是藥神》中“格列寧”的仿製藥。

從翰森的產品管線看,多元化的產品組合以及主次分明的銷售佈局其最大的特點,其藥品共涉及中樞神經系統、抗腫瘤、抗感染、糖尿病、消化道和心血管六大領域,並策略性地專注於前四大領域。

2019年,支持翰森營收的主力板塊,依次為抗腫瘤、中樞神經系統、抗感染領域,年收入分別為35.3億元、21.71億元、18.29億元,三者在總收入的佔比分別超過86%。尤其難得的是,在鍾慧娟的領導下,翰森核心產品在細分領域均居“數一數二”的地位。

抗腫瘤業務是翰森收入的最大支柱,旗下“普來樂”過去8年一直是銷量最高的“培美曲塞二鈉”品牌,2018年市佔率達到46.2%,在非小細胞肺癌的一線治療上,培美曲塞二鈉的體量在中國市場位列第二。

據估算,中國腫瘤藥品規模在2018年達到1575億元,佔中國總醫藥市場10.3%。

瞿鎔告訴《21CBR》記者,腫瘤領域是當下醫療領域最熱門的方向,市場增長空間大,競爭也激烈,企業突圍相當不易,翰森表現最強的中樞神經系統領域,門檻高,競爭對手少,隨著患者人群不斷增長和就診率上升,市場機會其實更大。

中樞神經系統方面,翰森製藥主要在售兩款產品:歐蘭寧和阿美寧。以2018年銷售額計算,翰森製藥是中國第一大精神疾病類製藥公司,市場佔有率為9.2%,自2014年來,一直穩居中國精神類藥品市場第一。

其中,歐蘭寧是“奧氮平”(治療精神分裂症的第二代藥物)的首仿藥,適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及雙相情感障礙,為長期使用藥品,2018年五月,歐蘭寧成為中國首個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奧氮平片。

中國最大精神病類藥企的幕後,有一個身價300億美元的家族

此外,由於耐藥性不斷增加,抗感染已成迫切的公共衛生問題,相關領域在國內市場年規模達到2179億元。從2015年起,翰森製藥的“澤坦”就穩居中國替加環素藥品銷售市佔率第二。

新冠疫情期間,抗感染藥物屬於防控的重點物資,翰森製藥旗下兩款抗感染藥物:恆捷®利奈唑胺和澤坦®替加環素,均成為湖北省衛健委緊急指定需求的藥品。

其他糖尿病、消化道、心血管等規模大、增長快、臨床需求缺口大的領域,翰森也均有產品佈局,且2002年已開始1.1類創新藥物的研製,在創新藥領域有一定先發優勢與經驗積累。

目前,翰森擁有13款主力產品,包括11款首仿藥,其中8種為已商業化的核心產品,5種具有增長潛力。13款主打產品的銷售額,佔到2018年總收入的九成,收入貢獻最大的3款產品分別為歐蘭寧、澤菲及普來樂,收入佔到半壁江山。

同時,翰森製藥不斷擴容其銷售網絡。截至2018年末,其銷售團隊達到4500人,覆蓋1900家三級醫院以及超過5000家二級醫院和其他醫療機構,在中樞神經系統以及腫瘤兩大領域基本實現全覆蓋。

力拓新藥,謀局全球

坐擁多個明星單品的翰森製藥,並非高枕無憂,其以仿製藥銷售為主,仿製藥一致性評價以及集中採購新政正擴大實施,利潤承壓是必然。特別是,旗下諸多首仿藥的保護期或監測期均已失效,面臨原研藥及其他仿製藥更大的競爭。

這種壓力,在居高不下的銷售費用上有所體現,2016-2018年,翰森銷售費用在總營收中的佔比一直超過40%,直到2019年才降至40%以下,即便如此,32.66億元的銷售費用,也遠超研發支出。

瞿鎔告訴《21CBR》記者,現有集採政策,對於大部分仿製藥都會較大影響,翰森旗下的重磅品種奧氮平和培美曲塞二鈉均為集採品種,其面臨的集採壓力並不小。

“未來仿製藥就是薄利多銷,從仿製藥到創新藥是必然趨勢,中國會形成‘專利懸崖’。轉變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創新同樣意味風險,企業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不必一味追求First-in-class,而是從臨床需求出發,找到患者真正有需求的產品。”瞿鎔說。

從以仿為主的仿創結合,向創新藥為重點方向的升級轉型,對於鍾慧娟掌舵的這家千億市值公司而言,至關重要。2019年的IPO,募資規模高達78億港元,其中,45%即用於研發項目、擴充公司的研發團隊及用於技術的投資。

中國最大精神病類藥企的幕後,有一個身價300億美元的家族

翰森轉型的優勢在於,鍾慧娟較早介入創新藥的研發,2011年以來,其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1.1類在研創新藥數量及獲批首仿藥數量均排名前兩位。

在研發費用上,從2016年的4.03億已增至2019年的11.21億元,在收入佔比達12.9%,在上海、連雲港的兩個研發中心,研究人員達1200名。

從其披露的研發管線看,翰森已佈局近百種在研藥物,至少6種已進入臨床二期及之後的1.1類新分子實體創新藥,2020年底之前,預計推出15個新品種。

比如,2019年末,其開發的“卡格列淨片”,已成為中國首仿的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 (SGLT-2)抑制劑。

現年59歲的鐘慧娟已為翰森製藥制定的長遠目標,是成為全球化創新型製藥公司,滿足大量未被滿足的需求,其策略包括:加強開展創新藥研發,持續強化首仿藥產品組合,並考慮以選擇性收購和戰略投資擴充業務和產品組合。

同時,她正開始計劃開拓海外市場,以第三方代理和當地經銷商建立全球分銷網絡,慢慢滲透到歐美、日本等發達市場。無論全球化或創新藥企,都是一個漫長的征途。

從翰森管理層的人選看,兩夫婦已顯露出培養接班人的考慮。

公開資料顯示,兩人的女兒孫遠作為家族信託受益人,在弘毅資本擔任2年分析師後,於2011年10月即加入豪森,現擔任執行董事,主要負責研發戰略、業務發展及投資戰略提供指引,不過,她尚未在恆瑞醫藥任職。

就這個製藥家族而言,夫妻分居全球醫藥富豪前兩席,合計身家300億美元,確有戲劇性,不過,相比炫目的財富創造,其創業更大的價值在於懸壺濟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